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小会议室。
一夜未眠的林望,精神却异常清明。
他身前的红木会议桌光可鉴人,倒映着天花板上柔和的灯光。桌上不再是搪瓷茶缸与骨瓷咖啡杯的对峙,而是一排排样式统一、印着国徽的白瓷茶杯,热水氤氲出的雾气,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清雅茶香。
这里是陈刚副省长的地盘。
一个小时前,林望在这里,面对着陈刚副省长,以及财政厅和商务厅的两位主要领导,将那份连夜赶制的“八亿方案”和盘托出。
整个过程,他没有使用任何花哨的技巧,只是平铺直叙,将逻辑、数据、以及那招“借刀杀人”的阳谋,以一种冷静到近乎冷酷的方式,清晰地展现在这几位手握重权的人物面前。
他能清晰地看到,当他说到“用八亿配套撬动五百亿投资”时,陈刚副省长头顶那枚[渴望政绩]的标签,亮度几乎达到了顶峰,金光闪烁。而财政厅厅长头顶那枚坚硬的[守住钱袋]的标签,在“四百九十二亿净收益”的账本面前,出现了一丝微不可查的裂痕。
会议的结果,毫无悬念。
“这个方案,我原则上同意。我亲自带队,跟周书记汇报!”这是陈刚副省长在会议结束时,拍在桌子上的原话。
于是,仅仅一个小时后,林望便坐进了更高一个层级的,省委书记的会议室。
这间屋子更大,也更肃穆。墙上没有白板,只有一幅巨大的《江山如此多娇》。参会的人不多,但每一个,都是跺一跺脚能让江东省抖三抖的人物。
主位上,是省委书记周良宇。他神色平静,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看不出喜怒。
他的左手边,是刚刚慷慨陈词的陈刚副省长。
而他的右手边,坐着两位神色各异的“大佬”。
一位是省发改委的一把手,李主任。年近六旬,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镜片后面的眼神显得有些审慎。林望的【情绪图谱】系统里,他头顶的标签是清晰的[审视]与[求稳]。发改委作为全省项目的总闸门,习惯了和钢铁、水泥、公路打交道,对一切看不见摸不着的“新概念”都抱有天然的警惕。
另一位,是省经信委的王主任。他的表情更复杂一些,带着几分学者式的矜持,但眉宇间的一丝[疑虑]却挥之不去。经信委名义上主管“信息化”,但多年来一直深耕于“工业信息化”,也就是工厂的自动化改造。林望即将抛出的东西,对他们而言,既熟悉,又陌生。
此刻,陈刚副省长刚刚结束了他激情澎湃的陈述,将那个“八亿撬动五百亿”的宏大计划渲染得激动人心。会议室里的气氛,被他烘托得有些燥热。
“小林同志,你也讲几句。”周良宇书记的目光,越过众人,落在了坐在末席的林望身上,“这个方案,你是原创者。谈谈你的具体想法,不要有顾虑。”
来了。
林望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考验。陈刚副省长看到的是“政绩”,而周书记想看到的,是“未来”。
他站起身,微微躬身,没有走向会议桌的中央,只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声音清晰而沉稳。
“各位领导,陈省长已经把方案的框架介绍得很清楚。我想补充的,不是这八个亿怎么花,而是我们希望这八个亿,能种下什么样的种子。”
他没有谈钱,而是谈“种子”,这个比喻让在座的几位领导都提起了些许兴趣。
“我们用‘还债钱’,能稳定老工人的心,保住我们工业时代的火种。我们用‘种子钱’,能盘活一批有潜力的企业,让他们在市场的寒冬里活下来。我们用‘修路钱’,能改善我们的硬件基础,为那五百亿的投资铺平道路。”
“但这一切,都只是在‘追赶’。”
林望话锋一转,声音里透出一股力量。
“我们只是在追赶那些先进省份几十年前走过的路。我们用尽全力,可能也只是把一个落后的工业体系,修补成一个不那么落后的工业体系。这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但解决不了一世的问题。”
“所以,我大胆提一个想法,也是我们领导小组内部的一个不成熟的构想。”林望的目光,直视着周良宇书记,“我们能不能借助这次转型的契机,为我们江东省的传统产业,进行一次全面的‘数字赋能’?”
“数字赋能?”
