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48章 晋中市介休市非遗-琉璃烧制、寒食习俗、合碗子、醒狮

作者:第一眼看的杨艳茹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晋中市介休市非遗文化:琉璃烧制、寒食习俗、合碗子与醒狮的千年传承


    介休市,这座位于晋中盆地的历史名城,不仅是晋商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更因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闻名。其中,琉璃烧制技艺、寒食清明习俗、合碗子制作技艺与醒狮表演,构成了介休非遗文化的四大支柱。它们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又融入了现代生活的烟火气,成为介休文化身份的鲜明标识。


    一、琉璃烧制:千年窑火中的东方美学


    介休琉璃烧制技艺,被誉为“中国琉璃之乡”的瑰宝,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唐贞元十一年(795年)法兴寺碑文中“琉璃寺”的记载,印证了唐代琉璃已用于建筑装饰。


    明清时期,介休琉璃达到鼎盛,成为皇家建筑构件的重要来源,现存张壁古堡明万历年间孔雀蓝色琉璃碑、北辛武村清光绪年间太和岩琉璃牌坊等遗存,均以独特的孔雀蓝釉色和精湛工艺闻名。


    工艺特色:


    介休琉璃以铅为助溶剂,铁、铜、锰、钴等为着色剂,配以石英烧制,需经备料、设计、造型、模具制作、素烧、施釉、釉烧等20余道工序,分两次烧成,耗时10余天。


    其成品涵盖吻兽、脊刹、影壁心等古建筑构件,造型简洁明快,线条流畅,既体现北方民族的粗犷豪放,又融入南方文化的细腻婉约。


    雕刻、彩绘、镶嵌等技艺的结合,使琉璃制品色彩避黄就绿,尤以孔雀蓝为经典,被誉为“东方瓷器之外的另一种美学”。


    传承与创新:


    面对现代化冲击,介休琉璃通过“非遗+文创”实现活态传承。


    2022年成立的介休市琉璃协会,由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白怀宾发起,国家级传承人刘开宝带领团队复原失传的孔雀蓝釉烧制技艺。


    2023年,介休琉璃携“四时太平”工艺品亮相法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获法国文化部长马拉克祝贺,《欧洲时报》专版报道;“琉璃屋脊瑞兽”更斩获中国(大连)国际文旅博览会金奖。


    如今,獬豸冰箱贴等文创产品成为年轻群体追捧的“国潮”符号。


    二、寒食清明习俗:忠孝文化的千年仪式


    介休寒食清明习俗,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子推的传说。


    据《左传》记载,介子推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十九年,割股肉供君充饥。


    文公复国后,介子推隐居绵山,文公焚山逼其出山,不料介子推与母抱树而死。


    为纪念其忠孝,文公下令禁火寒食,绵山改名“介山”,介休亦因介子推“休于此”得名。


    习俗内容:


    寒食节(清明前一二日)以禁烟火、吃冷食为核心,衍生出祭祀、扫墓、插柳、踏青、踢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等习俗。


    介休当地特色食品“蛇盘兔”以面团捏制蛇与兔缠绕造型,象征介子推护母之忠与晋文公之孝,民间谚语“蛇盘兔,必定富”更赋予其祈福寓意。


    此外,面燕(子推燕)用柳条串起插于门楣,或作为扫墓供品,寄托对介子推的怀念。


    文化价值:


    寒食清明习俗不仅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承载着忠孝伦理与自然节律的融合。


    韩国至今保留寒食春祭传统,而介休作为发源地,通过“清明寒食之源”品牌建设,将非遗保护与文旅发展结合,绵山景区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体验寒食文化。


    三、合碗子:团圆味道中的年俗密码


    合碗子,又称蒸碗、扣碗,是介休人家家户户年夜饭的必备佳肴,寓意“和合双全、团圆吉祥”。


    其制作技艺于2024年入选介休市第十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介休饮食文化的活态标本。


    制作工艺:


    主料选用上好下五花猪肉,分块煮制、刷酱上色后炸至红亮,依肉质改刀成片或块,融合烧、炖、汆、焖等技法。


    合碗子种类丰富,小酥肉、红烧肉、黄焖鸡、八宝饭等各具风味,虽主材相似,却因烹饪手法差异而滋味万千。


    例如,小酥肉以酥烂着称,黄焖鸡则以浓香见长,八宝饭则融合糯米、红枣、果脯等食材,象征五谷丰登。


    文化意义:


    合碗子不仅是味觉记忆,更是介休人情感联结的载体。


    在外工作的儿女归家时,母亲总会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合碗子,那是“家的味道”;婚礼、寿宴等场合,合碗子以“十全十美”的摆盘登场,传递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如今,三晋又一村餐饮等企业通过标准化生产,将合碗子推向市场,让传统年味走进更多家庭。


    四、醒狮:锣鼓声中的民俗狂欢


    介休醒狮,2024年入选介休市第十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北方舞狮文化的典型代表。


    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每逢春节、元宵、庙会等节日,醒狮表演总以磅礴气势点燃全场。


    表演特色:


    介休醒狮融合武术、舞蹈与杂技,以“采青”为核心环节。


    表演中,狮子需完成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动作,模拟狮子的威猛与灵动。


    高难度的“梅花桩”表演更是醒狮的精髓,舞狮者在数米高的桩阵上跳跃、翻滚,配合激昂的锣鼓节奏,展现“勇猛无畏”的精神。


    社会功能:


    醒狮不仅是娱乐表演,更是社区凝聚力的象征。


    表演前,村民共同筹备道具、排练动作,强化集体认同;表演时,观众围观喝彩,形成“万人空巷”的盛况。


    近年来,介休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将醒狮技艺传授给青少年,让传统民俗焕发新生。


    结语:非遗传承中的介休智慧


    介休的非遗文化,是历史与现代的对话,是传统与创新的共生。


    琉璃烧制以科技赋能工艺复兴,寒食习俗以文旅激活文化记忆,合碗子以产业延伸年味链条,醒狮以教育培育传承根基。


    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守护着介休的文化基因,更通过创造性转化,成为乡村振兴、城市品牌建设的核心资源。


    在介休,非遗不是尘封的文物,而是活着的传统,是每个人触手可及的文化日常。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