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泾河边上有个赵家庄,庄里有个赵老汉,祖上三代都是读书人,可到了他这一辈,家道中落,只留下几箱旧书和一间老屋。赵老汉有个独子叫赵文启,自幼聪慧过人,过目不忘,庄里的老学究都说这孩子是文曲星下凡,将来必中状元。
赵老汉听了心里欢喜,省吃俭用供儿子读书。赵文启十六岁便中了秀才,在县里小有名气。可奇怪的是,此后每逢乡试,赵文启不是考前突发高热,就是答卷时笔墨出岔,屡试不第。转眼十年过去,赵文启已是二十六岁,仍是个秀才。
这年秋闱前,赵文启在泾河边散步,偶遇一位白发老翁。老翁见他愁眉不展,便问其故。赵文启如实相告,老翁捋须笑道:“老夫姓胡,略通相术。观你面相,本有状元之命,可惜祖上曾得罪过此地‘河伯’,需得化解才是。”
赵文启忙问如何化解。胡老翁道:“明日午时,你备三炷香、一壶酒、三碟素菜,到泾河湾的老柳树下祭拜。若有异象,切莫惊慌,依言行事即可。”说罢飘然而去。
赵文启将信将疑,回家告知父亲。赵老汉一拍大腿:“难怪!我听你爷爷说过,他曾祖父当年修河堤时,确实与主管水利的官员有过争执,那官员后来投河自尽,莫非就是他成了河伯?”
次日,赵文启依言前往老柳树下祭拜。刚点燃香火,忽见河中冒出一股青烟,化作人形,身着官服,面如淡金,开口道:“赵家小子,你祖上阻我治水工程,害我含冤而死。我在此修炼百年,已成河神,专阻你赵家功名!”
赵文启慌忙跪拜:“先祖之过,晚辈愿承担。不知如何能化解恩怨?”
河神冷笑:“除非你放弃功名,安心务农,否则我必让你永世不第!”
赵文启心中苦楚,正要争辩,忽听身后有人笑道:“河伯兄,百年旧怨,何必为难一个小辈?”
来人正是胡老翁。河神见了他,面色稍缓:“胡三爷,你怎么来了?”
胡老翁道:“赵家与我有一段渊源,今日特来说情。不如这样,让文启今年再试一次,若中举,你便放下恩怨;若不中,他便听你安排,如何?”
河神沉吟片刻,道:“也罢,就给胡三爷一个面子。不过我有言在先,即便他中举,将来也休想拔得贡生头筹!”说罢化作青烟没入河中。
赵文启忙向胡老翁道谢。胡老翁摆手道:“不必谢我。实话告诉你,我乃泾河狐仙,与你太祖父有旧。你确有状元之才,但河伯所言不虚,你命中确有‘不能拔贡’之限。即便将来中了状元,也难在朝中拔得头筹。”
赵文启问道:“这是为何?”
胡老翁叹道:“天机不可尽泄。你只需记住:得失之间,自有因果。功名虽重,不如本心。”言毕消失不见。
秋闱之日,赵文启果然顺利应试,中了举人。来年春闱,他进京赶考,路上又遇奇事。
这日行至山东地界,赵文启投宿在一家客栈。夜间挑灯夜读时,忽听窗外有女子哭泣。开门一看,是个衣衫褴褛的少女,自称家乡遭灾,逃难至此。
赵文启心生怜悯,将随身干粮分与她。少女感激不尽,从怀中取出一枚古铜钱:“恩公,这是我祖传的‘文运钱’,带在身上可助文思。”赵文启推辞不过,只好收下。
说来也怪,自得此钱后,赵文启只觉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助。会试中,他发挥出色,中了进士。殿试时,皇上见他仪表堂堂,对答如流,钦点为状元。
琼林宴上,赵文启春风得意,忽见胡老翁在远处向他招手。他借故离席,跟随胡老翁至一僻静处。
胡老翁道:“恭喜状元公!但切记河伯之言,你虽中状元,却‘不能拔贡’。明日皇上要选拔翰林院修撰,此乃拔贡之职,你切莫争抢。”
赵文启不解:“既中状元,为何不能任修撰?”
