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的车窗外,夜色已经完全笼罩了大地,只有零星的灯火,像散落在黑色丝绒上的碎钻,一闪而过。
车厢内却亮如白昼,气氛热烈得仿佛一锅即将沸腾的水。
林望的手机屏幕还亮着,那张偷拍的照片静静地躺在相册里。照片的像素不高,甚至有些模糊,但王主任那张堆满笑容的脸,以及他对面那位女总监略显奉承的姿态,都清晰可辨。
暗箭。
林望心中重复着这两个字。
原来,这才是暗箭的真正模样。它不是来自背后,而是来自前方。王主任的抵触,并非源于观念的陈腐,而是因为林望要走的这条路,侵入了他早已划定的领地。他或许早就和杭城这家巨头企业有所接触,甚至达成了某种默契,准备将“数字经济”这块蛋糕,以他熟悉的方式,引入江东,纳入他经信委的版图。
而林望的“数字赋能战略试点工作小组”,这个由省委书记亲自批示、陈刚副省长全力支持的“怪胎”,像一辆不守规矩的战车,轰隆隆地碾进了他的地盘,打乱了他的所有部署。
所以,他不必在明面上激烈反对,只需用“深入研究”的拖字诀,将林望的锐气消磨殆尽。同时,在暗中,他可以利用自己的人脉和影响力,给林望的“破冰之旅”设置一些看不见的障碍。比如,让那位女总监在介绍时,多谈一些宏大叙事,少讲一些落地细节,让调研组如坠云雾,无功而返。
只可惜,他算错了一点。他没想到,林望这支看似东拼西凑的“杂牌军”,思想的堤坝会如此轻易地被冲垮。
林望的指尖在删除键上悬停了片刻,然后轻轻按下。照片化作一串代码,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东西,留着没用。把它公之于众,只会沦为官场斗争中最不入流的攻讦手段,反而会落了下乘。
真正的武器,不是这张照片,而是即将在这节车厢里诞生的,那份报告。
他抬起头,环视着这群被彻底点燃的年轻人。
“……那个‘城市大脑’,简直就是我们过去所有规划报告的终极形态!我们还在用静态的表格和过时的数据去预测未来,人家已经是在用实时的数据流去塑造未来了!”王珂的脸上泛着红光,他面前的笔记本上,已经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关键词和逻辑框架,他头顶那枚[怀才不遇]的标签,此刻已经彻底被[醍醐灌顶]的金色光芒所取代。
“对!还有那个C2M工厂!”组织部的赵力也难得地激动起来,他紧握着拳头,“我们江东那么多有手艺的老师傅,守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过苦日子,为什么?就是缺一个能让他们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平台!如果我们的木雕、锡器、剪纸,也能实现一件起订,全球配送,那将盘活多大的一个产业!”他那张严肃的脸上,第一次浮现出一种名为[渴望]的神情。
“还有吃的!”张小胖擦了擦嘴角的口水,仿佛刚刚品尝了什么珍馐,“林处,您想啊,咱们江东的金华火腿,不同部位,肥瘦不同,腌制年份不同,风味天差地别。要是能让客户在网上下单,指定要‘上方’还是‘中方’,要三年陈还是五年陈,甚至可以要求切片还是整块……我的天,这哪是卖火腿,这是卖体验,卖文化啊!”
整个车厢里,充斥着各种天马行空的设想和热烈的讨论。这些在各自单位里或许被视为“书呆子”、“愣头青”、“边缘人”的年轻人,此刻都变成了最具创造力的战略家。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比窗外任何城市的霓虹都要璀璨。
林望没有打断他们,只是静静地听着,时不时地点头,或者提出一个引导性的问题。
“王珂,你觉得‘城市大脑’的核心,是技术,还是数据的所有权?”
“赵力,个性化定制虽好,但如何保证那些老师傅的手艺能够标准化、可传承?”
“小胖,线上直销,我们如何解决冷链物流和食品安全追溯的问题?”
