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54章 宫苑之外的天空

作者:奉先啸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数日后的一个午后,阳光明媚,透过雕花木窗洒入宣室殿,在地面上投下温暖的光斑。刘协刚在御花园散了会儿步,脸颊还带着些许红润,眉宇间的郁结似乎也舒展了几分。见到吕布依礼求见,他放下手中的书卷,语气平和地开口:温候今日前来,所为何事? 他甚至自然地示意一旁的小黄门为吕布看座奉茶。


    吕布安然落座,目光掠过少年天子略显改善的气色,并未急于提及正事,反而像是闲谈般问道:陛下整日居于这九重宫阙之内,是否会觉得有些沉闷?


    刘协闻言微怔,握着茶盏的手指稍稍收紧。沉闷?何止是沉闷。未央宫再如何恢弘壮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也早已看尽。每一处亭台楼阁,每一片花草树木,他都熟悉得如同自己的掌纹。宫墙之外的长安街巷,市井人烟,郊野风光,乃至远方诸侯征伐的烽火,他都只能通过那些经过筛选的奏章和有限的传闻在脑海中勾勒。然而,他迅速收敛了那一瞬间的失神,给出了一个符合身份却难免空洞的回答:朕承天命,居於禁中,理万机,此乃祖宗成法。


    吕布却轻轻摇头,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意味:祖宗之法亦需因时制宜。陛下正值年少,富于春秋,终日困守深宫,于开阔眼界、涵养心性并无益处。如今长安城及三辅之地,在李傕、郭汜乱后,经数月整顿,秩序已然大定,民生渐复。陛下若有意出去走走,亲眼看一看这帝都气象,体察一番市井民情,并非不可行之举。


    此言一出,不仅刘协愕然抬首,连侍立在一旁的小黄门也险些失手掉了拂尘,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神色。自由出入宫禁?这是自董卓擅权以来,他这位天子想都不敢想的奢望!


    温候……此言当真?刘协的声音带着一丝极力压抑的颤抖,那是长久禁锢后突然看到一线缝隙透入阳光时的本能反应。


    陛下面前,臣岂敢妄言。吕布神色不变,目光平静地看着他,不过,为陛下安危与朝廷体统计,有几件事,需预先言明。


    刘协迅速冷静下来,他知道,自由从来都是有代价的。温候请讲。


    其一,吕布缓缓道,陛下出行,需有羽林郎随行护卫。此举非为监视,实乃必要之安保。陛下当知,天下汹汹,未必无人存有他念,陛下安危关乎社稷,不容有失。 这话说得在情在理,刘协甚至从中听出了一丝保护的意味。经历过董卓之乱、李郭之祸,他比任何人都深知自身安全的重要性,有精锐护卫在侧,他反而更觉安心。他立刻点头:此乃应有之义,朕准。


    其二,吕布继续道,出行之地,暂以长安城及京兆尹所辖三辅之地为限。具体行程,需提前知会卫尉,以便安排仪仗、清道及宿卫事宜,确保万全。 这等于划定了活动范围,并且行程需要报备。虽是限制,但考虑到实际情况,也算合情合理。


    其三,吕布的声音依旧平稳,目光却更显深邃,陛下当知,您今日能得此出巡之便,皆因关中之地,已非昔日混乱景象,政令军务,皆有其序。陛下出宫,所见之民生恢复,秩序重建,皆赖上下用心,将士用命,方有今日之象。陛下乃天下共主,万民景仰,出巡体察,正可彰显天子仁德,慰藉黎庶之心。望陛下珍惜此机,亦望陛下明察,何者为虚,何者为实,何者可倚。


    这番话,不像上次夜谈那般冰冷直白,却同样清晰地勾勒出了界限。吕布不怕他出去看,甚至希望他去看,去看在他吕布治理下逐渐恢复生机的长安。这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无形的告诫:你能看到的安定,源于我的治理;你能享有的自由,建立在当前的秩序之上。不要试图打破这种微妙的平衡。


    刘协沉默了片刻,心中百感交集。有即将走出牢笼的激动,有对自身处境的悲哀,也有一种对吕布此举用意的揣测。最终,他对自由的渴望压倒了一切。能用这有限的、受控的自由,去呼吸宫墙外的空气,亲眼看看真实的世界,这诱惑太大。更何况,吕布至少维持了表面的尊重,给了他一个相对体面的生活。


