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章 第2章 低产果园改造试点

作者:唯清风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林穗换了一双更适合走路的解放鞋,手里拿着笔记本和一个小布包,看见他,眼睛微微亮了一下。


    “磐石,正要找你呢!”赵支书嗓门洪亮,“这位是省里农科院的林技术员,可是大专家!她这次来,是带着任务来的,要在咱们村搞个啥……哦对,低产果园改造试点!点名想跟你合作合作!”


    林穗走上前,笑容比晨光还明朗几分:“沈同志,又见面了。我跟赵支书了解过了,村里都说你伺弄果树是一把好手,尤其是村东头那片老梨园,在你手里起死回生了。我这次的项目,正需要你这样有经验的本地能手配合。”


    沈磐石扶着自行车把手,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冰凉的金属。他看向林穗,她的目光很坦诚,带着期待和一种专业的热情。他又看向赵支书,老支书眼里是鼓励和信任。


    合作?怎么合作?他出力气,她出技术?那最后算谁的?


    他心里转着这些念头,脸上却没什么表情,只是点了点头:“林技术员。”算是打过招呼,然后看向赵支书,“支书,我正要去镇上看看肥料。”


    “哎呀,那个不急!”赵支书大手一挥,“林技术员的时间宝贵,你先带她去你那片梨园看看!人家大老远来,就是为了这个!”


    林穗也适时开口,语气温和却带着坚持:“沈同志,我不会占用你太多时间。只是初步看看,了解一下情况。而且,”她晃了晃手里的小布包,“我带了便携的土壤检测工具,可以帮你现场测一下你那块麦田到底缺多少磷,精度比肉眼判断要高很多。”


    这话说到了沈磐石的心坎上。他确实想知道一个更精确的数据。他沉默了几秒,终于把自行车重新支好。


    “那走吧。”他声音依旧平淡,转身带头往村东老梨园的方向走去。


    林穗对赵支书点头示意了一下,快步跟了上去。阳光将两人的影子投在土路上,一前一后,一个高大沉稳,一个纤细灵动。


    沈磐石步子迈得稳,心里却在盘算。这片老梨园是集体的,他承包下来花了大力气,刚有起色。农科院的专家插手,是福是祸还说不准。他得看看,这个叫林穗的女技术员,到底是有真本事,还是只是下来镀金的。


    而跟在他身后的林穗,看着前方男人宽阔的脊背,闻着空气中混合着泥土、青草和从他身上传来的淡淡皂角气味,心里那份笃定又加深了几分。这个男人,和她之前遇到的所有合作对象都不一样。他像他脚下的这片土地,沉默,却蕴含着强大的、待发掘的力量。


    她的科研项目,或许真的能在这里扎下根,并且,开出意想不到的花。


    去往梨园的路崎岖不平,沈磐石走在前面,步子迈得又稳又实,刻意放慢了速度。他能听见身后略显急促的呼吸声,还有解放鞋踩在碎石上细碎的声响。


    林穗紧跟着,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被沿途的景致吸引。不同于村口的杂乱,越往东走,田埂越发整齐,沟渠里的水流也清澈许多。她试着找些话题,声音带着刚爬完坡的微喘:“沈同志,你这片麦子,品种是‘泰山一号’吧?秆壮,抗倒伏,就是后期肥力要跟上。”


    沈磐石脚步未停,只从喉咙里“嗯”了一声作为回应。心里却有些讶异,这女专家,眼力确实毒。


    见他无意多谈,林穗也不气馁,转而观察起路边的植被。她快走几步,指着一株长在田埂边的植物,语气带着几分惊喜:“车前草?长得真好。沈同志,你们这儿的生态保持得真不错。”


    这次,沈磐石回头看了一眼。那株车前草叶片肥厚,是他特意留的,偶尔有个上火咳嗽,扯几片煮水很管用。他依旧没说话,但紧绷的下颌线似乎柔和了半分。


    梨园就在眼前。


    说是老梨园,此刻却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几十棵老梨树排列得错落有致,树干粗壮,枝头已然挂上了青涩的小果。树下的土地被收拾得干干净净,没有一根杂草。更让林穗惊讶的是,几乎每棵树的树干靠近根部的位置,都涂着一层匀净的石灰水,用以防虫。一些明显是新嫁接的枝条上,包裹的塑料薄膜缠绕得一丝不苟,手法老道。


