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49章 问责清算开始?!

作者:葱半钱蒜二两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在那些将领眼中,军户不如牲畜,毫无尊严可言,每年都有大批人不堪折磨而逃亡。


    这些逃亡者既无身份,也无户籍,渐渐沦为流民,被社会抛弃,只能投靠各地豪强地主求生。


    而那些地主最乐于接纳此类无根无籍、无知无识的黑户,视作无偿劳力,争相收容,蓄为己用。


    军户日渐凋零,流民与隐匿户籍者却不断增长,导致赋税收入逐渐萎缩,人口登记也愈发混乱无序。


    皇帝既已下令废除卫所制度,将所有将领贬为庶民,并对军队进行了全面整编,便觉得这类事务无需再行奏报。


    未曾料到,即便无人上奏,皇帝仍洞悉局势,还特意降下诏令,准许许显纯全权处理此事。这道旨意让他心中振奋不已。


    得此授权后,许显纯立刻会同王三善与孙传庭商议对策,迅速派遣人员奔赴各地卫所宣读圣旨。


    孙传庭为官虽仅三年,却并非不谙世事之人。他对官场中根深蒂固的贪腐习气早已心知肚明。


    在他看来,皇帝的处置尚显宽仁,那些只知敛财、荒废军务的武官本应处以极刑,借此震慑四方,立下警戒之例。


    但他职位不高,纵为右布政使,实权有限,无法直接向皇帝进言。


    于是他主动向王三善请命,愿亲赴前线办理此案。不为别的,只为不负皇帝的信任,亦要践行自己的志向。


    短短一年间,他由七品知县跃升至二品大员,连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政绩平平,未曾立过大功,为何能得陛下如此器重?


    朝中议论纷纷,皆言当今皇帝用人不拘一格,不论出身、不论资历,甚至不究过往品行,唯凭一纸诏书委以重任。


    而那些被提拔之人,如今个个身居要职,深受倚重,其才干也在实际任上逐步显现,确有能力担当所授之责。


    孙传庭不禁暗想:“莫非陛下真有识人之明,能一眼看透人的潜能?”


    怀揣这一念头,他率领锦衣卫与随行官员离开太原城,直指宣大边境的卫所驻地。


    他无意证明什么,但既然皇帝能注意到他曾是个默默无闻的基层官员,那他就必须全力以赴,以行动回报这份知遇之恩。


    不到十日,他便彻底完成皇帝交付的任务,效率之高,令巡抚王三善震惊不已。


    毕竟抄没他人产业之事,往往阻力重重,比夺人性命更难推行。


    可孙传庭竟能如此干脆利落地办妥,实在令人刮目相待。


    当晋商与卫所军官的家产被清查完毕、数目呈报上来时,王三善感慨道:“国库要有余粮了。”


    朝廷在山西掀起的风波,迅速传到了宣府与大同两地将领的耳中。


    他们听闻那位长期供奉钱财的靠山竟被彻底铲除,内心顿时不安起来。毕竟,各自的账本上早已涂满了见不得光的痕迹。


    商贾之流尽数落网尚可接受,连卫所编制都被裁撤,军官们还得掏银子赎命,这风向实在令人胆寒。


    下一个会不会轮到自己?


    消息刚一传来,一些胆小者当即悄悄返家,收拾细软,暗中盘算逃亡之路。


    另一些人虽未惊慌失措,却也迅速派出亲信,分别赶往京师与太原,务必要探明真相。


    与此同时,各路将领纷纷召回分散在外的私兵与家丁,集结于营寨之内,既备逃遁,亦备对抗。


    边镇将士在焦虑中熬过两日,尚未收到确切情报,却已得知总督陈奇谕抵达大同府。


    此人来得太过及时,几乎与风声同步,怎不令人心生疑虑?倘若他是奉旨查办,步步紧逼,该如何应对?可若就此起事,又觉时机未至,风险难测。


    最终,众人只得强作镇定,怀着七上八下的心情前往拜见。


    实则他们并无反心,更无底气。


    此举牵连极广,一旦举旗,便是灭族之罪,非走投无路者不敢轻动。


    明末军制虽积弊重重,却也有其维系之道。


    纵观整个朝代,无论国势如何衰败,战事如何溃乱,君主如何昏庸,朝政如何腐败,始终未有边将公然举兵叛乱。


    原因在于兵权并不独掌于武将之手。巡抚、总督等文官掌控大局,军队调动必须持有兵部正式文书。


    将领所能依赖的,不过是一支豢养于私宅的家丁队伍。正因如此,他们的忠诚往往只限于自身利益。


    普通士兵连饭都吃不饱,还要承受层层盘剥。在这些将领眼中,士卒不过是榨取油水的工具。


    只要家中亲兵精锐成军,朝廷便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这些人确是战场上的主力。


    而中枢对此,默认纵容——只要你不动刀造反,不打出反旗,其余皆可容忍。


    正因如此,明代边将既无胆量,也无能力真正起事。


    但长期放任,却催生出一种割据心态。尤以辽东为甚,李成梁之事便是前车之鉴,加之地域混乱,极易滋生野心。


    至于九边其余各镇,情况稍好,尚未达到辽东那般失控的程度。大多数将领不过是贪财惜命之徒,只求自保,不愿冒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朱由校向来将目光聚焦于京师、江南与辽东三地,对九边事务则少有关注。


    朝廷的政令与调度,也几乎全部围绕这三大区域展开。


    明末动荡的核心矛盾,正集中爆发于此三处,其余地方虽有波澜,却不足为患。


    ……


    陈奇谕此次赶赴大同,真实用意在于安抚那些经不起深查的边镇将领。


    天子所言极是,整顿九边并非当务之急。


    此时林丹汗正盘踞北方草原,日夜窥伺中原动向。


    倘若此刻边关生变,军心动摇或地方骚乱,对方必定趁虚而入。


    更令人忧虑的是,某些将领为求自保,或许会倒戈相向,投奔敌营。这般局面,必将重创大明根基。


    当他踏入大同镇城,见文武官员大多已在等候,心中悬石这才稍稍落地。


    例行寒暄过后,他便召集游击以上将官,齐聚大同府衙议事。


    就在他步入府衙的一瞬,随行的标营亲兵已迅速接管内外要道,原地值守人员悉数被替换撤离。


    在场官员见此情景,脊背顿感发凉。


    几名武将彼此对视,眼神中透出疑虑:莫非此行实为问责清算?


    正当众人屏息之际,却听总督陈奇谕高声斥责一名标营军官,怒其未经通禀便擅自布防。


    那将领挺身抱拳,毫无退缩之意,朗声道:


    “陛下命末将护卫制台,制台乃天子股肱,执掌宣大军务,安危重于泰山!”


    “若制台以为末将举措失当,不足以担此重任,尽可上奏请调他人!”


    “临行前陛下亲嘱,无论身处何地,制台安危皆为首务,望制台体察!”


    喜欢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请大家收藏:()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