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章 随便写写[番外]

作者:东朱亭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坑都开了,就随便写点什么吧~


    写个《千家灯火万家禧》的后记吧,原名《守寡后看上弟弟了》,最开始叫《怎把红娘娶回来了》。


    这本书我是过签的梗,一开始用《先婚后爱,但爱的是他哥》这个梗去申签,申不上,又换成《侯爷的小女奴她倒反天罡》,也申不上,最后换成千禧这本,很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梗,奇迹般签上了!


    一开始是很艰难的,因为没有构思,曾有放弃的打算,但是签约时跟编辑承诺过,要写完签约第一本,我也不想专栏里留下一个坑,于是硬着头皮写下去了,一写就是九十万字。


    中途无人问津的时候,无数次写不下去,但故事就是那么有魅力,当一点一点敲下千禧所经历的事,她说的话,她的个性,她的人物关系,她的期许,人物就活了,再也没法停笔。


    一开始就想写个红娘的,但是现在这个时代,女性的思潮发生了变化,对婚恋关系也有了新的理解,像以往一样一个劲撮合男女好像行不通,于是便有了思考。


    婚姻意味着什么,什么样的婚姻才有必要,若婚姻一定要存在,一个社会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婚姻又给社会提供了什么。


    很多问题想深了,总是没有答案的,我也给不出答案,千禧的职责也只是片面,所以创作过程很是艰难,要怎么融合新的思潮与传统观念成了很大的问题。


    所以我凭空创造了一个角色,芙蕖夫人,她是新潮观念的开始。没有正面写,是因为这份事业太难,要写出那样的抗争,需要很多很多的事迹,很长很长的篇幅,理论道理大于故事的趣味性,所以选择了留白。


    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实现,需要社会各界人事现有理论指导,再通过政策慢慢引导,才能让观念与实际生活融合,这个思辨让这篇文章的风格变为写实。


    不管女性主义多么先进,不直面传统的观念,抗争就会显得没有意义,对那些所有苦苦挣扎的人,两句简单口号启蒙就能解决的话,那会显得挣扎的人多么愚笨,显得千禧这样的媒氏多么高高在上,我不想如此表达。


    所以我写她们的挣扎,却不想轻飘飘地解决,要反反复复,剖析根源,慢慢在新思潮中生根发芽。这也是我为什么一遍一遍写孔从,写乐悦,写张贤春。


    孔从听了道理,明白了,却并不能让她立马获得更好的生活。乐悦知道自己与丈夫走不到一条道上,该离婚了,为什么反复纠结,因为她除了婚姻,身上也担负着母亲,家族的责任,不能甩甩手说不要就不要,这就是为什么婚姻是个大难题的缘由,大部分人除了妻子这一个角色,是母亲,是女儿,是家庭的支柱,是商铺的支柱,就是这些牵绊,才让人反复纠结。


    当然了,千禧若只凭借一张嘴就能改变一个人根深蒂固的思想,这很悬浮,根本不可能。所以有金玉署这一机构,这个概念一般的存在。


    她代表的是一种权威,权威对百姓有很大的影响力,比如一个视频,在营销号上发,和在权威的官媒上发,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一个官媒氏的身份,才给千禧了行事的便利,与更高的信服度。


    这也要求金玉署是个严密的组织架构,才能保障代表金玉署行事的媒氏都有相应的素质。文章有一处,是有人质疑千禧年纪轻不该入金玉署,高粱声站出来,说他有权发掘适宜金玉署的人才,这应该算是一种选拔方式。还有一处提到,媒氏是要认一千个字,参与考试才能进了,如何不算一种上岸呢~


    不过一切的一切,都必须基于千禧的能力,我自认为应该写出了这种能力,这才让这个机构有一定信服力。


    搜索引擎上对媒氏这一职业的记载很少,我只是抓着只言片语开始发散,但我想啊,在遥远的从前,媒氏这一职业也一定有组织架构存在,一定有人能说会道,一定也有人丧尽天良,一定也经过世世代代的变迁,不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不会传那么久。


    对于江祈安,我也想过,是不是有时候看上去他不那么爱千禧,但实则不是,我认为他非常尊重千禧。


    爱是一种悄然萌生的本能,但尊重是一种非常综合的能力,这要求人必须有一定的道德修养,以克制自己不会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别人头上,也要求人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毕竟连对方的需求都无法察觉,怎么会知道如何尊重对方呢,当然他有时候喜欢搞点涩涩的,生理本能,男人就这个样,他没有因为这克制不住的情愫去伤害千禧,我就姑且算他有尊重。


