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园工作室的中央,架着块丈许长的白绢——这是苏清颜为全国非遗展准备的主绣品,完整版“百鸟朝凤”。她捏着爷爷调的朱砂金线,正绣凤凰的右翼,丝线劈到六十四分之一,在灯下细得几乎看不见,稍一用力就断在绢上。
“劈这么细的线,得用‘指腹托线’的法子。”苏明山坐在旁边,枯瘦的手指捏着一缕金线,贴在指腹上轻轻一拉,线就顺顺当当地展开,“你太奶奶绣贡品时,就靠这手艺,线再细也不断。”
苏清颜照着试了试,指腹的温度让金线软了些,果然不再断。她屏住呼吸,针尖在绢布上游走,朱砂色的羽纹渐渐铺满右翼,和左翼的金线呼应,像有光在绢上流动。小陈抱着展区设计图跑进来,纸页上画着“苏绣体验区”的标记:“陆总说,展会上要让观众亲手试试劈丝,还特意订了放大镜和新手绢。”
正说着,陆承泽推门进来,手里拎着个木盒,里面是定制的展架——老梨木做的,雕着兰草纹,和清颜绣的挂饰正好配。“博物馆的李馆长说,要把咱们的玉丝嵌玉牌放在C位,跟主绣品摆一起。”他蹲下来帮着搭展架,指尖蹭到绢布上的金线,动作轻得像怕碰断。
下午,母亲李慧带着几个邻居阿姨来送点心,手里还拎着个布包,里面是大家绣的小凤凰挂件:“我们跟培训班学了半个月,绣了这些,给展会上当伴手礼,让更多人喜欢苏绣。”阿姨们围在绢布前,看着满幅的百鸟朝凤,笑着说:“以前只知道苏绣好看,现在才知道,绣这么一幅得费多少心思。”
父亲苏建军也来了,扛着个老木框——是爷爷年轻时装裱“丹凤朝阳”的框子,边角虽有些磨损,却透着古意。“这框子给你装主绣品,比新框子有味道,也让大家看看老苏家的手艺传承。”他说着就和陆承泽一起搭装裱架,老木和新绢碰在一起,竟格外和谐。
展前一天,工作室灯火通明。苏清颜终于绣完最后一针——凤凰的凤眼,用的是最浓的朱砂,在绢上亮得像真眼。爷爷凑过来一看,忽然红了眼:“跟你太奶奶当年绣的‘丹凤朝阳’,一模一样的灵气。”
陆承泽帮着把主绣品挂上老梨木展架,又把玉丝嵌玉牌摆在旁边,朱砂凤眼在白玉上闪着光。小陈和学生们把小凤凰挂件装进锦盒,母亲和阿姨们还在每个盒子里放了张纸条,写着“苏绣小知识”。
夜深时,大家都走了,苏清颜留在工作室,摸着绢布上的针脚。窗外的月光落在凤凰翅膀上,金线和朱砂色映着光,像凤凰要从绢上飞起来。她知道,这一幅绣品,不只是她一个人的心血,是爷爷的老手艺、父母的支持、陆承泽的帮忙,还有学生们的热情,一起织成的。
第二天一早,车队来接展品。苏清颜抱着装玉牌的锦盒,爷爷拎着老绣样,陆承泽帮着扶主绣品的展架。车开出文创园时,她回头看了眼“非遗传承教学点”的牌匾,在朝阳下泛着暖光。她心里清楚,这趟去全国展,不只是展示苏绣的美,更是带着千年的丝线,去织新的未来——让更多人看见老手艺的好,也让苏绣,在新的时光里,一直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