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83章 “政治委员”的诞生

作者:明阳少主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春雷”行动的惊天一击,彻底粉碎了沙皇俄国在远东地区进行军事冒险的野心。雅克萨的胜利,与其说是一场战役的结束,不如说是一个信号,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第一共和国那迥异于旧时代的可怕效率与力量。


    然而,胜利的喜悦如同草原上的薄雾,在雅克萨之战结束后的短短数周内便迅速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管理一支成分空前复杂、疆域横跨数千里、人数高达数十万的庞大军队时,所必然会遭遇的沉重而琐碎的现实难题。


    当战争的怒吼停歇,当生存的威胁暂时解除,这台由无数个背景迥异的零件仓促组装起来的巨大战争机器,其内部的摩擦与异响,便开始清晰地暴露出来。


    第一封加急军报,来自西陲。王五,这位从流寇堆里杀出来的“西方绥靖军团”总司令,他的信中充满了暴躁与无奈。就在几天前,他麾下一名曾是“闯王”麾下老营兵的百总,因在驻地与当地蒙古牧民赌博输光了饷银,竟恼羞成怒,带人殴打了牧民,并抢走了对方过冬的几只肥羊。此事迅速激起了民愤,数百名蒙古牧民手持棍棒包围了军营,若非弹压及时,几乎酿成一场大规模的流血冲突。


    王五在信的末尾,用几乎是吼出来的语气写道:“护国主!这帮兔崽子,就是一群喂不熟的白眼狼!不打仗的时候,一个个比谁都横!军法官已经当着全军的面,砍了那百总和几个主犯的脑袋,可剩下的人,还是阳奉阴违,偷鸡摸狗的事情就没断过!他们脑子里压根就没有‘纪律’这根弦!光靠杀,是杀不完的!”


    如果说王五的烦恼源于他手下兵源那根深蒂固的匪气,那么第二封发自北方的电报,则揭示了另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电报来自赵率教,这位稳重的“北方边防军团”总司令,措辞远比王五克制,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忧虑却更为沉重。他的军团里,成分极为复杂。既有跟随他多年的原关宁铁骑老兵,也有新招募的河北、山东籍新兵,更有大量被重新整编、派往北方执行屯垦任务的“屯垦兵”。


    矛盾,就在这些不同的“山头”之间爆发了。关宁老兵自恃功高,视自己为嫡系,打心眼里瞧不起那些放下锄头拿起枪的“泥腿子”。在分配冬季物资和修筑营房时,他们处处刁难、排挤那些屯垦兵,将最好、最保暖的营房和皮裘据为己有。积怨之下,双方终于在一次酒后爆发了大规模的械斗,数百人参与其中,造成了数十人重伤。


    赵率教在电报中沉痛地指出:“公爷,部队成分复杂,山头林立,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平日里尚且内耗如此,若再遇强敌,恐难戮力同心。仅靠军法弹压,斩首示众,只能收一时之效,却无法根除其源。长此以往,恐生大患。军心不齐,何以北征?”


    两封信,一份来自悍将,一份来自儒将,却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同一个核心问题:这支军队,虽然拥有了最精良的武器,最庞大的规模,但它的“思想”和“组织”,还停留在旧时代。它还不是一支真正属于“共和国”的军队,而更像是一个被顾昭个人威望强行捏合在一起的武装集团。


    在南京元首府的办公室里,顾昭将这两份报告,轻轻放在了会议桌上。


    “诸位都看看吧,”他平静地说道,“我们的身体已经长得足够强壮了,但我们的灵魂,还没有跟上来。”


    孙元化、小石头等人传阅着报告,眉头紧锁。这确实是一个比击败任何敌人都要棘手的内部问题。


    顾昭缓缓站起身,走到那面巨大的地图前,手指从西陲的戈壁,划过北方的冰原。


    “从今天起,我们不仅要教会士兵如何开枪,如何作战,”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我们更要教会他们,为何而战,为谁而战。我们要在这支军队的每一根血管里,注入属于共和国的、统一的、不可动摇的意志。”


    以此为契机,顾昭正式下令,将早已在中央警备军团和西山讲武堂试点多年,并取得显着成效的“政治委员制度”,全面推广至共和国麾下的所有作战和屯垦部队。


    一场深刻的、自上而下的军队思想与组织结构革命,就此拉开了序幕。


    这项制度的核心设计,堪称是对数千年来军队管理模式的一次颠覆性重构。


    首先,在军队的每一个层级单位,从最小的作战单位“班”,到最大的战略单位“军团”,都将设立一名“政治委员”或“政治指导员”。排级设指导员,连、营、团设政治委员,师及以上单位,设立“政治部”。这些政工干部的任命,独立于军事指挥系统之外,直接由新成立的“全军总政治部”负责。而担任这些职务的人选,则从思想最坚定、成绩最优秀的西山书院毕业生,和讲武堂的优秀学员中选拔。


    其次,政委的权力与职责被《军队政治工作条例》明确地、详细地规定下来:


    第一,思想教育。他们是军队中的“教师”和“传道者”。他们负责在军中组织士兵学习最新颁布的《共和国公民手册》,学习读报、识字。他们要用最朴素、最直白的语言,日复一日地向士兵们灌输一个核心理念:“你们为何而战?不是为将领的个人荣耀,不是为皇帝的家天下,而是为了保卫你们的家人,为了守护你们自己分到的土地,为了这个让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挺直腰杆活着的、伟大的共和国而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第二,监督军官。这是与古代“监军”制度最根本的区别。监军是皇帝不信任将领的产物,是插在军队肌体里的一根刺。而政委,却拥有监督同级军事主官的合法权力。他们有权对任何克扣军饷、贪污物资、虐待士兵、违反军纪的军官行为进行记录,并越级直接向由首席大法官常宇兼管的“廉政公署”进行举报。这一条,等于是在每一个军官身边,都安放了一双代表着国家最高法律的、锐利的眼睛。


