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6章 探地窖

作者:海鸥不睡觉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八月廿七,宜破屋、动土、纳财。


    辰时浓雾渐散,三千士兵来到南城门外。云台城依山而建,北靠石山,南边有一片闹鬼的树林,传闻这里葬了一个杀人如麻的前朝将军,百姓都不敢来砍柴。时值仲秋,木叶凋敝殆尽,只留下黑黢黢的树干矗立在土地上,像一块块扭曲的墓碑,冷风穿行其间,发出鬼哭狼嚎。


    按照从韩王府暗格里取出的图纸,校尉很快找到了枯树林西边的入口,距城门只有一百步,用一块刻有三角标记的大石头压着。撬动机括,沙地下陷,露出逼仄的砖砌甬道,士兵越往里走越宽敞,经过几个岔路口,不一会儿就到了韩庄王存放兵器的暗室。


    正如郡主所说,这些兵器没被后人使用多少,清点后有三千枪盾、两千把刀、八百副完好的盔甲、一车火蒺藜和鸣炮响箭。士兵将能用的武器尽数搬离,生锈破烂的另作一堆,运到军中让铁匠融炼,继续往深处走,便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水池型仓储室。云台城地下土壤阴凉干燥,当年修筑这里的工匠用草木灰和细沙垫在粮仓底部,四壁贴了草席,粗粗一数,堆叠如山的粮袋差不多是七千石的量,有被人搬动过的痕迹。


    士兵一刀捅进袋子,黄澄澄的粟米像沙子一样流出来,保存尚好。


    段珪等人皆啧啧称奇:“这韩庄王倒是会修东西,怕是把别人的墓捣鼓成粮仓了,他修起来不费工夫。”


    陆沧提着玻璃罩灯走在仓库边沿的廊道上,发现对面有两扇石门,一左一右相隔丈远。这里是图纸上地窖的尽头,并未标记有门,于是他命小兵上前查看。


    几人对着门窃窃私语,怕有机关,不敢使蛮力,最后一个懂行的副将过去看了看,谨慎地用钩子钩了两下,见什么动静都无,便与众人合力推动右边的门。


    一阵瘆人的吱吱呀呀声过后,门扇大开。火光映亮了满室蛛丝灰尘,一个小兵“呀”地朝后退去,被同伴搀了一把才没瘫在地上,牙齿直打颤:


    “这,这……”


    只见石室中央摆放着一口黑沉沉的大棺材,棺面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贴着一张朱砂写就的黄符,棺后竖着蒙尘的巨大斧钺和一副漆皮铠甲。而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棺材四角粗大的镇魂钉——它们半截都暴露在空中,尖端嵌在木头里,好像有人在棺材里拼命挣扎,把棺盖都顶了起来。


    包括那名副将在内的几人都感到冷飕飕的阴风从头上刮过,手忙脚乱地退回廊道,皆是一身冷汗。


    段珪却不信这些神神鬼鬼的,他父亲早年行军,曾经就干过盗墓掘金发军饷的缺德事,对身侧人道:“传言这儿埋着个将军,看来不虚。那韩庄王借他的墓室屯粮,怕他阴魂报复,便把人挪到耳室里,贴了符纸镇着,这钉子定是后人拔的,为了找棺材里值钱的陪葬。你们不知,钉子越粗越难拔,这棺材还用的是密实的好木头,拔起来必会弯曲,他们省力只撬一半,伸手进去摸陪葬,完事后一松手,盖子沉下去了,钉子下不去,就这样露在外头。”


    陆沧听他说得活灵活现,心想误打误撞带他来对了,“廷璧言之有理。”


    “待我看看棺材里装的到底是何人。”


    段珪一不做二不休,要走上前,陆沧伸手一拦:“算了,就是有剩下的陪葬,咱们也犯不着拿他的,本就惊扰墓主,在石室里扫一眼就罢了,若有兵器就搬出来。”


    听了段珪的解释,士兵们脸色好了些,几个胆大的提灯进去,不过片刻便出来:


    “王爷,少将军,除了那柄铜斧头就没有别的兵器了,最里面只有几袋粟米、几个黑乎乎的小瓶子,是否要……”


    “关门吧。”


    陆沧走到门前,对棺材躬身一揖:“都是从军之人,望前辈担待,若是气不过便算在我头上,莫要怪罪这些士兵。”


    那几名小兵如释重负,都钦佩地望着他。


    陆沧是段元叡手把手带出来的部下,自然也不信鬼神之说,但他自小受信佛的母亲教导,对鬼神心存敬畏,就算发不出一两军饷,也不会让手下偷墓里的金银财宝。


    石门合上的一刹那,他瞥到那几袋米,忽然生了丝疑惑,可门既已关上,就无再开之理。


    ……也许是室内封闭得严实,所以皮袋和棺材看起来很新。


    左边还有一扇门,刚才那名副将查验完,叫几人去推,段珪瞧他们一个个紧张兮兮的,有劲儿也不敢使,嗤笑着走近,松动松动手腕,同他们一起出力:


