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84章 报纸上的“战争”

作者:明阳少主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当雅克萨的硝烟与欢呼声,通过电波与信使,跨越万里山河传回南京时,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却在共和国的心脏地带——繁华富庶的江南,悄然升级。如果说北方战线是对外来威胁的武力征服,那么这场南方的战争,则是对内部思想的无声绞杀与重塑。


    南京,秦淮河畔,一座新建的、略显突兀的三层灰色建筑,便是这场新战争的司令部——《大明皇家日报》总部。在这里,闻不到一丝脂粉香气,只有浓郁的油墨芬芳与纸张特有的呼吸。一楼的巨大厂房里,十几台由蒸汽机驱动的巨大滚筒印刷机,正如同钢铁巨兽般轰鸣着、颤抖着,将成卷的白纸吞入,再吐出印满了方块字的新闻报纸。编辑、记者、排版工人如同工蚁般,在这座新时代的“思想心脏”里忙碌地穿梭,他们的每一次奔走,每一次落笔,都将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舆论洪流,流向共和国的四面八方。


    然而,一股同样源于江南的暗流,正试图污染这股洪流的源头。


    “春秋社”,这个由前朝遗老、失意士绅和对新政抱有刻骨仇恨的江南大族所组成的秘密团体,在经历了初期镇压的恐慌后,学会了更加隐蔽和恶毒的斗争方式。他们意识到,与共和国强大的军事和暴力机器正面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于是,他们将战场,转移到了人心中,转移到了街头巷尾的茶馆酒肆和每一个普通百姓的耳朵里。


    他们的手段,古老而有效。他们斥巨资收买了各地最负盛名的说书先生,让他们将北伐战争,改编成一出出悲情大戏。在苏州的玄妙观,在扬州的瘦西湖畔,说书先生们拍案惊堂,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讲述着一个与官方截然不同的故事:


    “话说那护国公顾昭,大权在握之后,不思与民休息,反而好大喜功,竟要效仿汉武,征伐那万里之外、鸟不拉屎的罗刹国!诸位看官可知,那是什么地方?冰天雪地,滴水成冰!我大明十万好儿郎,就这么被他一纸令下,驱赶到了那片蛮荒之地!便是前线传回捷报,可谁又知道,那雅克萨城下,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啊!”


    紧接着,他们会秘密散发一种用劣质纸张秘密印制的“小报”。这些小报没有固定的刊名,却用最耸人听闻的标题和内容,攻击着新政的每一个角落。


    一篇题为《血染黑水河,谁闻慈母泣》的文章,将雅克萨之战中共和国军队的伤亡人数夸大了整整十倍,并编造出“十万青年上战场,一朝化为北地骨,春闺梦里空断肠”这样极具煽动性的悲情民谣,在妇孺之间迅速流传。


    另一篇则故弄玄虚,将前段时间因为海贸交流而传入、并被有效控制住的天花和一些新型病毒,重新归结为“天谴论”,宣称顾昭开海禁、办工厂、改军制,桩桩件件“有违天和,倒行逆施”,这才引来了上天的惩罚,而北伐战争,便是这天谴的最终体现。


    这些言论,如同潜伏在水下的水蛭,无声无息地附着在民众朴素的情感之上,吸食着他们对新政的信任,制造着恐慌与疑虑。


    在南京的一家茶馆里,刚刚通过扫盲班学会认字的小商人王二郎,正听得心惊肉跳。他的独子去年刚刚报名参军,就在赵率教的北方军团里。说书先生口中那凄惨的景象,让他坐立不安。邻座递过来一张皱巴巴的“小报”,上面那句“十万青年化为骨”的诗,像一根针,狠狠扎进了他的心里。


    共和国,真的错了吗?护国主,真的只是为了自己的功业,在拿年轻人的性命去填一个无底洞吗?