这个词一出口,发改委的李主任和经信委的王主任,几乎同时皱了皱眉。
李主任头顶的[审视]标签,立刻变成了深灰色的[质疑]。
王主任头顶的[疑虑],则迅速染上了一层[抵触]的色彩。
“具体说。”周书记的手指停下了敲击。
“是的,书记。”林望不理会那两道变得锐利的目光,继续说道,“所谓‘数字赋能’,核心就是利用数字技术,打通我们产业的任督二脉。它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生产环节的数字化。我们扶持的企业,不能只给钱,还要给他们一套‘大脑’。我们要建立一个省级的工业数据云平台,让企业的生产线、库存、能耗,都变成实时可见的数据。管理者看着屏幕,就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像医生看CT片一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第二,供应链的数字化。我们江东省的企业,大多是单打独斗。钢厂不知道下游的机械厂需要什么钢材,机械厂不知道更下游的汽车厂需要什么零件。信息不通,内耗严重。我们要做的,就是用一张‘网’,把这些企业串起来。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物流运输,全部在线化、透明化,最大限度降低交易成本。”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决策的数字化。当我们的企业都‘上网’了,当海量的数据都汇集到云平台了,我们政府的决策,就有了最可靠的依据。哪个行业正在崛起,哪个行业正在衰落,哪个地区需要政策扶持,哪个领域有人才缺口,数据会告诉我们一切。我们的招商引资,我们的产业规划,将不再是‘拍脑袋’,而是‘看数据’。”
林望一口气说完,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陈刚副省长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似乎已经看到了一个高效、透明、充满活力的全新工业体系。
而周良宇书记,则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他那平静的眼眸深处,有一丝光亮在闪动。
“咳。”一声轻咳,打破了沉默。
发改委的李主任扶了扶眼镜,慢条斯理地开口了:“林望同志这个构想,很有前瞻性,听起来也确实激动人心。不过嘛……”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语重心长。
“我们做工作,还是要立足实际,脚踏实地。我们江东省的家底,大家都清楚,就是一个字,‘重’。重工业,重资产,历史包袱重。我们现在最紧要的任务,是稳住基本盘,是保就业,保稳定。把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向那些能立竿见影的实体项目上。”
他看了一眼林望,眼神温和,话里的意思却很明确。
“至于‘数字赋能’,听起来很好,但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巨大工程。投入有多大?产出有多少?什么时候能见到效益?这些都是未知数。在我们财政本就紧张的情况下,大规模地投入到一个前景尚不明确的新领域,是不是有些……操之过急了?我个人认为,还是要慎重,步子要稳一点。”
他头顶那枚[质疑]的标签旁,悄然浮现出一枚新的标签——[掌控项目]。林望瞬间明白,在李主任看来,这些虚无缥缈的“数据”和“平台”,远不如一条高速公路、一个工业园区来得实在,那是他权力范围内,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
“李主任的顾虑,很有道理。”经信委的王主任立刻接上了话。他的姿态比李主任更专业,也更具迷惑性。
“实际上,我们经信委这些年,也一直在推动‘两化融合’,也就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林望同志提到的很多想法,比如生产环节的数字化,我们已经在一些重点企业进行了试点,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这话听起来是在肯定林望,实际上却是在不动声色地“摘桃子”,并宣示“主权”。
“但是,”王主任的“但是”虽迟但到,“‘数字赋能’这个提法,范围太广,概念也太大。它涉及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模式、组织架构甚至是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这不是我们一个部门,或者一个领导小组,短期内能推动的。我建议,可以先成立一个高级别的专家调研组,对‘数字赋能’的内涵、外延、可行性路径,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深入研究,形成一份详尽的报告后,再提交省委常委会讨论决策。我们一定要避免一哄而上,搞重复建设,造成新的浪费。”
好一招“拖字诀”。
林望心中冷笑。这位王主任,比李主任更高明。他不说反对,反而说要“深入研究”,直接要把这个刚刚萌芽的战略,打入冷宫,用无休止的会议和报告,将它消磨至死。
他头顶那枚[抵触]的标签,旁边也浮现出一行小字——[怕担责任]。王主任怕的,是这个全新的、由林望主导的战略,会冲击他现有的工作格局,甚至暴露他这些年在“信息化”工作上的平庸无为。
两位大佬一唱一和,瞬间就给林望描绘的那幅蓝图,泼上了一盆冰水。
会议室的气氛,一下子从刚才的燥热,变得有些微妙的冰冷。
陈刚副省长眉头紧锁,他想反驳,却发现对方说得句句在理,全是稳妥的“官场正确”,让他找不到破绽。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了周良宇书记身上。
周书记没有看那两位主任,他的目光,始终停留在林望的脸上。那是一种探寻的、带着极强穿透力的目光。
许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让会议室里所有人都心头一凛。
“林望同志。”
“在。”
“你听到了,李主任和王主任的顾虑,代表了我们省里很多干部的想法。稳妥,是我们的工作原则。风险,是我们必须规避的。”
周书记的语气顿了顿,身体微微前倾,一双眼睛如同鹰隼,锁定了林望。
“现在,你来告诉我。你凭什么认为,你的这个‘数字赋-能’,不是一句漂亮的空话?你凭什么保证,它不会成为又一个让财政背上沉重包袱的‘面子工程’?”
喜欢官场沉浮:开局我就能看穿人心请大家收藏:()官场沉浮:开局我就能看穿人心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