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85章 柳生宗矩的“震撼”

作者:明阳少主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当共和国的舆论场上,正进行着一场关于国家未来的激烈辩论时,一艘悬挂着德川幕府“三叶葵”家纹的商船,在经历了漫长而艰险的航行后,终于缓缓驶入了江户湾。


    船头上,一位身着传统武士服,头戴斗笠的男子,正迎风而立。他便是柳生新阴流的当代宗主、德川幕府的大目付(首席监察官)——柳生宗矩。与离开时那锐利如刀、睥睨天下的气势相比,此刻的他,眼神中却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那是混杂了极度震惊、深沉忧虑,甚至是一丝敬畏的复杂光芒。


    数日后,江户城,天守阁。


    当代的德川将军,德川家光,正有些漫不经心地端坐于主位之上。对于这位年轻而强势的幕府统治者而言,派遣柳生宗矩前往那个刚刚平息了内乱、换了新主人的大明,不过是一次例行的情报刺探。在他与身边一众老中(幕府重臣)的认知里,那个古老的中央帝国,即便换了皇帝,也不过是王朝更替的又一次轮回,其本质,依旧是那个他们熟悉了数百年的、文弱而自大的邻居。


    “宗矩,”德川家光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慵懒,“你在明国的所见所闻,可是有什么有趣之事?那个自称‘护国主’的顾昭,是否真如传闻中那般,是个三头六臂的怪物?”


    柳生宗矩深深地拜服下去,然后直起身子,他没有立刻回答将军的问题,而是从怀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了一叠厚厚的、用细麻绳精心捆扎的素描画卷。


    “将军大人,”他的声音沙哑而凝重,“臣此行所见,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尽。请允许臣,先将这‘地狱’与‘神国’之景,呈现于您的眼前。”


    他的用词,让在场所有人都微微一怔。


    第一幅画卷展开,上面是用精准的木炭线条,描绘出的天津港口。巨大的、如同山峦般的铁制高炉矗立在远方,烟囱里喷吐着永不停歇的黑色浓烟,仿佛是恶魔的呼吸;地面上,铺设着两条闪烁着金属光泽的铁轨,一辆没有牛马拉拽的、由钢铁构成的“火车”,正拖着一长串车厢,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港口里,几艘巨大的“蒸汽船”正冒着白烟,它们没有船帆,却能轻易地顶着风浪,将一箱箱货物,通过一种名为“起重机”的钢铁巨臂,吊装上岸。


    “这……这是何物?”一名老中失声问道,他指着那台蒸汽起重机,“是何种妖术?”


    柳生宗矩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苦涩的笑容:“将军大人,诸位大人,这并非妖术。明国人称之为‘格致’之学。他们说,他们掌握了一种方法,能让水和火,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去驱动这些比山还要巨大的铁器。在天津,臣亲眼所见,这样一座炼钢高炉,一天产出的钢铁,恐怕比我们整个大日本国一年所能锻造的还要多。这……已经不是人力可以抗衡的战争了。”


    他的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天守阁内,陷入了一片死寂,只有众人粗重的呼吸声。


    不等他们从工业的震撼中回过神来,柳生宗矩展开了第二组画。


    画上,是正在操练的共和国镇北军。士兵们穿着统一的制服,排着整齐得如同用尺子画出来的方阵。画面的核心,是他们手中那种被称为“燧发枪”的武器。柳生宗矩用连续的几幅小图,详细分解了装弹、瞄准、射击的全过程。


    “将军大人,臣曾以为,我大日本国的武士,悍不畏死,是天下间最精锐的士兵。但臣在亲眼见过顾昭的军队之后,才知自己是井底之蛙。”


    柳生的声音变得无比沉重,他回忆着那天的景象,身体甚至微微颤抖:“他们的强大,不在于某个人的个人武艺。臣见不到我们武士那种华丽的剑技和匹夫之勇。他们的强大,在于那种如同钢铁般的纪律和……制度。一声令下,千人如一。他们的燧发枪,射速三倍于我们的铁炮,而且无需火绳,风雨无阻。他们的线膛炮,能在两里之外,精准地摧毁一堵墙。当一千支燧发枪同时发出怒吼,那不是战斗,而是屠杀。在这样的力量面前,任何个人的武艺,都显得苍白而可笑。我们引以为傲的武士,冲到他们面前,恐怕只会像一群散漫的浪人,在钢铁的风暴中被撕成碎片。”


    他停顿了一下,补充了一句最让他感到恐惧的话:“更可怕的是,臣与他们的士兵交谈过。他们每个人都识字,都读过一本叫《公民手册》的书。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何而战——不是为了某个大名,不是为了虚无缥的荣耀,而是为了保卫他们自己名下的土地和家人。每一个人,都抱着为国死战的决心。这种精神面貌,臣……平生未见。”