    文中有一处细节,是江祈安带千禧去军营,千禧被两个士兵缠上,她自己靠一张嘴化解了危机,与两个士兵聊得很开心,江祈安起初是想阻止,但他在确认安全后折返了,没有打扰,因为他想到她本身就是个媒氏,不和人聊如何知晓一个人的品性,这也是尊重。


    更重要的是,两人思想同频,深度是一致的,才能谈尊重。不然一个人要的尊重是要吃苹果就能吃苹果,对方跟你说我给你买了最贵的榴莲,他是最爱你的,但你就爱吃苹果,吃不来榴莲,他又跟你说,是榴莲还不够贵不能代表他的爱么,这就很扯淡。


    千禧这个人就是挺轴的,理想主义者,岚县就是这样子,岚县的媒氏就是挺值得骄傲的,且丝毫不会向他人妥协(霸道死了,我好爱),假设江祈安不认同这个想法,两人就没法沟通,不是一路人。


    江祈安作为县令,大多数时候也是挺无奈,又穷又没有帮衬的人,他一个人埋头库库地干,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信念。他太苦了,这也让他的爱显得无能为力,没那么璀璨夺目,我也不打算写bking,因为他这矢志不渝,千难万险于他视而不见的品质很难得,也不怕人笑话,很纯粹的一个实干家,我很喜欢。


    ————————————————————————


    其实文中我真的写了很多小技巧,或者说感悟与经验,不一定对,但我很想写出来跟大家分享。都比较偏理论,所以不适合放在小说表达,于是写在这里。


    1.开篇吴宛和冯贵的婚姻矛盾


    千禧解决的时候,沟通双方意愿比较基础就不提了,最重要的是对冯贵做的那些事。


    一是找冯贵的兄弟们谈,让兄弟们明白吴宛是稳住这档生意的人,利益共同体,谁若放纵冯贵,就有可能导致生意做不下去。这个点很重要,跟好人学好人的道理,假设周围人都正经地劝他,自然而然会对当事人形成压力。


    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好人只有被约束的文明者。(脱口秀人家说的,不是我原创,但放在这里很合适)


    二,还有一个技巧,就是夫妻情绪上头开喷后,意识到自己喷错了的时候立马道歉,这是情绪打断法,防止事态升级,在对方劈头盖脸挨骂后,若听到一句道歉,是一种安抚与补偿。而不是本能认为自己对,越想越想气,非要辩个所以然来,很容易将小事化大。


    当然还挺难的,要意识到本身就很难了。小打小闹时不用在意,若是每天吵得过不下去日子,尝试一下也无妨。


    不过这适合嘴贱的夫妻,有事没有就想蛐蛐对方几句,不适合那种委曲求全,隐忍负重的夫妻。


    2.孔从的案例。


    我给孔从写了个工具人丈夫,赚钱很乖也很听话的老实木讷人,目的还是想表达,当自己的情绪问题占了夫妻生活中的90%时,对方什么样已经不重要了,跟谁过都是一个样。


    我并没有批判孔从的意思,甚至在很久以前,我也是这么一个人,小时候跟爷爷奶奶长大过得惨了一点,后来在父母面前也感受不到什么爱,于是我逢人就说我的悲惨遭遇,是能换来同情与眼泪的,但对同一个人只能有一次,我逐渐不满足,觉得全世界没人爱我,我妈甚至比我更严重,她逢人便说我爸的以前怎么让她伤心,属于是遗传了。


    直到高中有一天,一个很灿烂美好的女同学跟我说了一句话,她说,“你好像那个祥林嫂啊。”


    不夸张地说,这句话改变了我的一生,像一把斧头那样的精确,当时甚至反应不过来伤心,什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么悲哀的人物,我竟然像她,天塌了啊。


    事实是,我没有因此伤心,就想痘痘,挤了反而不疼,甲沟炎把嵌进肉里的那块削了,疼痛也会瞬间消失,很神奇的一次体验。


    那段时间正好在看火影,鸣人对一个小孩说,“……你就可以把自己当成悲剧主角,每天哭得唏哩哗拉了吗……”


    两句话合二为一,给当年小小的我,带来了无比巨大的震撼,至今想起,仍觉得是神来之笔。


    我的人生,就是从那天开始变的,以前我是感觉不到快乐的,做什么好像都就那样,死了也无所谓,我没有半分流连,但那天后,我给自己找了个梦想,生活好像开始有了颜色。


    很中二吧~


    但都是真的。


    也因此,我很深刻地体会到文学作品带给人心灵的洗涤。


    所以我能读一本颓靡消沉释放的作品,人□□望阴暗面,有时候还看得很开心,但我好像无法写出那样的作品,消沉颓靡的美学,就像一双温柔的魔爪,轻轻牵着你,一步步走向一个虚无的寂静世界。