    就在这种疑虑如同瘟疫般蔓延之时,《大明皇家日报》的反击,以一种雷霆万钧之势,全面展开。顾昭深知,思想的阵地,你不去占领,敌人就一定会去占领。他授意下的报社,打出了一套他那个时代才有的、足以颠覆江南士大夫想象的“组合拳”。


    第一招,名为“英雄叙事”。


    《皇家日报》迅速开辟了头版最重要的位置,设立了一个名为“北方战报”的全新专栏。但这个专栏不谈战略,不讲战术,而是用一种近乎连载小说的笔法,每日刊登一位在雅克-萨保卫战中涌现出的英雄士兵的真实事迹。


    第一天的主角,是那位在肉搏中用刺刀结果了哈巴罗夫的年轻军官。报纸上不仅有他英武的半身素描画像,更有对他身世的详细介绍:他叫王铁虎,来自山东的一个普通农家,他的父母因为新政分到了三十亩地,他参军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卫自家的田地,让爹娘能过上好日子”。报纸还刊登了他写给母亲的家信片段,字迹朴拙,情感真挚。


    第二天,主角是一名在守城战中失去左臂,却依然坚持战斗的炮兵。第三天,是一名在极度饥饿中,将最后一块皮子让给更年轻战友的老兵……


    这些报道,让前线的士兵,不再是一个冰冷的伤亡数字,而是变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家人、有梦想的普通人。他们的牺牲和英勇,与每一个读报的民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王二郎在读到王铁虎的故事时,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儿子,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这场战争,与自己息息相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第二招,名为“数据说话”。


    针对“穷兵黩武,浪掷国帑”的指控,《皇家日报》在经济版块,连续刊登了由孙元化和财政经济委员会联合撰写的系列评论文章,标题通俗易懂——《算算北伐这笔账》。


    文章里没有空洞的口号,而是破天荒地使用了大量的图表和数据。一张清晰的图表,直观地对比了北伐战争的军费投入,与战后预期能够获得的西伯利亚资源(毛皮、黄金、木材、矿产)的预估价值。文章用最简单的算术告诉所有识字的商人、工匠和市民:我们现在投入一两银子,在未来十年,就能从北方那片土地上换回十两、甚至五十两银子的回报!这些资源运回国内,将催生出更多的皮货作坊、家具厂、炼钢厂,为国内创造数以十万计的工作岗位。


    这是一种全新的、属于资本和工业时代的逻辑。对于王二郎这样的小商人而言,这种“投资回报率”的分析,远比“春秋社”那些酸腐的“仁义道德”论调,更具说服力。他立刻意识到,这场战争非但不是浪费,反而是一桩能让整个共和国都发财的大生意!


    第三招,名为“揭露黑幕”。


    在舆论反转的基础上,《皇家日报》祭出了最致命的一击。在“法制在线”版块,报社开始连载报道由首席大法官常宇亲自督办的对“春秋社”核心成员的公审过程。


    每一天的报道,都会公布新的、铁一般的证据。最震撼的,是报社动用了最先进的照相制版技术,将那些从“春秋社”巢穴中搜出的、他们与后金、与倭寇海盗勾结的往来账本、书信,以影印版的形式,原封不动地刊登了出来!


    当江南的百姓清清楚楚地看到,那些满口“仁义”、“天道”,指责护国主“不恤民力”的“大儒”,背地里却在收受后金的贿赂,出卖国家的军事情报;当他们看到,“春秋社”成员与倭寇勾结,企图在沿海制造骚乱的密信原文时,所有人都被一种巨大的愤怒和背叛感所吞噬。


    “春秋社”,被彻底钉在了“卖国贼”的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而顾昭的最后一招,则彻底奠定了胜局。


    《皇家日报》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读者来信”版块,公开鼓励所有民众,就北伐的利弊、新政的得失,写信来报社进行讨论。报社承诺,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只要言之有理,都有机会被选登。


    一时间,投稿信件如雪片般飞来。有支持北伐的退伍老兵,有担心战争会影响生意的商人,有忧心忡忡的孩子家长。报社会将这些代表不同观点的信件并列刊登,并配上由西山书院学者撰写的、理性客观的编辑点评。


    这种史无前例的“全民大讨论”,让王二郎这样的普通市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尊重。他们不再是被动灌输信息的愚民,而是成为了能够公开发表意见,参与到国家政策讨论中的“公民”。


    在茶馆里,人们争论的话题,从说书先生的悲情故事,变成了《皇家日报》上针锋相对的观点。王二郎也鼓起勇气,写了平生第一封信,寄给了报社,信中表达了他作为一个士兵父亲的骄傲与担忧。


    虽然他的信最终没有被刊登,但这个过程,让他彻底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变。他明白了,“春秋社”的“小报”,只是想用谎言和恐惧来蒙蔽他,让他永远当一个任人摆布的愚民。而《皇家日报》,虽然也代表着官方的立场,但它却愿意摊开事实、摆出数据,甚至鼓励他去独立思考和辩论。


    高下立判。


    喜欢挽天倾:我为大明续三百年请大家收藏:()挽天倾:我为大明续三百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