    如果说工业和军事上的描述,已经让德川家光和重臣们感到了巨大的压力,那么柳生宗矩接下来的话,则彻底颠覆了他们的世界观。


    “更让臣感到震撼的,是他们的思想。”柳生宗矩的声音压得更低了,“在南京,有一种叫‘报纸’的东西,每天都会印发数万份,流传到国家的每一个角落。上面不仅有战报和政令,更有来自民间的各种讨论。臣亲眼看到,他们在报纸上公开辩论国家是否应该北伐,甚至在讨论……我们脚下的土地,是一个巨大的球体,而这个世界上,还有无数我们闻所未闻的国家和大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住口!”一名保守派的老中终于忍不住,厉声呵斥道,“柳生大人!你莫不是被明国的妖人蛊惑了心智!大地是球体?此等荒谬绝伦之言,与那些南蛮红毛的邪说何异!这正是‘异端’思想的可怕之处,是动摇国本的根源!将军大人,臣以为,更应该加强锁国,封锁港口,将这些污秽的思想,彻底隔绝于我神国之外!”


    “愚蠢!”柳生宗矩猛然回头,眼中射出凌厉的寒光,这是他第一次在将军面前如此失态,“井伊大人!你以为把头埋进沙子里,外面的世界就不存在了吗?当明国的钢铁战舰,能够轻易地跨越风浪,抵达我们任何一个港口时,我们所谓的‘锁国’,还有什么意义?那不过是一扇纸糊的门!他们想进来,随时都能踹开!”


    “你……”


    “够了!”


    德川家光猛地一拍扶手,制止了争吵。他的脸色变得前所未有的凝重,额头上甚至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不像那些老臣一样固执,他从柳生宗矩那绝望而真诚的描述中,嗅到了一股足以让德川幕府万劫不复的、名为“时代”的恐怖气息。


    故步自封,就是坐以待毙。这是德川家光在一瞬间得出的、冰冷刺骨的结论。


    天守阁内再次陷入了漫长的沉默。良久,德川家光缓缓开口,声音嘶哑却无比坚定。


    “一方面,继续在国内加强对天主教等一切西方思想的控制,绝不容许其动摇武家之本。”他做出了一个折中的决定,“但另一方面……”


    他看向柳生宗矩,眼中闪烁着决断的光芒:“立刻在全国范围内,挑选各藩最优秀的学者、最灵巧的工匠、最聪明的青年武士,组织一支规模空前的使团。我们要去明国,我们要放下所有无谓的骄傲,去学习他们的一切!从如何炼钢,到如何造枪,从如何练兵,到如何办学!我们要派出我们的‘遣明使’!”


    “遣明使”三个字,如同历史的回响,重重地敲击在每一位在场者的心头。这不禁让他们想起了数百年前,他们的祖先派遣“遣唐使”,是如何卑微而虔诚地,从盛唐带回了文明的火种。


    就在幕府高层刚刚做出这个艰难而重大的决定时,一名负责海防的武士,连滚带爬地冲进了天守阁。


    “报——!将军大人!江户湾……江户湾外,出现了……出现了三艘巨大的、不用船帆的黑色铁甲舰!他们悬挂着……明国的龙旗!”


    “什么?!”德川家光霍然起身,冲到窗边。


    只见江户湾湛蓝的海面上,三艘造型流畅、舰身漆黑、烟囱里冒着淡淡白烟的共和国“北洋舰队”巡洋舰,正如同三头沉默的巨兽,以一种优雅而充满压迫感的姿态,停泊在港外。它们没有表现出任何敌意,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可辩驳的、碾压性的力量展示。


    很快,一艘小船靠近了岸边,送上了一封由共和国护国公顾昭亲笔署名的国书。


    国书的内容,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信中,顾昭以一种平等的、彬彬有礼的口吻,盛情邀请德川幕府,派遣代表团,参加即将在南京举办的、旨在“交流货物、增进友谊、共览世界奇观”的“万国博览会”。并且,国书的末尾还附带了一句:为表诚意,共和国的“西山书院”和“讲武堂”,愿意开放部分名额,欢迎来自日本的优秀留学生前来学习。


    这封看似慷慨的“邀请函”,成为了压垮德川幕府最后一点犹豫的稻草。


    德川家光手持国书,遥望着海面上那三艘代表着一个全新时代的钢铁巨舰,他的手,在控制不住地微微颤抖。


    他知道,日本国的命运,从这一刻起,已经与对岸那个正在急速蜕变的巨人,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要么学习它,追赶它;要么,就被它毫不留情地碾碎。


    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喜欢挽天倾:我为大明续三百年请大家收藏:()挽天倾:我为大明续三百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