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章 聊斋新编第五章

作者:虎山先生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宋教授异闻


    话说予姊丈的祖父,乃是本城大学里颇有名望的一位老教授,姓宋,讳焘,只算得个清寒的退休教师。他老人家一生教书育人,倒也本分老实,不曾有甚么出格的言语举动。


    忽一日,宋教授偶染风寒,卧于家中的红木榻上,心神恍惚之际,只见来了两个穿制服的年轻人,手持一张印着公章的通知书,并牵着一匹崭新的白色轿车来至榻前,只道:“请宋教授即刻赴会。”宋公闻听,不胜诧异,强撑病体问道:“我这退休之人,且单位的考核也已结束,何至于这般匆忙便要开会?”那年轻人并不多言,只催促不已。


    宋公无奈,只得强打精神,勉力坐上轿车,随二人而去。一路上的街道景致,甚是生疏,走了移时,忽见一座气势恢宏的摩天大楼,其气象之庄严现代化,竟似那国际组织的总部一般。进得楼来,又入一广大的会议厅,但见装修豪华,布置非凡。


    至会场中央,只见高坐十余位气度不凡的,皆是西装革履,威严肃穆,气度非凡,宋公全然不识,惟独那关壮缪,身穿军装,浓眉大眼,气势迫人,俨然可辨。长桌下设了两台笔记本电脑、两个高背椅,桌上各置文件和钢笔。早有一位斯文的大学讲师,已然坐于下首。宋公便与他连肩而坐。


    不多时,忽见会场大屏幕上显示出八个大字,云:“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两位便各自凝神,在电脑上起草。宋公的报告中有一句切中时弊之语,道是:“有心为善,纵然有功,亦不应自傲;无心为恶,纵有疏漏,亦不必苛责。”诸位评委看了,交口称赞,私下议论不已。


    随即便请宋教授上台,上方一位领导模样的尊者,和颜悦色地谕道:“我国南方某城,‘城市运营总监’之职尚缺,观君才德,堪称此任。”宋公至此,方才恍然大悟,知是天命所归,不觉顿首,泪流满面,泣道:“蒙组织器重,辱膺此重任,原不敢有丝毫推辞。但家母已届七旬高龄,膝下无人照料,求乞宽限数载,待终其天年,再听凭安排。”


    上方领导闻言,便命一位长须的秘书,查阅宋母的健康档案。那秘书捧着平板电脑翻阅一遍,禀道:“尚有九年寿命。”众人共相踌躇之际,那军装的关先生忽然开口言道:“此事易耳,不妨先让长山的张博士代行此职九年,待九年期满,宋教授瓜代,岂不两全?”


    领导颔首,乃温言谓宋公曰:“你本应即刻赴任,然念你仁孝之心可嘉,特批假九年,及期自当复召。”又勉励那位讲师数语。二人起立鞠躬致谢,一同走出。那讲师与宋教授握手,一直送到大楼之外,自言道:“小弟乃长山大学的张某是也。”又以手机短信发诗一首赠别,词句已然忘却,惟其中有两句不俗之语,道是:“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


    宋公乘坐轿车而去,一路疾驰,及至家中小区门口,忽觉心头一震,豁然如大梦初醒。此时,他已然昏迷了三日。宋母听闻卧房中有微弱的呻吟之声,忙着扶出卧榻,半日之后,宋公方才能开口说话。


    后人问及那长山的张博士,果有张姓讲师于是日忽然因病去世。再过了九年,宋母果真寿终正寝。宋公操办完葬礼,沐浴更衣,整洁入室,遂安详辞世。


    说来也巧,宋公的岳家住在城市西区,忽一日深夜,只见豪车成队,警卫森严,宋公身穿高级定制的服饰,气派非凡,赫然降临。登岳家之客厅,只鞠了一躬,便乘车而去。岳家上下相顾惊疑,不知他是何方神圣,急忙打电话到乡中探问,方知宋公已辞世。


    ---------------------------------------------------------------------------------


    巨蟒


    话说在这座大城市边缘,有个老旧的城中村,名唤湖田小区。住着一户姓胡的人家,家中有两位兄弟,平日里不事正经工作,专靠在郊外公园里采摘稀有药材、挖掘山货,转手卖给城中的药铺饭店,勉强维持生计。


    这日,二人为寻那稀有山珍,深入到一处尚未开发的“自然保护区”。行至深处,竟遭遇了一桩奇事。只见前方草丛中,赫然盘踞着一条身躯粗大、非同寻常的“巨型缅甸蟒”,想是那私人动物园逃出的孽畜。


    不偏不倚,走在前头的胡家大哥,猝不及防,竟被那巨蟒的血盆大口囫囵吞噬。做兄弟的初时惊骇万分,本能欲逃。然眼睁睁看着那至亲骨肉被噬,心中一股血气涌上,遂怒不可遏,顾不得性命,一把抓起身边的铁铲,对着那蟒蛇的头颅便狠命地砸去。


    那蟒被砸得鲜血淋漓,首部受伤,却依旧不肯松口,仍旧往肚里吞咽。幸而那大哥身躯魁梧,头颅虽已入腹,肩部却被那蟒颈卡住,不能下咽。


    做兄弟的急到了极点,忽生一计,竟抛下铁铲,两手死死抓住大哥的脚踝,使出吃奶的力气,与那巨蟒相争,竟奇迹般地将大哥从那血腥的口中硬生生地拽了出来。巨蟒也因负痛,蜿蜒遁去。


    兄弟赶紧查看大哥,只见那蟒蛇的消化液腐蚀性极强,大哥的鼻、耳竟已被融化,面目模糊,奄奄一息。兄弟不敢耽搁,将那身负重创的兄长,一路走一路休息,费了数小时的功夫,才将大哥背回了那湖田小区的陋室。


