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8章 远渡重洋学利器,暗递玄机谋远谋

作者:打卡小达人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第二十八章:远渡重洋学利器,暗递玄机谋远谋


    云蒙山的槐花飘了满地,白花花的像铺了层雪。李明远坐在兵工厂的木桌前,手里捏着支铅笔,在纸上画着个奇怪的东西——机翼是平直的,尾翼带着个大大的“V”字,机身下还挂着两颗圆滚滚的炸弹。


    “旅座,您画的这是啥?”汉斯端着杯黑咖啡走进来,看到图纸眼睛一亮,“这机翼设计……比我们的P-40阻力小,难道是新型战斗机?”


    李明远放下铅笔,指尖在“V”字尾翼上敲了敲:“算是吧。汉斯先生,您说要是给飞机装上雷达,是不是能在夜里找到敌人?”


    汉斯一口咖啡差点喷出来:“雷达?那是海军的玩意儿,装在飞机上太笨重了!您这想法……太大胆了!”


    李明远笑而不答,心里却亮堂得很。作为穿越者,他比谁都清楚,未来的战争是海空的较量。日军的联合舰队此刻正在太平洋上耀武扬威,而中国的天空和海洋,几乎成了不设防的空地。想赶上,就得现在就撒网——不仅要学陆军的枪炮,更要把海军、空军的种子送出去。


    机会很快就来了。约翰带着美军的补给队再次来到云蒙山,这次他带来个好消息:“太平洋舰队需要一批熟悉东亚地形的观察员,你们要是有人懂英语,愿意去珍珠港,我们可以安排。”


    李明远眼睛都亮了,当天就从戴维的学堂里挑了二十个学生——都是上过中学、英语流利的年轻人,其中五个还在汤姆的化工基地学过机械,对发动机原理门儿清。


    “你们去珍珠港,不是去观光的。”李明远在送行时,把他们叫到溶洞里,压低声音说,“学怎么开飞机、怎么修军舰、怎么用雷达……哪怕是看一眼航母的弹射器,都要记在心里。回来的时候,带不回图纸,带个模型也行;带不回模型,画张草图也中。”


    为首的学生叫王航,以前是太原中学的物理老师,指着图纸上的航母问:“旅座,听说航母的甲板是木头的?真能扛住飞机起降的冲击力?”


    “别信鬼子的宣传。”李明远在图纸上画了条折线,“美军的航母甲板下面有钢骨,能扛住两千斤的冲击力。你们去了多留意,看看他们的飞机是怎么在那么短的甲板上起飞的——那叫弹射技术,将来咱也得有。”


    送走学生,李明远又找到约翰,递给他一张用油纸包着的纸条。“约翰先生,这是我们的情报部门截获的,不知道有用没用。”纸条上只有一行字:“六月初,日军舰队将袭中途岛,主攻方向为北航线。”


    约翰起初没当回事,把纸条塞进口袋就去看新造的高射炮了。可等他晚上回到住处,借着油灯展开纸条,突然站起来——美军情报部门最近也在破译日军的密码,隐约觉得他们要对中途岛动手,却始终摸不清具体时间和路线。


    “这群中国人……怎么会知道?”约翰盯着纸条,后背冒出冷汗。他想起李明远之前拿出的太平洋地图,上面标注的日军舰队动向,居然和情报部门掌握的大致吻合。


    第二天一早,约翰就找到李明远,脸色凝重:“李司令,你提供的情报……来源可靠吗?”


    “战场缴获的日军日记,”李明远面不改色地编瞎话,“有个参谋在日记里提了句‘AF作战’,我们的人猜了半天才觉得是中途岛。至于北航线,是根据洋流推算的——日军的潜艇喜欢走那边,不容易被发现。”


    约翰虽然半信半疑,还是立刻给珍珠港发了封加密电报,把“北航线”的猜测加了进去。他没说情报来自八路军,只说是“当地抵抗组织提供的线索”。


    半个月后,太平洋传来惊天捷报:美军在中途岛海战中大胜,击沉日军四艘航母,彻底扭转了太平洋战局。约翰收到消息时,正在帮乔治调试坦克发动机,当场就把扳手扔了:“上帝!真的是北航线!他们真的从北边来的!”