    ……温候思虑周详,朕……准奏。刘协深吸一口气,压下翻涌的情绪,尽量让自己的声音显得平稳。


    如此甚好。吕布站起身,具体事宜,臣会与卫尉妥善安排。陛下可先行思量欲往之处,只要在允准范围之内,皆可成行。臣告退。


    看着吕布离去的身影,刘协久久伫立。心中五味杂陈,既有挣脱束缚的期待,又有对自身傀儡地位的无奈,更添了几分对吕布其人的复杂观感。


    这个男人,手握重兵,权倾朝野,但他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囚禁天子的粗暴武夫。他归还玉玺,允许批阅部分奏章,现在,又给了他走出宫门的许可。这一切,仿佛在构建一种新的君臣相处模式:我给你作为天子的体面和一定的活动空间,你安于其位,不给我添乱,我们共同维持这关中之地来之不易的稳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这种,比单纯的强硬压制,更让刘协心情复杂。它模糊了纯粹的恨意,让他不得不去面对和思考现实的政治逻辑。


    几日之后,一切准备停当。当刘协换上寻常世家公子的服饰,在一队甲胄鲜明、纪律严明的羽林郎护卫下,真正踏出未央宫那扇沉重的宫门时,扑面而来的是长安东市喧嚣的人声、各种食物与货物混杂的气息,以及那久违的、鲜活的人间烟火气。那一瞬间,他眼眶微热,几乎难以自持。


    他徜徉于东市,看着商贩叫卖,百姓交易,听着那充满生命力的市井之声;他前往太学旧址,虽然殿宇倾颓,但已能听到里面传出的朗朗读书声,看到学子们专注的身影;他甚至被允许在羽林郎的护卫下,登上了长安城墙的一处马面,极目远眺,远处秦岭连绵的青色山峦和城郭外大片正在被重新开垦的田地映入眼帘,胸中块垒为之一舒。


    他所见的长安,确实在从创伤中缓慢复苏。街道虽不及鼎盛时期繁华,但整洁有序,巡逻的兵卒军容整肃,百姓面容虽带风霜,眼中却少了几分惶惑,多了些许对未来的期盼。


    这一切变化,都发生在他身后那个男人的治下。那个被许多士人私下诟病为的边地将领,似乎正在用他的一套方法,让这片饱受蹂躏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随行的羽林郎校尉,一位神色沉稳的军官,在刘协望着城外出神时,适时地低声禀道:陛下,主公曾有言,若陛下欲知民间真实疾苦,可往城西流民安置营一观。只是那里条件简陋,恐有碍圣观。


    刘协心念一动,立刻颔首示意前往。


    安置营的环境确实艰苦,低矮的茅棚,拥挤的人群,空气中弥漫着贫瘠的气味。然而,秩序却出乎意料地井然。有官吏在按册分发粥食,有医官在巡诊施药,甚至能看到一些老工匠在指导青壮制作简单的陶器、编织箩筐。虽然依旧贫苦,但至少,这里的人正在被组织起来,努力地活下去,并且试图靠自己的双手改善境遇。


    这些……都是温候着人安排的?刘协忍不住问那校尉。


    校尉恭敬回答:回陛下,正是。主公有令,流民亦是陛下子民,当设法使其有食可果腹,有技可谋生,方是长久安定之计。关中之土,再也经不起动荡了。


    刘协默然不语。这是他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权力除了用于征伐和掌控,原来也可以用来做这些具体而微、却能实实在在让百姓活下去的事情。吕布或许不是经学传家的正统士大夫,也未必心怀纯粹的忠君之念,但他似乎……是一个懂得如何有效治理、并且愿意去做的实干者。


    返回未央宫时,已是暮色四合。刘协身心俱疲,内心却被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情绪填满。伏皇后早已在殿前等候,见他安然归来,明显松了一口气。


    陛下,宫外……景象如何?她轻声问道,带着一丝好奇与担忧。


    刘协望着殿外渐渐沉落的夕阳,天边最后一抹霞光将云层染成瑰丽的橘红色。他缓缓吁出一口气,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与茫然:看到了更广阔的天空,听到了市井的喧哗,也亲眼见到了……生存的不易与坚韧。他停顿了一下,仿佛在组织语言,最终带着困惑低语,皇后,你说,一个能迅速平定祸乱,稳定秩序,让百姓得以喘息求生,甚至着手恢复民生的权臣,与那些空谈仁义、却坐视百姓流离、只顾争权夺地的州牧诸侯,于这天下苍生而言,究竟……孰轻孰重?


    伏皇后轻轻握住他微凉的手,没有立刻回答。这个问题太过沉重,答案也远非简单的忠奸善恶可以概括。这世道的对错,早已在连年烽火中变得模糊难辨。


    但无论如何,从这一天起,汉献帝刘协的视野,终于突破了未央宫的重重宫墙。他亲眼见到了真实的天日与人间,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自身处境的无奈与这个时代抉择的艰难。吕布所给予的这份有限度的自由,如同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在悄然改变着一些东西,其长远的影响,此刻无人能够逆料。


    喜欢三国我的底牌是信息差请大家收藏:()三国我的底牌是信息差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