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烽火淬炼钢铁旅,远征先遣探前路
云蒙山的熔炉从早烧到晚,赤红的钢水映红了工匠们的脸。周先生举着新铸的炮管,在冷水里猛地一淬,“滋啦”一声腾起白雾,他用卡尺量了量内径,咧嘴笑道:“汉斯这老小子教的法子真管用!误差不到半毫米,能扛住三十发炮弹不炸膛!”
溶洞外,战士们正扛着新造的半自动步枪列队。枪身烤蓝在阳光下泛着幽光,刺刀磨得能照见人影。李明远走过队列,随手拿起一支,拉动枪栓,清脆的“咔嚓”声在山谷里回荡。
“枪是好枪,但能不能打胜仗,看的不是枪,是人。”他把枪还给战士,声音洪亮如钟,“从今天起,各旅分散出击,正太线、同蒲线、平汉线,凡是有鬼子据点的地方,都去碰碰!不用贪多,打一个据点,学一套经验;攻一个小镇,练一套战术——要让每个弟兄都知道,枪是握在自己手里的,命是拼出来的!”
命令一下,五万大军像开闸的洪流,涌向晋省各地。
陈二牛的一旅盯上了正太线旁的赵家峪据点。据点里驻着一个小队的日军和一个连的伪军,炮楼修在半山腰,易守难攻。陈二牛没硬闯,让战士们白天在山下埋地雷,晚上就往炮楼扔“土喇叭”——里面录着伪军家属的哭喊声:“狗剩,娘在家等你回来,别再帮鬼子卖命了!”
三天后,炮楼里的伪军扛不住了,半夜偷偷放下吊桥,里应外合缴了日军的械。陈二牛让人把炮楼拆了,铁轨扛回兵工厂,临走时在墙上刷了行字:“再敢来,下次炸的就是太原城!”
赵大山的游击队则钻进了吕梁山。那里的鬼子据点藏在密林里,靠索道运送物资。赵大山让人砍了几棵大树,横在索道下,等鬼子的物资箱滑过来,“哐当”一声撞个粉碎。战士们捡了满地罐头,还顺走了两箱掷弹筒炮弹,气得据点里的鬼子嗷嗷叫,却连人影都抓不到。
最狠的是新组建的三旅。旅长是从中条山溃兵里提拔的张猛,原是国军的营长,打硬仗是把好手。他带着部队奔袭百公里,摸到平汉线旁的临河镇,趁鬼子开“慰劳会”时摸进城,用火箭筒端了宪兵队,缴获的电台里还在播放日军“大东亚共荣”的鬼话,张猛一脚踹翻机器:“让他们荣到阎王殿去!”
各部队的战报雪片似的飞回云蒙山,李明远每天晚上都在油灯下复盘。哪个据点的工事值得借鉴,哪个小镇的街巷适合打巷战,甚至连鬼子的换岗规律、伪军的软肋,都一一记在本子上。
“旅座,三旅在临河缴获了辆摩托车,张猛说能改成‘快速侦察车’,要不要让他送回来?”通信兵小张举着电报问。
李明远正在看一张东南亚地图,闻言抬头笑了:“让他自己改!告诉他,改好了就沿着平汉线多跑几趟,把鬼子的兵站位置摸清楚——将来有用。”
小张挠挠头:“咱在晋省打仗,摸东南亚的地图干啥?”
“因为仗不止要在晋省打。”李明远指着地图上的“缅甸”二字,“总部来电,说要派远征军入缅作战,配合英军打鬼子。咱得派支队伍去,摸摸热带丛林的打法,学学怎么跟英美军队协同,将来……路还长着呢。”
他早就盘算好了:日军把精锐投到东南亚,那里的丛林战、山地战,跟晋省的打法截然不同。派部队去历练,既能支援友军,又能积累经验,等将来反攻时,这些经验能救命。
挑选远征先遣队时,各部队都红了眼。陈二牛拍着胸脯说一旅能啃硬骨头,张猛更是带着全旅战士写血书,说要去缅甸“给中条山的弟兄报仇”。
李明远最终选了赵大山的游击队骨干,加上三百名会说几句英语的学生兵,编成“山地丛林先遣团”,共一千人。装备是最好的:新造的半自动步枪、十挺轻机枪、五具火箭筒,还有汤姆特意配的防疟疾药粉——用煤焦油提炼的,黑乎乎的像芝麻糊,却能防丛林里的瘴气。
出发前,李明远在山坳里给他们训话。一千名战士背着背包,腰里别着砍刀,脚上是老乡纳的厚底布鞋,眼神里满是兴奋。
“你们去缅甸,不是去打主力,是去当学生。”李明远的目光扫过队列,“学怎么在雨林里找水源,学怎么用无线电跟友军联络,学怎么对付鬼子的‘丛林战术’。要是看到英美军队的坦克、大炮,别光看新鲜,记下来——记不住就画下来,回来咱照着造!”