    医养半年之后,大哥的性命总算是保住了,但自此面目全非,皮肤皆是瘢痕,鼻与耳也只剩下两个孔洞存焉。


    然则,故事并未就此结束。那兄弟救兄的壮举,被那“自然保护区”的监控偶然拍到,流传到网络之上。此事一时间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一些公知学者,纷纷撰文评论,盛赞此乃“现代农人中难得的德义之举”,称“那蟒蛇必是被这份手足之情感动,方才放人逃生”。兄弟俩一时间成了“孝悌楷模”,接受了多家媒体的采访和赞助。


    更有那资本家,看中了他们故事中的“流量价值”,竟将那伤愈后容貌骇人的大哥,包装成“勇士”,让他在各大直播平台卖惨带货。那兄弟俩也乐得其所,借此机会赚得盆满钵满,一改往日的清贫。


    此后,兄弟俩虽住进了城中的豪宅,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每每想起当日在幽谷中,那蟒蛇的狰狞,那血腥的争夺,那刻骨的恐惧,以及如今世人对他们伤疤和故事的无情消费,这份“德义”背后,总带着一丝说不出的荒凉和讽刺。


    信然!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连最纯粹的亲情,亦能被那无形的巨蟒——流量和资本所吞噬。


    ---------------------------------------------------------------------------------


    文去勿武


    话说当今世上,人事难料,官场之上,更讲究那不言之喻的玄机。有位姓王的巡视员,人称王公,新近被调任那:重点项目督导组。他此番最要紧的行程,便是密访一位隐居在山庄的“智库大师”,以求得那经济政策的“天机”。


    当那公务游艇缓缓驶入湖心深处,王公甫一登岸,便有一人驾着一艘小巧精致的私人快艇迎面而来。此人仪表堂堂,气度非凡,向王公的秘书递来一张镶金的电子名片,道是:“闻王公‘车驾’将临,吾师特遣我来,先将这‘预测模型’呈阅。”


    王公见其竟能预知他此行目的,心中暗惊,益发觉得这“智库大师”高深莫测,遂诚惶诚恐地往山庄深处而去。


    那大师在茶室里治具相待,陈设简单却价值不菲。其身边服侍的人员,皆是面无表情,动作机械,仿佛那“高薪养着的机器人”。先前的那名使者,也肃立于侧。


    少顷,那使者走向大师,凑近耳语。大师听罢,转头对王公笑道:“这位先生,乃是主任您的同乡,竟不相识耶?”王公茫然不解。大师便道:“此即是那世间传言中:‘风控之神’,主管那市场波动的李左车是也。”王公听得“风控之神”四字,脸色一变,心中暗叫:“怪道如此凶神恶煞!”


    大师又道:“适才他禀告,奉了那‘国际规则’的‘玉敕’,即刻要启动一场‘资金流动的冻结行动’,故前来辞行。”


    王公忙问:“行动将波及何处?”大师轻描淡写:“新区。”


    这新区,正是王公的嫡系亲信们,私下投资了大量“高风险项目”的地方。王公哪里还顾得那官场体面,慌忙离席,如同小儿般哀求:“大师慈悲,那处皆是些无辜的产业,求您看在同袍之谊上,略作宽免!”


    大师摇了摇头:“这是既定程序,涉及‘额数’,岂能因你一人情面而更改?”


    王公心中焦急,又不敢将那私下交易说破,只得苦苦哀求,又使眼神示意,许诺日后在督导组报告中给予“便利”。大师沉吟良久,终于松口,顾而嘱那李左车道:“你且多将那‘资金冻结’的压力,转嫁给那些‘皮包公司’和‘空置资产’,切莫伤及那‘真正生产的实体经济’。” 又略带讽刺地嘱咐:“贵客在此,你去执行时,务必‘文去勿武’,要‘合法合规’,莫要闹得满城风雨,引来媒体关注。”


    那李左车应诺而出,步入庭院。只见他足下忽然涌出一片白色的烟雾,是那高强度数据信息流在空气中蒸腾。他原地停留了片刻,强行按捺住那“数据冲击波”的爆发,才缓缓腾身而起。先是高过那庭院中的景观树;再一跃,高过了山庄的豪华楼阁。


    忽听半空中一声沉闷的系统警报之音,那人已向北方疾速而去。茶室内的灯光,竟随着那声响闪烁不已。王公心惊肉跳,颤声问:“他走时,何故要搞出这般动静!”


    大师饮了一口上好的普洱,微微一哂:“我已告诫他‘文去勿武’,故他极力克制,所以迟滞片刻。若不克制,平地里一声‘数据清零’,你哪里能察觉到丝毫动静呢?”


    王公别过大师归去,心中暗自记下那“风暴”发生之日,不动声色地开始着手“清理”与那新区相关的资产。


    果然,那日新区爆发了史无前例的“资金冻结”与“资产清查”,无数财富瞬间蒸发,无数中小企业破产倒闭。然而,令人啧啧称奇的是,那场风暴,竟精准地避开了所有与王公亲信相关的实体制造业。那些破产的公司,清一色都是毫无实质业务的“金融衍生品空壳”。


    媒体和民众对此大加赞扬,称赞这是“高层风控的胜利”,“精准打击了泡沫经济”,王公也因此获得了“英明果断”的美誉。


    只是,在这场由人情交易主导的“天灾”中,那些被无辜牺牲的“泡沫”,那些真正无辜被波及的中小投资者,他们的呼喊,又有谁听得见呢?他们只当是遇到了“天灾”,却不知这“天灾”实是那人情与权势交易的产物。这世间的悲欢离合,往往藏在那一句“文去勿武”的背后罢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