    “再碰上个棺材,我可要一探究竟了——”


    话音未落,那扇门“咔”地一声,上半截竟裂开几条缝,石块骨碌碌滚下来,眨眼间就塌了一半。


    段珪上半身还没收回去,冷不丁跟门里的东西脸贴脸打了个照面,“啊”地大叫一声,慌乱间跌倒在地,腿脚打摆子似的直往后缩。


    烛火幽幽地照在那影子身上,众人定睛看去,原来是个一人高的泥塑像,紧挨着石门,披着彩绘袈裟,可脑袋却不是菩萨,而是个尖嘴獠牙的白面狐狸!


    那狐狸趺坐莲台之上,怀抱一个罗盘,一张脸惨白惨白,双眸狭长,眼珠漆黑,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似在冷冷地盯着众人,被光线一映,透出万分的邪气。它咧开的嘴角挂着丝不详的笑容,牙尖被火光一照,透出鲜红,仿佛刚吃完血淋淋的祭品。


    开门的几人都毛骨悚然,木头般僵在原地,仿佛被抽走了魂魄,连后头守着的小兵也遍体生寒,好半天,才有人颤声道:


    “该不会是镇墓的狐妖……”


    段珪咬牙抹去额上冷汗,撑着地砖站起来,见众人都被那塑像所慑,无暇嘲笑他的窘态,先松了口气,继而心头蹿上一股报复的火气,拔刀便往那塑像上砍:


    “什么狐妖,装神弄鬼!”


    “铿”地一响,刀被架住,一只手先他一步,往塑像脸上一拂,狐妖竟突然变成了个慈眉善目的大耳朵菩萨。


    “诸位看清了吗?”


    陆沧提着灯,用匕首挑起那张白森森可怖的木头面具,温声道:“这塑像是前人造的,雕饰古拙,面具则是后人挂上去的,所以颜色鲜亮,栩栩如生。我听闻北疆有拜狐仙的风俗,想是韩庄王故意给菩萨戴了这个面具,扮成狐仙恐吓工匠,让他们不敢私自将粮食金子带出去。粮仓修好后,便封上了门,以免自己人进来时受惊。”


    “原来是面具!”


    “哎哟,可把我吓得……”


    士兵们起了喧哗,气氛瞬间缓和不少。


    陆沧这番现编的说辞其实并不能说服自己,但眼下必须使大伙儿镇定下来。左不过是个假面具而已,真狐狸他都见过几百条了,家里还有两只,怕个什么?


    ……这面具做得还挺逼真,放在元宵灯会上,指定要吓死一个胆小的。


    他摸了摸狐狸的两枚尖牙,手指蹭了点朱砂,然后将面具扔在菩萨身边。抬头细看,这尊像应是被人移动过,特意放在门口吓人,它身后几尺有个皮箱,箱后还有一扇小木门,宽窄仅容一人通过。


    其余人也发现了,有个副将对陆沧道:“王爷,按墓室的南北布局,那里应是存放明器的地方,咱们既然不做盗墓贼的活儿,便到此为止吧。”


    陆沧肯首,让小兵用石头把门重新堵上。


    段珪在一旁不满道:“这样邪门的物件,就该一把火烧了!”


    陆沧心知他是气不过自己被区区一张面具吓得腿软,让他抱怨发泄了几句,转身折返:“这些粮食顶多搬上两日,我决意发给本郡百姓。廷璧,你明早带五万人回京,出门在外难免发生预料不及之事,需冷静小心,不可冲动。”


    段珪扯了扯嘴角,“王爷教训的是。”


    出了地窖,天色还早,阳光破云而出,洒照在僻静的枯树林里。


    士兵们热火朝天地往板车上搬运着麻袋,挥汗如雨,就算真有百年厉鬼也被这满满当当的阳气给镇住了。南城门开着,有几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探头往树林看,指指点点,和回城的士兵打听几句,听说朝廷又要发粮,发的还是从前韩庄王囤的造反粮,人人有份,都欢欣雀跃。


    “兵爷,你往城门上贴什么纸?小民不识字。”


    一个挑担子的老汉问。


    那士兵道:“燕王殿下打退了赤狄,住在韩王府,朝廷让他管堰州的事,你们都要听他的。”


    “可韩王爷呢?他上哪儿去了?”