他的每一个问题,都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切开众人狂热的畅想,露出下面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这让讨论没有流于空谈,而是逐渐沉淀下来,变得更具操作性和逻辑性。
李悦没有参与讨论,她像一个安静的书记员,将每个人的发言要点,飞快地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上分门别类,整理成条理清晰的文档。她的动作高效而专注,为整个思想风暴提供着最坚实的后勤保障。
而那个“技术宅”陈默,则在所有人都没注意的时候,悄悄地攻克了一个难题。他将自己的笔记本转向林望,屏幕上是一个简陋但功能完整的网页。
“林……林处,我……我把那个服装厂的C2M系统,用开源代码,复刻了一个最简单的模型出来。”他扶了扶厚厚的眼镜,声音依旧很小,但眼神里却透着一股压抑不住的自豪,“只要……只要有服务器,再接入咱们省企业的生产数据,理论上……我们自己也能搭建一个类似的平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林望看着那个简陋的页面,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知道,报告的骨架,已经有了。
“好了,各位。”林望站起身,拍了拍手,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想法很好,热情很高。但我们这次回去,要交的不是一本思想汇编,而是一份能让书记拍板、让那些老同志无话可说的,战斗檄文。”
他走到车厢中间的小桌板前,那里已经铺开了一张巨大的白纸。
“现在,我们来把它写出来。”
一夜无眠。
当第二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车窗洒进这节特殊车厢时,所有人都带着浓重的黑眼圈,脸上却洋溢着一种如释重负的亢奋。
在他们面前,一份厚达五十多页的报告初稿,已经静静地躺在那里。
《关于加快我省数字经济发展、以“数字赋能”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这份报告,与林望在省委大院里见过的任何一份报告都不同。
它没有冗长的官话套话,开篇就是一张触目惊心的图表——江东省近五年GDP增速与杭城、鹏城等先进省市的对比,那条被越拉越大的差距曲线,像一道无声的鞭子,抽在每个看到它的人心上。
紧接着,是王珂执笔的,对“城市大脑”和“C2M工厂”两个案例的深度剖析。他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惊叹,而是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商业逻辑、管理变革和对地方经济的倍增效应。每一个论点,都附上了详实的数据支撑——C2M工厂的利润率提升了多少,库存周转天数减少了几天,工人的平均收入增加了多少……这些冰冷的数据,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说服力。
再往下,是赵力负责的政策建议部分。他结合江东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成立省级“数字经济发展办公室”、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实施“数字人才”引进计划等一系列具体措施。每一条建议,都明确了牵头单位、责任分工和考核目标,几乎可以直接转化为省委的红头文件。
张小胖贡献的,则是最具想象力的“应用场景”章节。他将江东省的农产品、文旅产品、特色手工业品,挨个分析了一遍,为每一种产品都设计了一套“数字营销”方案,充满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新奇创意。
而陈默,则附上了一份长达十页的技术附录,详细论证了在江东省现有网络基础上,搭建省级工业数据云平台和C2M协同平台的技术可行性、预算和实施步骤。
这几乎是一份完美的报告。
但林望知道,还不够。
这份报告,只回答了“能做什么”和“怎么做”,却还没有回答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为什么必须这么做?”
它能说服那些思想开放的干部,却还不足以撼动像李主任那样求稳、像王主任那样有私心的人。
林望拿过报告的初稿,翻到了最后一章。这一章,他要亲自来写。
他闭上眼睛,【情绪图谱】系统无声地开启,但他关注的,不再是某个人的情绪标签。他将意识沉入更深层的【因果线】功能。
他的脑海中,浮现出江东省的宏观图景。他设定了一个前提——如果省委最终采纳了李主任和王主任的“缓行”策略,在未来五年内,对“数字赋能”战略,只进行小范围试点,不予大规模推广。
一瞬间,无数条淡蓝色的因果线,从这个前提开始,向着未来延伸、交织。
他看到,江东省的传统工业,在获得那“八亿方案”的输血后,短暂地恢复了元气。但一两年后,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国际贸易壁垒的增高,这些没有完成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再次陷入困境。它们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品迭代缓慢,完全无法与那些完成了“数字赋能”的先进省份的企业竞争。
他看到,省内为数不多的高技术人才,在看不到产业升级的希望后,流失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大学城的那些创业团队,在苦苦挣扎几年后,要么倒闭,要么被外省的资本收购,最终人去楼空。
他看到,随着支柱产业的衰退和新兴产业的缺位,全省的财政收入开始逐年下滑。政府不得不削减公共服务开支,基础设施建设停滞,民生问题日益凸出。
最终,所有的因果线,都汇集到了一个刺眼的、深红色的结果上——[经济衰退]。
这四个字,像一块烧红的烙铁,深深地烙印在林望的意识里。
他睁开眼,眼神清澈而锐利。他拿起笔,在报告的最后一章,写下了标题——《不转型的代价:关于我省未来五年潜在经济衰退风险的预判与警示》。
他没有提任何玄之又玄的预测,而是将【因果线】展示给他的逻辑链条,用最冷静、最客观的语言,辅以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真实案例和数据模型,一步步地推演出来。
他描绘了一幅令人不寒而栗的图景:如果江东错过了这个数字化的窗口期,那么等待它的,将不是缓慢的停滞,而是断崖式的衰退。今天看似稳妥的“缓行”,在未来,将成为最致命的“不作为”。
写完最后一个字,林望将报告重重地合上。
他知道,这已经不是一份调研报告了。
这是一封战书,也是一份军令状。它将把所有人都逼到墙角,再无退路。
他抬起头,对已经累得东倒西歪,却依然强撑着精神看着他的队员们说道:“各位,我们的工作,完成了。回江东!”
他没有说的是,真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喜欢官场沉浮:开局我就能看穿人心请大家收藏:()官场沉浮:开局我就能看穿人心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