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95章 故纸堆中寻旧梦

作者:陆离舟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晨雾尚未散尽,林曦(林寒)已独自一人,走在通往郭北县城的青石板官道上。兰若寺的飞檐翘角,渐渐隐没在身后苍翠的山峦之中。他没有回头,步伐坚定,却并非毫无留恋。那份在寺中滋生的温情与挣扎,如同昨夜潭水的寒意,已深深浸入魂髓,成为他漫长记忆的一部分,带着马洛伊笔下那种“逝去的、再也无法挽回”的淡淡哀伤。


    郭北县城门洞开,早市的喧嚣扑面而来。贩夫走卒的吆喝声、车轮碾过石板的轱辘声、茶馆里飘出的早点香气、还有那弥漫在空气中的、混合着尘土、汗水与食物味道的、独属于人间市井的生气,让刚从清静寺院出来的林曦,有种恍如隔世之感。


    他需要这样一个地方。一个充满烟火气、能让他重新脚踏实地、冷静思考下一步去向的落脚点。兰若寺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情感羁绊的温暖与沉重。爆发让他挣脱了束缚,但内省则让他需要时间来沉淀、消化这一切。


    他在城西找了一家看起来干净朴素的客栈,要了一间临街的上房。推开窗,楼下便是熙熙攘攘的街道。他放下简单的行囊(主要是聂小倩赠予的丹药和几卷紧要的典籍),没有立刻外出,只是静静地站在窗前,看着楼下为生计奔波的人们。卖菜的农妇、赶车的脚夫、吆喝的小贩、匆匆的行人……他们的生活简单、直接,充满了为生存而努力的韧劲。这与兰若寺的清修、青丘的仙幻、幽冥的诡谲,截然不同。这种平凡的、扎根于土地的生活,对他而言,既陌生,又有着奇异的吸引力。


    中午,他信步走到客栈附近一家客人不少的茶楼。挑了个靠窗的僻静位置坐下,点了一壶本地产的粗茶,几样点心。茶香氤氲,点心粗糙却实在。他慢慢地喝着茶,耳朵却捕捉着茶客们的闲聊。马洛伊善于在咖啡馆的闲谈中窥见时代与人生的缩影,此刻的茶楼,亦是如此。


    茶客们谈论着今年的收成、县衙的税赋、谁家娶了新妇、哪条巷子又闹了狐仙(引得众人一阵哄笑)……琐碎,却真实。林曦听着,心中那片因离别而激荡的波澜,渐渐平复下来。他开始思考接下来的行动。那个神秘的黑色木盒需要研究,青丘的线索需要跟进,但更重要的是,他需要更系统地了解这个世界,尤其是关于“星晷古道”和“归墟”的记载。兰若寺的藏经虽丰,但或许人间王朝的官方档案、古老世家的秘藏中,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正当他沉思时,邻桌几位老者的谈话引起了他的注意。他们似乎在争论一本什么“县志”里关于本地一座古墓的记载。


    “……绝对错不了!那墓志铭上明明写着‘大业九年’!就是前朝炀帝那时候!”


    “老张头,你眼花了吧?那墓的规制,分明是更早的魏晋风度!”


    “嘿!我祖上三代都在县衙当书吏,那些故纸堆我翻得比自家炕头还熟!绝不会错!”


    县志?古墓?林曦心中一动。地方志往往记载着正史忽略的野史秘闻、地理变迁、乃至奇谈怪说,或许能找到一些线索。他起身,礼貌地向那几位老者拱手问道:“几位老丈请了,在下是游学的士子,对本地风物典故颇感兴趣,方才听闻诸位谈及县志古墓,不知可否指点一二,这县衙的档案典籍,寻常人可否查阅?”


    几位老者见林曦气度不凡,言语客气,便热心地告诉他,县衙的档案库确实存有历代县志和一些杂书,由一位姓王的老书吏看管,若只是查阅,递些茶钱,说明来意,通常不会为难。


    谢过老者,林曦便按指点,向县衙走去。郭北县衙不算气派,门庭冷落。他说明来意,塞给门房几个铜钱,便被引到了后院一间僻静的厢房。屋里堆满了卷宗,散发着陈年墨纸和霉味混合的气息。一位须发皆白、戴着老花镜、身形佝偻的老书吏,正伏在案上瞌睡。


    林曦轻轻咳嗽一声。老书吏惊醒,抬起浑浊的眼睛打量他,嘟囔道:“何事?”


    林曦拱手,递上一小块碎银(聂小倩所赠盘缠之一),温言道:“老先生,晚生想查阅本县县志及一些地理杂记,不知可否行个方便?”


