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9章 秘辛

作者:小乌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海正瞧出他眼底的困惑,便拉着他往驿馆内走了两步,避开飞溅的雨丝,笑着开口:


    “看你这神色,定是在琢磨地官的门道吧?这地官一道,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却能让人研究一辈子。”


    他指尖轻轻敲了敲廊柱,语气渐渐郑重,


    “你要记住,地官从没有统一的境界划分,更没有‘谁强谁弱’的绝对标准。”


    “就像世间工匠,有的擅长打铁铸剑,能造出削铁如泥的兵器,有的擅长绣娘织锦,能绣出栩栩如生的图景,可你能说铁匠就一定比绣娘厉害吗?地官也是如此。”


    沈狱顺着他的话往下想,点了点头:


    “您是说,每个地官擅长的领域不同,没法用统一的标准衡量?”


    “正是这个理。”


    海正点头,举了例子,


    “我曾在卷宗里见过记载,前朝有个地官,专司‘草木生长’,能让荒地里的庄稼一夜成熟,能让枯萎的树木重新发芽,可要是让他拿起刀剑与人搏杀,他连三岁孩童都打不过。你能说他不是厉害的地官吗?还有的地官精于‘推演卜算’,能算出千里之外的战事走向,却连自家院门朝哪开都记不清,这般差异,哪能混为一谈?”


    沈狱听得连连称奇,又想起方才的异象,追问:


    “那方才报恩寺上空的异象,又是哪类地官引动的?能让天地都变了模样,想必是极厉害的存在吧?”


    “那便是地官中公认的极高境界----天象境。”


    海正的声音沉了些,眼神望向那片晴空,似在回忆典籍中的记载,


    “所谓天象境,便是地官的修为足以牵动天地之力,引动风云变色、星辰移位的异象。”


    “但你千万记住,‘能引动天象’不代表‘战斗力强’。就像方才说的那位‘推演地官’,若他也踏入天象境,或许能算出百年后的灾祸,却依旧挡不住刺客的一刀。”


    “天象境只代表他在自己的领域里走得足够远,不代表他能在其他方面也所向披靡。”


    沈狱似懂非懂地点头,指尖无意识地摩挲,心里忽然生出一丝向往。


    若是自己也能引动这般惊天动地的异象,该是何等光景?


    他这念头刚冒出来,就被自己压了下去。


    他的晋升方式太难了!


    海正瞧出他眼底的向往,忍不住笑了,拍了拍他的肩:


    “年轻人有志向是好事,但也别急于求成。我给你讲段高祖皇帝的旧事,或许能让你对‘地官’有更深的理解。”


    沈狱立刻来了精神,往前凑了凑:


    “您说的是开国高祖?”


    “这段往事,在正史里记载得简略,只有几部秘藏的卷宗里说得详细。”


    海正整理了一下衣袍,缓缓开口,


    “当年高祖刚起兵时,势力还很弱小,曾被盘踞南方的陈友谅围困在鄱阳湖,陈友谅当时号称有六十万大军,战船连起来能绕湖半圈,而高祖身边,算上伤兵也只有三千人,粮草还不够三天用的,那时候,所有人都觉得高祖要完了,连他身边最忠心的将领,都偷偷准备着殉国。”


    沈狱听得心头一紧,虽知高祖最后定能脱险,却还是忍不住替当时的处境捏了把汗:


    “六十万对三千,这差距也太大了!高祖当时是怎么撑过来的?”


    “撑?那时候根本撑不住。”


    海正摇了摇头,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


    “陈友谅的大军连攻了三天,高祖的人马死伤过半,连他自己都被流箭擦伤了胳膊,就在所有人都绝望的时候,转机出现了----而这转机,就来自高祖身边一个不起眼的谋士。”


    “谋士?”


    沈狱愣了愣,


    “是像张良、诸葛亮那样的奇才吗?”


    “若论行军打仗的计谋,他或许比不上张良,但论‘特殊’,他却远超常人。”


    海正笑着说,


    “这谋士姓轩辕,是个世家子弟,家里世代研究圣贤之学,他投奔高祖后,从不上阵杀敌,也很少出谋划策,每天就捧着《论语》《孟子》读,连高祖都常跟身边人调侃,说他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谁也没料到,这个‘书呆子’,竟是个隐藏的地官。”


    沈狱猛地睁大眼睛,下意识地追问:


    “可您刚才说,有的地官就算到了天象境也没战斗力!他一个只会读圣贤书的谋士,就算是地官,又怎么能挡住六十万大军?”


    “他的地官之道,本就与‘圣贤之学’绑定,确实没有半分搏杀之力。”


    海正的眼神渐渐悠远,似在重现当年的场景,


    “但那天,在鄱阳湖的绝境中,他突然盘膝坐下,捧着手中的《论语》,闭着眼睛开始诵读,刚开始,没人在意他----都快国破人亡了,谁还有心思听人读书?可没过多久,怪事就发生了。”


    他加重了语气,声音里带着几分惊叹:


    “先是天空突然亮了起来,不是太阳的光,而是一种温润的金光,从云层里透出来,笼罩了整个鄱阳湖。”


    “紧接着,远处的天边隐隐浮现出一道巨大的身影,穿着古代圣贤的衣袍,面容模糊却透着一股威严----后来有人说,那是孔子的圣像。”


    “更离奇的是,天地间突然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不是一个人的声音,而是无数人的声音叠加在一起,读的全是《论语》里的句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那声音不高,却能传到每个人的耳朵里,连鄱阳湖对面的陈友谅大军都听得清清楚楚。”


    沈狱屏住了呼吸,仿佛亲眼看到了那震撼的场景:


    “后来呢?陈友谅的大军没趁机进攻吗?”


    “进攻?他们根本动不了!”


    海正笑了,


    “当时陈友谅的士兵,不管是握着刀枪的,还是驾着战船的,听到那读书声、看到那金光圣像,全都不由自主地放下了兵器,跪倒在地上。”


    “有的老兵一边哭一边磕头,说想起了家里的妻儿,有的将领闭着眼睛,嘴里跟着默念《论语》里的句子----那时候,六十万大军就像被施了定身咒,没人想着打仗,全都沉浸在那大道之音里。”


    他顿了顿,补充道:


    “这异象足足持续了两个时辰,等金光散去、读书声消失的时候,陈友谅的大军已经乱了,士兵们纷纷丢盔弃甲,说不愿再打这乱世之争,要回家种地、孝顺父母。”


    “陈友谅气得拔出剑杀了十几个逃兵,可根本没用,逃兵越来越多,到最后,六十万大军只剩不到十万,还都是些心不在焉的残兵。”


    沈狱听得目瞪口呆,好半天才缓过神:


    “就凭一段读书声、一道金光,竟瓦解了六十万大军?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这就是地官的玄妙之处----不在刀光剑影,而在‘顺势而为’。”


    海正感慨道,


    “那位轩辕谋士,正是看透了陈友谅大军的‘心’----他们大多是被逼参军的百姓,心里本就不愿打仗,只是迫于军令才不得不上阵。”


    “而圣贤之道,恰好触动了他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让他们找回了‘为人’的本心。后来史官在秘卷里记载这段时,特意写了一句话:‘圣贤之道,胜于百万雄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沈狱望着远处渐渐淡去的圆形晴空,心里忽然豁然开朗。


    原来地官一道竟有这般门道,既能引动天地异象,又能以“无争之力”化解百万兵戈。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