    “就是这里。”沈磐石停下脚步,声音打破了园子的寂静。


    林穗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梨叶的清苦和泥土的芬芳。她走到最近的一棵梨树下,蹲下身,没有先去碰树,而是像沈磐石之前那样,用手指挖了一小撮树根旁的土壤,捻开,观察,又凑近闻了闻。


    “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错,但偏酸了点。”她自言自语,然后抬起头,看向沈磐石,“这些老树,树龄超过二十年了吧?能保持这个挂果率,不容易。”


    沈磐石靠在另一棵梨树的树干上,双臂环抱,看着她专业的动作,终于开口,说了见面以来最长的一句话:“土是慢慢养的。以前更差。”


    他的声音低沉,带着一种与土地打交道人特有的实在。


    林穗站起身,打开随身携带的布包,里面是她带来的简易检测工具——几个小瓶子,试纸,还有一个小巧的指针式PH仪。她熟练地取土样,稀释,比对颜色,记录数据。整个过程安静而专注。


    沈磐石就那么看着。阳光透过梨树的枝叶,在她白皙的侧脸和纤细的手指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他叫不出名字的小仪器,在她手里仿佛有了生命。他心里那份因未知而产生的戒备,稍稍松动了一些。至少,她不是在装样子。


    “果然,”林穗做完初步检测,拍了拍手上的土,神情认真,“土壤pH值偏低,影响了磷和部分微量元素的吸收。而且,我注意到有些叶片有黄化的早期迹象。”


    她指向不远处几棵梨树。沈磐石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眉头微蹙。那几棵树他早就注意到了,正想着办法,没想到她一眼就看出来了。


    “你有什么办法?”他问,语气里带上了自己都没察觉的请教意味。


    林穗走到那几棵树前,仔细查看了叶片的正反面,才回答道:“单纯追肥效果不好,需要改良土壤。可以用适量的石灰调整酸碱度,同时补充有机肥和微量元素。我们农科院有一种新的菌肥,可以和基肥一起用,能促进根系吸收。”


    她从布包里拿出一个小本子,飞快地写下一串名字和简单的用法,撕下来递给沈磐石:“这是菌肥的名字,你可以去县里的农资公司问问。石灰的用量很重要,过犹不及,我建议你先找一小块地做对比试验。”


    沈磐石接过那张纸条。上面的字迹清秀工整,和他那手只能算是工整的钢笔字完全不同。他小心地把纸条折好,放进上衣口袋。


    “谢谢。”他说道,声音郑重。


    “不客气,互相学习。”林穗笑了笑,梨涡浅现,“你的实践经验,比我实验室里的数据宝贵多了。”


    她顿了顿,环顾这片充满生机的梨园,语气变得有些悠远:“沈同志,你知道吗?在国外,很多优质的果园,都是这样精细管理的。不仅仅是施肥打药,还包括修剪、疏果、甚至每一棵树的采光通风,都有科学依据。我们的农业,不能总是靠天吃饭,靠经验摸索。”


    这番话,像一颗石子投入沈磐石的心湖。他只知道埋头把地种好,把树伺弄活,从未想过这些土地还能和“国外”、“科学管理”这些词联系起来。他沉默着,心里却有什么东西被触动了。


    “走吧,”他直起身,打破沉默,“去麦田那边,帮你测土。”


    两人一前一后走出梨园。回去的路似乎短了许多。到了那块缺磷的麦田,林穗同样利落地取了土样进行检测。结果很快出来,印证了沈磐石的判断。


    “缺磷确实明显。”林穗指着试纸变化的颜色,“按照这个数据,每亩需要补充……”她报出一个具体的数字,精确到斤两。


    沈磐石认真记下。这种精确,是他凭经验无法做到的。


    日头渐渐升高,接近正午。检测完毕,林穗收拾好工具。


    “沈同志,谢谢你带我参观,也谢谢你的配合。”她诚恳地说,“关于低产果园改造的项目,我希望你能认真考虑。我们需要你这样的本地专家。”


    沈磐石看着眼前这个目光清亮、专业扎实的女技术员,第一次没有立刻拒绝。


    “我想想。”他给出了一个模糊却不再疏离的答案。


    林穗似乎对这个回答已经很满意。“好。我最近都会在村部,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找我。”


    她转身离开,步伐轻快,那抹浅蓝色的身影渐渐融入乡间土路的风景里。


    沈磐石站在原地,许久没有动。他伸手摸了摸上衣口袋里的那张纸条,又抬眼望向那片孕育着希望的梨园。


    风吹麦浪,沙沙作响。


    他感觉,一直固守的某些东西,好像也随着这阵风,微微荡漾起来。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