    那是我小时候就见过的世界,那里什么都没有,鲜花于我没有香味没有颜色,亲人于我不过陌生人,爱是什么玩意儿,很可笑的东西,很无聊,很幼稚,毫无意义。


    我至今无比感谢说我像祥林嫂的那个同学,想起她的面容我会流泪的那种,我也很感谢鲁迅先生能将这样的人描述得如此生动,还感谢漩涡鸣人他永远朝着梦想的昂扬面貌,将我拉出了那个世界。


    这个世界连痛苦都是有颜色的,怎么会没有意义呢,而意义在于我与世界的连结。


    我想要,我得到,我喜欢,我厌恶,有人因我流泪,有人因我快乐,我在不起眼的角落种下一颗树苗,十年百年后有人在树荫下摘果乘凉。


    有想法才有动力,有动力才有行动,有行动才有连结,当我开发的app被人使用,当我写得文章被人看见,当我得到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东西,当我看懂一部作品,与背后的作者感同身受,如何不算活着的乐趣呢。


    (不好意思,这中间插的这段纯纯是infp放飞自我搞抽象,话题扯远了,扯回来。)


    孔从的问题是把自己的情绪放得很大很大,大到遮蔽了所有,为什么放那么大,因为她从没得到过什么,不踏实,惶恐,文中说的是掌控力。


    那什么是掌控力呢,连结是一点,更重要的其实是得到,我能通过自己得到什么样的东西,跨越过什么样的困难。


    好比千禧劝孔从抄书,而不是让她以后永远抄书,这是一次小小的尝试,开拓视野,体会更多的感觉,这很重要,不然很多东西她都理解不了。


    且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点,她不能在这件小事上半途而废,得到一次重大的打击,这很容易使一个原本就脆弱的人更加一蹶不振,哪怕咬着牙也得成功。


    小时候是父母说你这不行那不行有什么用,那这失败的打击就是自己对自己的否定,很致命,所以千禧一直陪着她。


    而且这个掌控力吧,甚至是一些更不起眼的东西。


    比如,对身体的掌控能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从小身体能力强跑得快跳得高,攀岩爬山很在行的人,很多都还挺自信的,比足不出户压抑管教下的孩子掌控力更强。假设身体能力普通,若他是个能堆乐高,或者能写作文的孩子,也能获得掌控力。(一家之言)


    前提是这个孩子的动作在这次事件中起了主导作用,假设父母说你这样才能成功,并用父母的威严逼你就范,那这样是不会获得掌控力的,甚至会心生挫败感。(这也是一家之言)


    我想很多脆弱的姑娘就是在某种压抑中,从小一遍一遍被夺走主导权,轮到自己面对一件大事的,会有种无法承受的挫败,然后就会很想很想要一次成功满足的掌控感。


    自己又不敢动手了,只能寄希望于有人能证明自己的价值,人们通常把这种证明称为缺爱。


    那要用什么方式去证明这种爱呢,当事人其实也不清楚,可能是看到别人情人节收了红包秀朋友圈,当事人便模仿,但收到的时候真的有想象中那么开心么?


    未必。


    这样的不满足,表现出来就是作。


    这里要区别于另一种,比方就是想晒朋友圈的,目标很明确,收到红包就会开心的情况。


    说回来,当事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开心,别人怎么做,所以通常是感受不到爱的。


    举个例子,比如我有个梦想是做一个画家。


    在我拥有梦想前,父母给我买水彩笔,我会觉得那是啥玩意儿啊。


    但在我拥有梦想后,父母再给我买水彩笔,我会觉得他们是爱我的。


    所以很多时候“缺爱”与“爱”并无关系。


    所以我给孔从写了这样一个转变,且是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当有一天孔从能说出,“我可以完成什么什么”,“这事就该如何如何”,“没关系,都是小事”的时候,她一定不会那么茫然了。


    张贤春可以与之做个对比,张贤春表面看起来是个软弱的人,很怕站在高处承担责任,总是不自信。但是她会自学认字,自学医书改变自己的处境,这是她没那么颓靡的原因。


    今天就写到这里吧,还有很多思考,要是哪个宝子不小心发现了这一篇,我还会有点小紧张,说不准哪天火了,我就隐藏了,哈哈哈。


    要是有人想看这种乱七八糟的话,给我留个言呀,我有充足的表达的**,就当聊天了。


    有生活中的烦恼也可以跟我说,我们聊聊,压力释放出来总比闷在心里强~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随便写写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