    他疯了似的跑到李明远住处,一把抓住他的胳膊:“李司令,你们的情报太重要了!这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华盛顿要给你们授勋章!”


    李明远笑着摆手:“勋章就不必了。我们有个小请求——想派些人去美国的海军学院和空军基地学习,不用太久,一年就行。”


    这次约翰没犹豫,当场拍板:“我回去就写报告!不仅要派人去,还要让他们上航母、进机舱,只要不涉及最高机密,能学的都让他们学!”


    三个月后,第一批海军学员登上了美军的运输舰。他们穿着借来的美军制服,站在甲板上望着越来越远的海岸线,怀里揣着李明远给的“学习清单”:航母的损管系统、战列舰的主炮校准、潜艇的声呐原理……甚至还有“怎么在海上做饭不晕船”这种细节。


    空军学员则被送到了得克萨斯州的飞行学校。王航第一次坐进P-51战斗机的驾驶舱时,手心全是汗,教官拍着他的肩膀说:“别怕,记住,飞机是有灵性的,你对它好,它就带你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半年后,云蒙山收到了他们的第一封家书——其实是加密的学习报告。王航在信里画了张草图,是P-51的发动机剖面图,旁边用小字标注:“这玩意儿用的是涡轮增压,比日军的零式快五十节,缺点是耗油太快。”


    海军学员则在信里描述了航母的弹射器:“像弹弓似的,把飞机猛地推出去,钢索的拉力能达到十吨,咱的铁匠铺怕是造不出这么结实的钢索……”


    李明远把这些信小心翼翼地收进铁盒子,里面已经攒了厚厚一沓。汉斯偶然看到,指着信里的发动机图惊叹:“这些孩子学得真快!这涡轮增压器的原理,好多德国工程师都搞不明白!”


    “不是他们聪明,是被逼的。”李明远望着窗外的群山,“人家的飞机在天上飞,咱们的还在图纸上画;人家的航母在太平洋游弋,咱们连像样的炮艇都没有。不拼命学,将来怎么跟人家站在同一条线上?”


    他让人把信里的内容整理成册,分发给兵工厂和学堂。周先生照着王航画的发动机图,试着在山炮上装了个简易涡轮,居然让射程提高了两公里;乔治则根据航母钢索的描述,用煤矿的钢缆做了条坦克履带,比以前的铁链条耐磨三倍。


    汤姆的煤化工基地也有了新突破。他用煤焦油提炼出了航空煤油,虽然纯度不如美军的,但装进缴获的日军飞机里,居然能飞起来。试飞那天,全根据地的人都跑到山坳里看,当飞机拖着黑烟冲上天空时,欢呼声差点把山震塌。


    “看到没?”李明远指着天上的飞机,对身边的战士们说,“这只是开始。等咱们的学员回来,等兵工厂能造涡轮增压器,等学堂里的孩子能算出弹道公式,咱也能有自己的空军、自己的海军。到那时候,不光要把鬼子赶出中国,还要让他们知道,中国人的天空和海洋,谁也别想染指!”


    飞机在天上盘旋了两圈,稳稳地落在河滩上。驾驶员是王航的同学,以前连自行车都没骑过,现在却能开着飞机上天。他跳下来时,裤腿都在抖,却咧着嘴笑:“旅座,这玩意儿不难!就是降落的时候有点怕,感觉像要摔进山沟里……”


    李明远拍着他的肩膀,心里像被炭火烤着,暖烘烘的。他知道,派遣学员去美国,就像在太平洋里投下一颗石子,现在看似微不足道,却终将激起层层涟漪。中途岛的胜利只是开始,未来的战争,需要的是海空一体的力量,需要的是能驾驭这些力量的人才。


    槐花又落了一层,像给大地盖了层棉被。兵工厂的锤声、学堂的读书声、远处飞机的轰鸣声,交织成一曲充满希望的歌。李明远知道,他们正在用最笨拙也最坚定的方式,追赶着世界的脚步。


    总有一天,这些从云蒙山走出去的孩子,会驾驶着中国自己造的飞机,航行在自己的海洋上。而那一天,已经不再遥远。


    喜欢1937年的日子请大家收藏:()1937年的日子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