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章 第 3 章

作者:李井牧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三


    那对给我送饭的林姓老夫妇知道我见过诸葛亮之后,就经常追着我问各种关于诸葛亮长相的问题,有一些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


    比如,咱们丞相是有两个眼睛吗?


    咱们丞相的额头宽不宽?


    咱们丞相嘴大不大?


    搞得我不厌其烦。他俩人其实有点上年纪了,经常记不住很多事情,刚开始的时候我还一本正经地回答他们的问题,比如丞相跟我们一样,都是两个眼睛,一个鼻子,一个嘴巴。


    但是他们每日都要问,后来我就开始胡编乱造,说诸葛丞相有四只眼睛,所以成都城里无论什么人做了坏事,他都能看见。


    老夫妇对此十分满意,看嘛,怪不得咱们丞相这么公正,原来是有四只眼睛,而且很快,他们就把这些话告诉了别人,神奇的是,四只眼睛这事儿他们再没忘记过。


    原来他们只是容易忘掉自己不太相信的事情,对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则稳固脑海。


    过了几天,他们又开始问了除四只眼睛之外的特征,我就说,诸葛丞相的额头有三尺那么宽,所以他才如此聪明,想必是脑容量巨大。


    老夫妇更满意了,怪不得嘛,咱们的丞相异于凡人啊。


    很快这些谣言就此传开,诸葛亮变成了一个额头三尺宽,有四只眼睛,耳朵能垂到肩膀,眉毛长到可以辫成一股辫子的异形人。


    丞相府的人全都知道了这件事情,但是他们都忙着工作,没人正儿八经去追究这谣言的源头。即便如此,我每次在丞相府见到诸葛亮,都觉得非常心虚。


    总之,我被诸葛亮审问完后,他让我明天去丞相府报道,说有活儿交给我干。


    我立马就答应了下来。


    他问我想住在哪里,我说我想住在那对老夫妇的家里,他们姓林,家在城北口。


    他欣然应允。


    我住进老夫妇的家里后,身上一文不名,而且恍恍惚惚。当时已经秋末冬初了,天开始冷起来。我环视了一圈老夫妇家的屋子之后,很担心自己会冻饿而死。


    而且我完全没有意料到,这对老妇人的房子竟然建在成都城里最声名狼藉的红灯区旁边。


    这里每一家门口都挂着一个红灯笼,每一家里面都住着一个贫穷的女子,甚至彻夜不关门。


    成都城里的贵公子哥们——他们大多都是益州士豪和刘璋的东州旧部的后代,都说不知道有这么个地方,但是不妨碍他们天天晚上来这儿。


    我几乎每晚都睡不着,这地方简直不安生,每晚都有一两家开party,不闹到夜里三四点钟不会收场。深更半夜的,公子哥同女子们又唱又跳,到了清早,这些公子哥儿们就会驾着马离开,马蹄声震得房梁上的灰土飒飒地盖在我的脸上,差点没把我闷死在床上。


    所以第二天,我就顶着一双熊猫眼和很差的脾气去丞相府报道。


    接待我的人叫吕乂,当时负责成都城里的人口登记和户籍管理。他说,丞相要我跟他一起检制户籍,统归各个年龄阶段的人数,以便于朝廷后续的监管和安置。因为夷陵一战之后,很多士兵都死掉了,又有很多的人失踪,那些以前逃亡的士兵借机冒名顶替,搞得现在成都城里的户口问题花样很多,而且数据乱七八糟的。


    所以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一门人口统计学相关的工作。


    我对此很惊讶,不知道自己能做些啥。


    鉴于这是我第一天上班,所以吕乂先简单介绍了一些基础的事情,他很聪明地看出了我地窘迫,掏出半吊钱交给了我的房东老林夫妇。请他们负责我平日的饮食,最好每餐能有些肉,老林面露难色。成都两月前物价腾贵,彘猪几乎没有寻常百姓能吃得起,米一石就要三千钱,大麦稍便宜一些,也要两三贯钱一石。他们不知道我要在这里住多久,深恐我把本就不富裕的他们吃得更穷。


    吕乂点了点头,又添了两千钱,嘱托道:“去吧,看着她的样子再买一身衣服来。记住,要见荤腥。”


    老林开心地走了。


    我真感激吕乂,因为我还穿着自己从天上掉下来时候的“奇装异服”,每每走进丞相府都会吸引很多目光。我知道他们私下对我的讨论颇多,而且没什么好话,不但保留了狗崽子这个称呼,还有说我是某种妖孽邪佞的,有说我会施法的,所以才迷了诸葛丞相的眼,竟然将我留了下来。


    当然,这些八卦只在丞相府的一些低级官员内部传播,稍微品阶高一点的根本就没工夫说话,那个时候我还跟他们不是很熟,总觉得他们来去匆匆,皱着眉头,目光如箭一样锐利,让人害怕。