    一个看告示的老儒生赶忙扯扯老汉的衣袖,把他拉过去:“快别说了,什么韩王爷!那日不是有兵爷在城外喊吗,韩王世子在邰州参与谋反,父子俩都伏诛了,叫我们城里人想清楚听谁的令。这上头写‘朝廷怜襄平郡主无辜,配与燕王’,意思是燕王殿下娶了咱们郡主,住在韩王府里管事儿呢!他名义上是韩王爷的女婿,这样管起咱们来就方便多了。”


    两人低声谈论着走远了:“可怜见的,他们一家子都是好人啊,哪有女婿把岳丈和大舅子砍了头的……”


    “不要命了,你还敢说……”


    百姓们围在城门处议论纷纷,有的在骂抛弃自己的家人逃亡早了,活该没有粟米拿,有的在疑惑朝廷发的这颗甜枣会不会紧跟着一巴掌,还有的对经过的军队连连磕头,庆幸自己至少到下个月都饿不死。


    陆沧骑着黑马缓缓行过长街,天净如洗,碧空辽远,视线所及之处一片安宁。土屋民宅飘着炊烟,给孩子哺乳的妇人坐在墙下哼着摇篮曲,挎着篮子的老人拉着士兵送馕饼,脸上挂着和气的笑容。


    他闭了闭眼,仿若又置身于刀锋林立的战场上,那里虽危险,可奋不顾身地打起来,就从不用考虑别的事,那些让他厌恶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事。


    他很想把城中的景象看作是真正的安宁,可每一个人、每一个细节都在提醒他这是假象,因劫后余生而短暂燃起的喜悦无疑是杯水车薪,像十五过后的月亮日复一日消减,最后归于黑暗。


    一个月?三个月?他不知道这些穷苦百姓的心能向着朝廷多久,但毫无疑问的是,他入城这几日发放的粮食并不足以使他们撑到冬天。到下一个冬天,下下个冬天,在天灾、战争、盘剥、盗匪的夹缝中,有多少人能够活下去?


    陆沧望着昊昊青天下升起的袅袅炊烟,他知道燃起这烟的灶台上正炖煮着掰碎的干粮,做饭的妇女会将它喂给行将就木的老人和饥饿的孩童,而自己咽下牲畜吃的糠;屋檐下抱着婴儿喂奶的年轻女人穿着打补丁的白麻衣,歌声里都是愁苦,她的丈夫肯定已经不在人世了;那送馕饼给士兵的老人的笑容,是一种长年累月习惯性的讨好,好像他不从自己嘴里省出一口吃食交给官差,就会挨上狠狠的一脚。


    近年州志载,东辽郡下辖六县,户一万六千四百八十三,口八万七百一十六,这么多的人,分地窖里七千石粮食,每人不到一斗。因战乱流亡者甚众,到顶再加一斗,米吃完了,就要乱,到那时怎么办?


    朝廷的做法他能预料到。


    他微微叹了口气,庄严而肃穆地骑在马上,扮演着救民于水火的神佛,明晃晃的日头照在脸上,如同黥面之刑,他只觉得惭愧。


    “王爷!”朱柯从巷口跑来,凑到他马下悄声禀报:“药铺确实死了个小妾,因她家无人,我就拿了二两银子埋到她墓里去了。”


    说是墓,其实是乱葬岗,兵荒马乱的年月,谁还有空举行葬礼?邻居拿草席一裹挖坑把她埋了,已是仁至义尽。


    陆沧颔首不语。


    朱柯看他神色沉凝,便退到马后跟着慢慢走,过了一段路,感慨道:“这几月走下来,还是咱们溱州最安定,多亏了太妃治理。那些郡守县令,能拿出十分之一从油锅里捞银子的气魄,管一管百姓死活,也不至于治成这样。咱们武将征战在外,脑袋拴在裤腰带上,还要倒贴军需,他们文臣坐在衙门里搜刮民脂民膏,好个笑话!不瞒您说,小的现在看少将军都顺眼多了。”


    陆沧淡淡道:“平乱是紧,做完该做的,咱们就回去,横竖是新任官吏的事,多管无益。离开溱州前我就对母亲说想挂印封金,这些年东奔西跑,总算为府里挣了个前程,还没好好尽孝。”


    转过街角,桂树旁忽地出现一个素白的身影,亭亭地立着,残花落了满衣。


    他怔了须臾,勒住缰绳,“夫人。”


    她不知是否听到了他的话,垂着眼,睫毛抖了一抖,嗓音清冷:“我从西山给爹爹寄信回来,好巧在家门口遇上夫君。”


    陆沧跳下马,想去握她的手,伸到半空又作罢,沉默地从两只残缺的石狮子中间踏上台阶。


    叶濯灵也沉默地跟着他,绕过照壁,进了垂花门,方道:“爹爹在时,也说明哲保身是正理,可他做不到。”


    陆沧“嗯”了声,依旧什么也没说,只是试着碰了碰她的指尖。


    她没缩回去,他便一下子牢牢扣住了,牵着她往西厢走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