    老书吏掂了掂银子,脸色缓和了些,指了指角落里几个落满灰尘的书架:“自己找吧,别弄乱了。县志都在最里面那个架子上。” 说完,又趴下打盹去了。


    林曦道了谢,走到书架前。果然找到了郭北县历代的县志,纸张泛黄,字迹斑驳。他小心翼翼地取下几本,拂去灰尘,就着窗外透进的光线,仔细翻阅起来。县志内容庞杂,涉及沿革、山川、津梁、祠庙、物产、祥异、轶事等。他重点查看“山川”、“祥异”(记载奇异事件)和“轶事”部分。


    时间在故纸堆中悄然流逝。他看到了关于兰若寺前身“乱葬岗”的模糊记载,看到了关于“三途河支流”水患的记录,甚至看到了一条关于百年前有“流星坠于西北山中,夜如白昼,三日乃熄”的简短描述,地点大致在如今黑风寨势力范围边缘。这让他心中一动,联想到了星晷古道可能的痕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正当他沉浸其中时,屋外传来一阵喧哗和沉重的脚步声。一个满身酒气、穿着破旧号衣的老兵,踉踉跄跄地闯了进来,嘴里含糊地喊着:“王老头!王老头!酒……酒钱先赊着!老子……老子当年在玉门关砍突厥狗头的时候……”


    那打盹的王书吏被吵醒,没好气地骂道:“滚!赵老三!又灌多了猫尿!这里是你撒野的地方吗?快滚出去!”


    那被称为赵老三的老兵却不走,一屁股坐在门槛上,抱着酒葫芦,嘿嘿傻笑,开始絮絮叨叨地讲述他“当年”的英勇事迹,如何戍边,如何杀敌,如何受伤退役,流落至此。言语混乱,却透着一股英雄末路的悲凉。


    林曦停下翻阅,静静地看着这个老兵。那些被时代遗忘的、坚守着过往荣耀的小人物,总是带着一种令人心碎的尊严。这个赵老三,或许就是这样一个缩影。


    王书吏骂骂咧咧,却也没真赶他走,只是由他在那里自言自语。


    赵老三说着说着,忽然看到林曦,浑浊的眼睛亮了一下,指着林曦道:“这位……这位公子,一看就是……就是读过书的!你给评评理!老子……我赵老三,这条瘸腿,是为谁瘸的?是为这大……大唐江山瘸的!可现在……连口饱饭都……”


    林曦心中恻然,起身走到他身边,温声道:“老英雄为国征战,辛苦了。” 说着,又取出几钱银子,塞到他手里,“天冷了,买碗热酒暖暖身子吧。”


    赵老三愣住了,看着手里的银子,又抬头看看林曦温和的眼神,突然“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像个孩子一样。他紧紧攥着银子,哽咽道:“公子……公子是好人!不像那些狗眼看人低的家伙!老子……我当年……呜呜……” 他哭得更加伤心,仿佛要将一生的委屈都哭出来。


    王书吏叹了口气,对林曦摆摆手:“公子别理他,他就这样,醉了就哭,醒了就忘。”


    林曦却蹲下身,耐心地听着赵老三断断续续、夹杂着大量吹嘘和脏话的叙述。从那些破碎的言语中,他听到了边塞的风沙、战争的残酷、同袍的生死、以及退役后生活的艰辛。这是一种最底层的、充满血泪的“历史”,比县志上冰冷的文字更加鲜活,也更加沉重。


    听着听着,赵老三忽然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对林曦说:“公子……我看你是个好人……告诉你个秘密……当年在西北沙漠里,我们……我们小队迷路了,快渴死的时候……看到过……看到过一座会发光的古城!就在沙子里……海市蜃楼似的……但……但感觉特别真!老兵头子说……那是……是上古神仙住的地方……叫……叫什么‘楼’来着……” 他努力回想,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懊恼地捶着自己的脑袋。


    发光的古城?沙漠?林曦心中剧震!这描述,与他魂海中关于星晷古道某些残破意象隐隐吻合!他连忙追问:“老英雄,仔细想想,那古城什么样?在哪个方向?”


    赵老三却已经醉得厉害,语无伦次:“方向?……西……一直往西……过了玉门关……好多沙丘……像……像月亮上的疤……城是白的……会发光……有……有唱歌的声音……好听……像仙女……” 说着,头一歪,靠着门框睡着了,鼾声大作。


    王书吏无奈地摇摇头,对林曦道:“公子莫信他胡诌,这老酒鬼,梦里啥都有。”


    林曦却将这番话记在了心里。醉话或许荒诞,但往往隐藏着被理性过滤掉的、最原始的感知碎片。西北沙漠,发光的古城……这或许是一条新的线索!


    他谢过王书吏,又将剩下的碎银都留给了熟睡的赵老三,悄悄离开了档案库。


    走在回客栈的路上,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茶楼的喧嚣、老书吏的瞌睡、老兵的醉语、故纸堆的尘埃……这一切看似平凡的经历,却让他对这个世界有了更真切的触摸。乡愁,并非仅仅是对地理上的故乡的思念,更是对一种精神归属感的追寻。林曦此刻,就像一个永远的异乡人,在别人的故乡里,寻找着自己的归途。赵老三那句“会发光的古城”,如同黑夜中的一点烛火,虽然微弱摇曳,却指引了一个可能的方向。


    回到客栈房间,窗外已是华灯初上。郭北县的夜晚,比兰若寺多了几分俗世的温暖与嘈杂。林曦摊开地图(聂小倩所赠),目光投向遥远的西北方。下一步,或许该去那里看看了。但在那之前,他需要更多准备,也需要……好好休息一下。


    他吹熄了油灯,躺在床上,听着窗外隐约传来的更夫梆子声,心中一片平静。兰若寺的烛火已烬,但新的旅程,才刚刚点燃。而在这人间烟火中,他或许能找到更多关于存在、关于归属的答案。


    喜欢我在聊斋当合同工请大家收藏:()我在聊斋当合同工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