胡老翁道:“你身上那枚‘文运钱’,实则是河伯所设陷阱。若你明日争抢修撰之位,此钱会化作腐铜,坏你气运。”
赵文启将信将疑,次日面圣时,皇上果然要选拔修撰。同科榜眼、探花皆跃跃欲试,赵文启想起胡老翁之言,主动推辞:“臣虽不才,愿外放为官,体察民情。”
皇上大悦:“新科状元不慕京官,实属难得!”便任命他为江宁知府。
赵文启离京赴任,途径泾河,特意祭拜河伯。当夜,胡老翁托梦道:“你避过一劫,可喜可贺。实不相瞒,那河伯本是前朝官员,怨气未消。你若任京官,必遭其害。外放为官,反能平安。”
赵文启问道:“那枚文运钱究竟是吉是凶?”
胡老翁笑道:“此钱确有助文运之效,但也与河伯气运相连。你用它中了状元,已耗尽它的灵气。若再贪心,必遭反噬。不如将它投入泾河,与河伯彻底了断。”
赵文启依言将文运钱投入河中,只见河面泛起金光,隐约听到一声长叹,自此河伯再未作祟。
在江宁任上,赵文启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三年任满,考核优异,被召回京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面圣时,皇上欲提拔他为礼部侍郎,这又是“拔贡”之职。赵文启想起“不能拔贡”的预言,正欲推辞,忽有太监来报:翰林院王修撰因卷入科举舞弊案,已被革职查办。
赵文启惊出一身冷汗,若当初他争得修撰之位,今日遭殃的便是自己。于是坚决推辞侍郎之职,请求改任国子监司业。
皇上奇道:“别人皆求升迁,你却屡次推辞高官,这是为何?”
赵文启道:“臣才疏学浅,恐负圣恩。且臣以为,为国育才,比身居高位更为重要。”
皇上感叹不已,准其所请。
赵文启在国子监兢兢业业,培养了许多人才。晚年致仕还乡,在泾河边建了一座书院,免费教授乡里子弟。
这年重阳节,年过花甲的赵文启在书院讲课,忽见一只白狐在窗外驻足聆听。课后,白狐化作胡老翁模样,笑道:“赵公子,别来无恙?”
赵文启忙施礼:“仙长多年不见,一向可好?”
胡老翁道:“我今日特来道喜。你虽一生‘不能拔贡’,却因不争名利,广育人才,功德无量。玉帝已敕封你为泾河文星,享受人间香火。”
赵文启恍然大悟:“原来‘不能拔贡’非为限制,而是警示?”
胡老翁点头:“官场如江河,急流勇退者,反能保全。强争拔贡者,多遭不测。这是天地间的平衡之道。”
赵文启又问:“那河伯如今何在?”
胡老翁道:“因你以德报怨,在泾河畔建书院,教化乡民敬河爱水,河伯怨气已消,上月已超生转世去了。”
说罢,胡老翁化作一道白光冲天而去。赵文启朝白光拜了三拜,继续授课。
此后,赵文启活到九十八岁无疾而终。据说他去世当日,泾河上空文曲星格外明亮。当地百姓感念其德,在河边建了文星庙,庙中供奉赵文启塑像,旁边还有一只白狐。
有趣的是,每逢科举之年,总有书生来此祭拜。但求功名者往往不中,而求学问者反能高中。老辈人说,这是赵文启在告诫后人:功名如浮云,真才实学才是根本。
至今,泾河一带还流传着那句老话:“状元不能拔贡,拔贡不是状元。”得失之间,自有天意,强求不得。
喜欢民间故事集第二季之东北仙家请大家收藏:()民间故事集第二季之东北仙家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