    总之,钱这个问题给我了很大的压力。我并不知道丞相会给我开多少的工资,也不好意思找他去预支一下,我害怕的是,万一人家根本就没有给我发工资的想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确参与了张师君的谋反,还杀了一个人,丞相如果想杀了我,我也没什么好说的。所以兴许这工作是一种戴罪立功之类的。


    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成都,一定会说它是一个很吵闹的城市,城里处处喧哗,车马都能进城,小贩还在各处吆喝,城里女人多,男人少,说话声音大,但利索干净。作为一个现代人,我可以说,长期的“都市”生活让成都人形成了一种优越感。街市上能看到各种武器甲马,跨刀带剑的威武将军在城门口进进出出。


    我大致安顿下之后,同吕乂约好在城北张师君做过法的牛粪台子下见面。台子边上有个小茶摊,想来是趁着张师君开坛作法,买些便宜碎茶叶子水给熙攘,没想到张师君一朝被抓,牛粪台子也没人来了,店家正皱着个眉头坐在门槛上。


    我和吕乂一人掀开一个板凳,招呼着上了两碗茶。我其实不那么擅长跟人打交道,但这时候我的脑袋还是糊涂的,只以为自己还在梦里,人在梦里总是大胆些。吕乂是个不错的人,很好相处,从来不开口说让人不舒服的话。


    在这里住着的几天,以及我在鹤鸣道观的经历,多多少少对目前的这个社会有了一些认识。首先的感受就是,人的日子真不好过。多少有房子住的人家里拿不出一斗米来,更不用说街上没处住的流民了。


    “咱们的工作就是把那些流民都规整到户籍里去吗?”我指了指街角坐着的一排手揣在怀中的沿街乞讨的汉子,“这恐怕不好办,入了户籍就要纳税,还有兵役、徭役,你看他们的样子,哪有一口吃的,恐怕连这个冬天都过不了。”


    吕乂点了点头:“咱们不止是上他们入户籍,更要替他们想出路。”


    “有田吗?”


    “有大把的废田,等着人去耕呢。”吕乂端起茶碗喝了一口,苦得他五官都缩在了一起。


    我放心了一点,又问道:“怎么会成这样?”


    吕乂不加隐瞒:“年初传来信,说先主病重,丞相赶往白帝城伴驾。走时很仓促,又想着暂时不调摄官员,让太子掌事,一来慰藉先主,二来……唉,也算是一种历练吧。那时丞相就知道,先主恐怕时日无多,否则不会召他去白帝城,也算是让太子心里早做准备。”


    “怪不得。”我心想,现下才把年号从章武换成了建兴,这位季汉的官员还未熟悉太子已是新的天子了。


    “黄元的叛乱虽然平了,可因此一事闹得军中不安,一年多前夷陵一败,元气大损,蜀中的青壮男子人口骤减。征讨黄元叛乱时,很多人都害怕朝廷还要继续打仗,一下子出现了几千的逃兵。这些人不敢回家,只能流落山间,或是成了那些豪族的佃户、部曲。”吕乂对我详述道。


    “现在各处的户籍上加起来有多少人?”我问道。


    “不到七十万。”吕乂愁苦道。


    “可是我能做什么呢?”我比他还愁。


    他说:“我回去琢磨了一下,丞相的意思应该是用你来查。”


    我恍然大悟,才明白自己怎么就莫名其妙开始上班了,原来是想利用张师君给我造的势,来吸引百姓自觉入籍。相当于今天的社区活动送鸡蛋,只不过我是那个鸡蛋罢了。


    吕乂得意地说,我让人传了消息,凡是举报黑户者,或自觉归户,就算是逃兵也既往不咎,还能每人领两张天降神人加成过的符纸,数量有限,先到先得。张师君被抓了,他们没别的地方能买这种符纸了,只有咱们这儿才有。


    哎呀,我气得直跺脚。作为一个蜀汉官员,不但必须有证明自己聪明的智慧,还得有证明自己演技的智慧,否则怕是在丞相面前不得重用。


    “可这只能应对山野流民的情况,”我道,“那些豪强大族手里的佃户、部曲是不能自行脱离的,一旦归了豪族,府衙的户籍上没有这些人的名字,就算被豪族打死在自己院子里,府衙也管不了。”


    “这事儿咱们是不能直接干涉的,我们先将外部的事情都做好,丞相马上会下令闭关生息。一旦流民们有田地可耕,税赋又减少,几年内不会打仗,佃户们就会明白,做寻常百姓比依附豪强很好活,也就有了想要挣脱家籍的想法。到时候,会由丞相出面,亲自去于豪族大户们商议佃农的事情。”


    听吕乂如此解释,我心里豁然开朗。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