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47章 晋中市灵石县非遗2-夏门与刘氏剪纸、郝氏烙画、三教门拳

作者:第一眼看的杨艳茹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灵石非遗双璧与武学瑰宝:夏门风物、刘氏剪纸、郝氏烙画与三教门拳的千年对话


    在晋中市灵石县,非遗文化如汾河之水绵延不绝,既沉淀着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又焕发着传统技艺的当代生机。其中,夏门村的民俗瑰宝、刘氏剪纸的刀尖艺术、郝氏烙画的火痕诗篇,以及三教门拳的武学精髓,共同构成了一幅灵石非遗的立体画卷。


    一、夏门村:汾河岸边的非遗活态博物馆


    古村建筑中的“三雕艺术”


    夏门村作为灵石县传统村落的代表,其古建筑群中的木雕、砖雕、石雕堪称“三雕艺术”的活态标本。


    梁枋上的莲花木雕、门楣上的麒麟砖雕、影壁上的松鹤石雕,均以细腻的刀法展现晋商文化的审美追求。


    例如,某宅院门楼上的“五福捧寿”砖雕,采用多层透雕技法,将蝙蝠、寿桃、祥云等元素立体呈现,寓意福寿绵长,成为研究清代晋中民居装饰艺术的珍贵样本。


    民间工艺的生态传承


    夏门村的刺绣、剪纸、花馍等工艺,至今仍保持着“家传+师承”的传承模式。


    村中老人王秀兰的剪纸作品《百子图》,以单色红纸剪出百个孩童嬉戏场景,人物动态各异却线条连贯,展现了民间艺人“一气呵成”的绝技。


    而夏门黑矾丸这一省级非遗,更以黑枣、五谷虫等八味药材配伍,遵循“春制秋藏”的古法,成为中医食疗文化的活态见证。


    二、刘氏剪纸:刀尖上的廉洁诗篇


    从民俗到艺术的蜕变


    刘氏剪纸以灵石县静升镇为发源地,历经五代传承,形成了“以意造型、以形传神”的独特风格。


    其代表作《铁面御史梁中靖》以历史人物为原型,通过“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技法,将清代廉吏的刚正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该作品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出时,被专家誉为“非遗廉洁教育的生动教材”。


    当代创新与跨界实践


    在传承人刘朋飞的推动下,刘氏剪纸突破传统题材,创作了《建党100周年》系列作品。


    其中,《红船精神》以纳米级刀法在0.1毫米厚的宣纸上剪出南湖红船,船身12扇窗棂可独立开合,展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2025年,刘氏剪纸走进灵石县阳光小学,通过“非遗+研学”模式,让孩子们在剪刻《廉洁家风》主题作品中感悟传统文化。


    三、郝氏烙画:火痕中的生态美学


    葫芦上的自然史诗


    郝氏烙画以灵石本地葫芦为载体,采用“控温施烙”技法,在曲面材质上呈现山水意境。


    其代表作《汾河秋韵》以300℃烙铁在直径30厘米的葫芦上,通过深浅不一的焦痕表现出汾河两岸的层林尽染,葫芦顶部自然生长的藤蔓被巧妙融入画面,形成“天人合一”的视觉效果。


    该作品在2023年山西省非遗博览会上获“传统工艺创新奖”。


    文旅融合的实践探索


    郝氏烙画传习所推出的“非遗体验包”,包含葫芦、烙笔、图案模板等材料,游客可亲手制作烙画书签。


    2024年,传习所与王家大院景区合作,开发出“大院窗棂”系列烙画,将王家砖雕中的葡萄纹、菊花纹转化为烙画语言,年接待体验游客超5000人次,实现非遗保护与旅游经济的双赢。


    四、三教门拳:武学中的哲学密码


    跨地域传承的武学体系


    三教门拳源于清咸丰年间山东武城县董裕所创,经灵石县何庆庚引入后,与当地战功拳、通背拳形成“晋中武学三杰”。


    其核心理论“三形四家”,以龙形之灵动、虎形之威猛、鼠形之机敏对应东西南北四方,暗合《周易》“四方五行”之说。


    功法中的“站桩养气”,要求练习者如龙蟠虎踞,通过“金木水火土”五行呼吸法调和气血,体现了传统武术“内外兼修”的特质。


    当代传承的活态实践


    在灵石县集广村,三教门拳第七代传人何金林仍坚持“晨练站桩、暮习套路”的传统。


    其弟子张如伟将拳法中的“弹砸捶”招式改编为健身操,在全县中小学推广,使这一古老拳种焕发新生。


    2023年,三教门拳入选县级非遗名录,并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演中,以十八般兵器表演再现“器械对练”的实战场景,引发观众阵阵喝彩。


    五、非遗保护的灵石模式


    政府主导的体系化建设


    灵石县文旅局通过“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工程,构建起“传承人+传习所+示范基地”的三级保护网络。


    截至2025年,全县拥有非遗展示馆1个、工坊3所、传习所12个,非遗项目数量达91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8项,形成“金字塔式”保护体系。


    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发展


    在“廉洁+非遗”主题创作中,刘氏剪纸的《一路清廉》、王家布艺的“悬鱼靠枕”等作品,将传统技艺与廉政文化结合,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


    而三教门拳与体育教育的融合,则探索出“非遗+健康”的新路径,使古老拳种成为全民健身的特色项目。


    灵石的非遗文化,既是历史的馈赠,更是未来的基石。


    当夏门村的剪纸在孩童手中绽放,当郝氏烙画的火痕在葫芦上流转,当三教门拳的招式在校园中传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一个民族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与创新。


    在这片汾河滋养的土地上,非遗正以活态的方式,书写着属于灵石的时代答卷。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请大家收藏:()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