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家里来了几个没见过的人,母亲说这是我舅舅一家。
虽说是舅舅家,但是却不见舅舅,只有舅母、她的几个孩子以及随从。
舅母和母亲完全是两种类型的人。母亲很爱打扮,热情、健谈、不拘小节,而舅母却不怎么爱说话,脸色病恹恹的,看起来身体不太好,她喜欢微笑,做事很有规矩,她的孩子们也一样,尤其是那个叫李清平的,我的姐姐。
她的年纪和我最相仿,只比我大一岁,本以为来了一个可以和我聊天的朋友,却发现她和我的性格也大相径庭,就像她的母亲和我的母亲一样。
刚来的时候她的气质有些忧郁,总是发呆,如今忧郁大大减半,看起来明朗了许多,可仍然喜欢发呆,甚至时间更长。她发呆的时候眼睛是空洞的,我不知道这空洞里是否装了什么。
母亲在白天时间里把我和她安排在一起,并一再夸她满腹经纶啊饱读诗书啊什么的,她也笑着回答“姑母言重了”之类的。都是很无聊的大人的话语。我盯着她每次弧度都是一样的笑容,不禁觉得有些恐怖。
一张长桌子,她坐在我的右边,只有读书,我曾尝试观察过她,实在抵挡不住沉重的睡意,不久后就放弃了。那段时间里,她读了多少本书,我就做了多少个梦。
我一直在找一个和她搭话的契机,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她盯着一页书看了十分钟,我就知道,机会来了。
“嘿!”
她下意识眨了下眼,向左转头看向我,没有说话。
第一次直视她的眼睛。
“你看的什么?”
“《诗经》,你要看吗?”
我向她坐的地方凑了过去。
“我记得这个,我最喜欢那一句''湫兮如风,凄兮如雨''。”
“那不是《诗经》里的。”她说话会带着一丝浅浅的笑意,轻柔的像天上的云朵,散发着“姐姐”的味道,也许是常年的习惯,让人感到亲和。
“你这么多天呆在这里一直看书不会无聊吗?”
“无聊啊,所以我也会做点别的,只是那个时候你都在睡觉。”
突然觉得自己亏了好多,想看看她做别的事情的时候的样子。不过转念一想她可能是专门挑在了我睡觉的时候做。
“你家住在京城吗?那里怎么样,是不是很繁华?”
她思考了一会,”有钱人的歌舞升平罢了。“便没有再说更多,”这里也很好啊,有山有水,如果可以,我以后也要选择在这种地方度日。“
“真的吗,你给我的不是这种感觉。”
“嗯?那是什么感觉?”
“像是会接受父母的安排,到一定年龄嫁给一家并不喜欢但门当户对的人,然后荣华富贵又平平淡淡地过完一生。”
她笑了笑,没有告诉我刚刚的猜想是否正确,只是反问了一句“你呢?”
“我?我也不知道。”我住在这里已经十八年了,十八年,没走出过这连绵的山。于是我把那句”想去大城市生活“的话咽回肚子里,”但我想我会嫁给一个我喜欢的人。“
曾经幻想过无数次我说这句话时的样子,但真正说出口的时候却还是迟疑了。
听说外公家住在遥远的北方,每年冬天都会下雪的地方。为什么母亲会来到大山里呢?像她那样的人从来耐不住寂寞,又喜欢热闹,却在这空寂的大山里呆了一年又一年。她嫁给的是她喜欢的人吗?如果是的话,为什么她喜欢的人不能给她喜欢的生活呢?
我不知道这之间需要经历什么,不明白这个世界为什么那么多弯弯绕绕费脑筋的麻烦事情。我只想睡觉。
李清平会思考这些吗?
“你有喜欢的人吗?”我小心翼翼地问。
“我有喜欢的人吗?”她小心翼翼地重复,没有回答我。我知道她此刻的脑海里在一遍遍地过人,于是我不再追问,我知道她不会告诉我的,也知道她会被我这个问题缠绕直到太阳落山。
后来我们会经常说话,我发现她并不是一个死板的人,有时也非常活泼。舅母停留在我们家的时间比我想象的要久,直到十一月初旬还没有走。我和李清平成了如影随形的好朋友,我会给她讲父亲带我们去捕鱼捉虾的趣事,以及山上哪里有好吃的果子。她很少给我讲她的故事,据她说是因为没什么好讲的。不过我其实好奇在大城市里发生的一切。
李清平每天吃的都很少,一开始我以为是初来乍到放不开,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吃不惯我们纯正的“山珍海味”。记得她刚来的时候攥着一袋绿豆糕,以为她喜欢吃这个,跑了好远去买糕点,结果她看见我拿着一堆点心回来,说:
“你喜欢吃这个吗,我这里有一袋。”
结果我一看,还是七个月前的那个袋子,没有拆开。
“姐姐,你那里面的都馊了吧。”
她一边笑一边说:
“你要不要尝尝?”
那种笑不是固定弧度的微笑,而是发自内心的快乐,这快乐很有感染力,让我也不自觉地浸润在愉悦的氛围中。
“我以为你喜欢吃,大老远给你买回来的,你要再瘦下去,别人以为我们家虐待你呢。“
她每一种都尝了一块,吃得很慢,我看出来了她其实并不太喜欢,只是为了不辜负我的远行。我摆摆手说算了,我吃吧,我喜欢。他似乎触发了一个很关键的要点,给我讲她家附近有条街,街上有家非常有名的糕点店,每天都要排好长好长的队才能买到,她的这个就是从这里买的。
“不喜欢吃为什么要排这么久的队买呢?”
“因为我不是排队买来的,我是花高价从已经买了的人手里收购的。”
“钱没地方使也不至于这么挥霍吧,你不是不喜欢吗?”
她明显地顿了一下,然后缓缓说道:“我有一个朋友也和你说过一样的话。”她的眼神黯淡了,我试图从这黯淡中看出来点什么,却毫无收获。
沉默了很久,她突然轻轻地说:
“如果有一天,你如愿去了繁华的大城市,会不会偶尔也想念在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生活。“
我其实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
“应该会吧。”
“那你该如何证明这段日子的存在,只凭记忆吗?”
“我大概会带走一些东西作纪念。”
她没有说话,含带着笑意看了我一眼,我突然明白了。
我们躺在院子里看星星,她说山里的星星比城里的星星亮,我不知道,我十八年里看的一直都是这样的星星,却也想看看那不亮的星星长什么样。
“曈曈。”
“干嘛突然叫我的名字?”
“是明亮的意思。”
风吹的很慢,掠过我的每一根毛发,深秋的夜很亮,我突然想到“湫兮如风,凄兮如雨”。十八年里从来没有人告诉我我的名字还有这样的意思,我不知道他们这么叫我是有意还是无意。
“真的吗?”我不知道是在问她,还是问我自己。
“‘千亩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当然啦,一般形容的是日出。”
第一次有了想认真读书的冲动,如果没遇见李清平,我大概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件事。
“清平是太平,清汉是银河,清歌是歌声嘹亮,清和是清静平和。”她开始一个一个说,像数天上的星星一样。
“礼乐是什么意思呢?”
“礼乐?这我知道,周朝的制度嘛,礼乐制。”
“礼乐制吗?”她对着黑夜念念有词,我转过头去看她,才发现她其实是在自言自语。
“那还真是礼崩乐坏。”
这一章是李曈视角。李曈也是重要比较重要的配角。属于第二分卷《默》里的第一章。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章 礼崩乐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