    第三,沟通桥梁。政委必须深入到每一个士兵中间,成为他们的“兄长”和“知心人”。他们负责帮助士兵处理最实际的个人问题,比如代写家信、解释军功评定标准、调解战友矛盾,甚至进行初步的战后心理疏导。他们是士兵与上级之间、军队与地方政府之间最有效的沟通桥梁,确保士兵的声音能够被听到,他们的困难能够被解决。


    当这项制度颁布之时,整个军队高层都为之震动。而顾昭的另一项任命,则更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他任命了共和国首席大法官常宇,这位以铁面无私、执法如山而着称的“法神”,兼任新成立的“全军总政治部主任”。


    这个任命的信号再明确不过:政治工作,不是空谈,而是与法律一样严肃、不容侵犯的国家意志。


    常宇没有辜负顾昭的期望。他迅速从西山书院和讲武堂中,抽调了近千名最优秀、最坚定的年轻人,组成了第一批政工干部,如同将一把把淬炼好的钢刀,插入了各个军团的肌体之中。


    然而,新制度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


    这些年轻人,大多二十出头,戴着近视眼镜,满腹经纶,却手无缚鸡之力。当他们空降到那些由百战老兵和杀人如麻的悍将组成的军营时,所遭遇的,是毫不掩饰的抵制、嘲笑和敌意。


    在王五的“西方绥靖军团”里,那些老兵痞们给新来的指导员起了个外号,叫“酸秀才监军”。他们当着指导员的面,依旧说着粗话,赌着小钱,认为这些年轻人不过是来镀金的少爷,过不了多久就会哭着鼻子跑回南京。


    转折点,发生在一个名叫李然的年轻指导员身上。


    李然被分配到了那个刚刚因为抢劫事件而被处决了百总的连队,这里的气氛尤其紧张而对立。李然没有一上来就宣讲大道理,也没有板着脸去抓纪律。他只是每天跟着士兵们一起出操,一起吃饭,默默地观察着一切。


    一天晚上,他看到一个名叫“老疤张”的老兵,正独自一人对着一封家信发愁。老疤张是出了名的刺头,打架斗殴从不落后,但却大字不识一个。


    李然主动走了过去,轻声问道:“张大哥,是家里来信了吗?需要我帮忙念念吗?”


    老疤张警惕地看了他一眼,粗声粗气地说:“不用你管,酸秀才。”


    李然没有生气,只是笑了笑,从怀里掏出一张纸,在火堆旁坐下:“我给我娘也写了封信,正愁有些词用得不顺呢,要不你帮我听听?”


    他开始念起自己写的信,信里没有大话,全是些家长里短,问候母亲的身体,说说军营里的伙食,抱怨北方的天气。老疤张听着听着,神情慢慢缓和了下来。


    最终,他还是扭扭捏捏地,将自己的家信递了过去。


    信是老疤张的婆娘托村里识字的先生写的。信中说,他分到的那几亩地,被村里的一个族长强占了,他婆娘去理论,还被打了一顿,如今卧病在床,日子都快过不下去了。


    听完信,老疤张这个在战场上流血都不眨一下的汉子,眼圈瞬间就红了,双手死死地攥成了拳头。


    周围的士兵们也都义愤填膺,纷纷叫嚷着要回去砍了那个族长。


    就在这时,李然开口了,他的声音不大,却异常坚定:“张大哥,别急。共和国的兵,不能再用无法无天的老办法解决问题。这件事,交给我。”


    第二天,李然没有去找连长,也没有去找王五。他直接动用了自己作为指导员的特殊权力,通过军用电台,联系上了刚刚开始在各省运作的“共和国巡回法庭”。他将老疤张的情况,连同证据,整理成一份详细的报告,正式提交。


    仅仅十天之后,消息传来。巡回法庭的法官到达了老疤张的家乡,在调查核实后,当着全村人的面,判决族长归还土地,赔偿所有损失,并因其暴力行为被判处了三个月的劳役。


    当李然将这个结果告诉老疤张时,这个身高八尺的壮汉,“扑通”一声,当着全连人的面,给这个比他小了快十岁的“酸秀才”,结结实实地跪下了。


    “李指导员……你就是俺的再生父母!”


    李然一把将他扶起,郑重地说道:“张大哥,记住,为你做主的不是我,是共和国的法律。只要你是共和国的兵,共和国就不会让你在前方流血,让你的家人在后方流泪!”


    这件事,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迅速在整个军营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士兵们突然发现,这个看似文弱的“政委”,不是来监视他们的,而是真正为他们说话,能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人。他手中的权力,不是为了对付他们,而是为了保护他们。


    从那以后,老疤张成了李然最忠实的拥护者。连队里的识字班办起来了,学习《公民手册》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士兵们开始明白,他们保卫的,正是那个能为他们主持公道的国家。


    类似的故事,在北方广阔的战线上不断上演。


    军队的凝聚力与纪律性,就在这一次次写家信、一次次解决土地纠纷、一次次组织学习的“润物细无声”的工作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脱胎换骨般的加强。


    顾昭为这支军队,装上的不仅仅是刺刀,更是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大脑”和“神经系统”。这支被注入了灵魂的军队,才真正开始拥有了,征服星辰大海的力量。


    喜欢挽天倾:我为大明续三百年请大家收藏:()挽天倾:我为大明续三百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