赵大山站出队列,啪地敬了个礼:“旅座放心!我们带不回鬼子的人头,也得带回一麻袋经验!将来打回晋省,保证比现在能打十倍!”
先遣团出发那天,云蒙山飘起了细雨。战士们踩着泥泞的山路往外走,老乡们往他们包里塞煮鸡蛋,连汉斯都跑来,给带队的军官塞了把瑞士军刀:“丛林里用得上,比你们的砍刀锋利。”
目送先遣团消失在山口,李明远转身回了兵工厂。汉斯正在调试新造的高射炮,炮管指向天空,像只蓄势待发的雄鹰。“这玩意儿能打三千米高,”汉斯得意地拍着炮身,“鬼子的飞机再来,就让他们有来无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李明远没接话,只是看着熔炉里翻滚的钢水。他知道,先遣团这一去,前路布满荆棘——陌生的丛林、凶猛的敌人、甚至可能还有友军的猜忌。但他必须派他们去,就像兵工厂必须烧红钢水才能铸出好炮,部队也必须在更广阔的战场上淬炼,才能真正成为钢铁之师。
各部队的捷报还在不断传来:
陈二牛在正太线端了三个据点,缴获的铁轨够兵工厂炼一个月钢;
张猛的三旅攻进了晋北的阳高镇,从鬼子仓库里找出二十箱炸药,全用来炸了附近的铁路桥;
就连刚组建的骑兵连,都在同蒲线旁伏击了日军的马队,缴获了五十匹战马,现在每天在河滩上练冲刺,扬起的尘土能遮住太阳。
兵工厂的产量也跟着水涨船高。新造的75毫米山炮已经堆到了洞口,乔治带着工匠们组装的“云蒙二号”坦克,第一次试车就跑赢了战马,虽然速度不快,却能在山地里爬坡,战士们都叫它“铁牛”。
汤姆的煤化工基地更热闹。不仅能造炸药,还提炼出了汽油,给摩托车和卡车用,虽然味道大了点,却比缴获的日军汽油耐烧。戴维的学堂里,学生们开始学英语和地理,墙上挂着东南亚地图,用红笔圈着先遣团可能经过的路线。
这天傍晚,李明远收到了先遣团的第一封电报,是用密码写的:“已入缅境,丛林湿热,蚊虫如牛虻。遇英军巡逻队,赠其防疟药,彼甚惊。今夜宿于野人谷,明日向同古进发。”
他拿着电报,在油灯下看了又看,仿佛能看到战士们在雨林里跋涉的身影——裤腿沾满泥浆,背着沉重的装备,却依然迈着坚定的脚步。
“给他们回电。”李明远对通信兵说,“不求歼敌,只求平安。多看、多记、多学,等你们回来,云蒙山的炮管,能造得比缅甸的榕树还粗。”
夜色渐深,兵工厂的锤声还在响,叮当、叮当,像在为远方的弟兄们敲打着节奏。熔炉里的钢水映在李明远脸上,忽明忽暗。他知道,晋省的烽火正在淬炼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而远在缅甸的丛林里,另一颗种子已经埋下——它会在陌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为将来的翻攻,探出一条充满希望的路。
窗外的月光照亮了地图,晋省的红圈越来越密,而东南亚的那条细线,正慢慢变得清晰。属于他们的战争,早已超越了一座山、一条线,正向着更广阔的天地,延伸开去。
喜欢1937年的日子请大家收藏:()1937年的日子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