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6章 江彬

作者:小乌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东昌府的晨光刚漫过官驿的墙头,沈狱已将绣春刀束好,腰间的锦衣卫腰牌擦得发亮。


    海正站在院中,手里攥着盐案卷宗,昨夜与张校尉敲定的行程已妥帖。


    张校尉虽不能擅离职守,却让人备好了新的官船,还派了四名亲信随从,都是上过战场的老兵,腰间佩刀,眼神锐利,一看便知是能打的好手。


    官船就停在东昌府的运河码头,青黑色的船身崭新,显然是临时赶制的,船舱内收拾得干净,还特意给海正留了堆放卷宗的隔间。


    当地州府的官员只派了个吏目来送行,捧着礼盒说了几句场面话,语气客气却疏离,连多余的攀谈都没有。


    沈狱看得分明,这些人是打定了主意中立,盐案的水太深,他们不愿沾半点干系,只要海正一行不在东昌府生事,便万事大吉。


    “启程吧。”


    海正踏上跳板,脚步沉稳,没有回头。


    沈狱跟在身后,目光扫过码头的人群,没有发现异常的身影,连之前在临清、会通河出现的窥探视线都消失了,平静得有些不真实。


    王二牛抱着“警戒”,小狗趴在他怀里,也没再像之前那样警惕地竖耳朵,只是懒洋洋地打了个哈欠。


    官船驶离东昌府时,张校尉站在码头挥手,直到船影变小才转身离开。


    沈狱靠在船舷上,望着渐渐远去的城墙,心里的疑云却没散开。


    从会通河遇袭到现在,不过短短几日,那些追杀他们的人像是突然消失了,既没有在东昌府设伏,也没有派人跟踪,这安静背后,总觉得藏着更大的算计。


    接下来的十多天,官船顺着运河一路向南,从东昌府到济宁州,再进入中运河的入淮段,途经徐州、邳州,两岸的风光从北方的白杨林变成了南方的水田,空气里的湿气越来越重,连风都带着几分温润。


    可这一路,始终太平得过分。


    没有蒙面人的偷袭,没有水下地官的踪影,甚至连寻常的水匪都没遇见,连王二牛都忍不住念叨:


    “沈哥,你说那些人是不是怕了?这一路连个鬼影都没有!”


    沈狱没接话,只是每日里都会检查船底、查看沿岸的芦苇荡,夜里守在船舱外,握着绣春刀的手从未放松。


    他想起卢忠的信,信里只提了临清有“暗礁”,却没说过淮安之前的路段,难道对方的目标本就不是这段水路?


    还是说,他们在等一个更好的时机。


    比如在淮安,那个盐商势力最集中的地方,给他们致命一击?


    海正这十多天里,大多时候都在船舱内翻看卷宗,偶尔会站在船头望着水面,眉头始终微蹙。


    沈狱知道,这位钦差也察觉到了不对劲,只是没说出口。


    越是平静,越说明对方在暗中布局,他们就像走在一片看似平坦的冰面上,不知道哪一步会踩碎冰层,坠入冰冷的河水。


    途经徐州时,官船曾靠岸补给,沈狱特意上岸打听了两淮盐商的消息,茶馆里的茶客说起“李家盐行”时都带着几分忌惮,却没人敢多提,只说“李家在淮安的势力通天,连官府都要让三分”。


    他还听说,最近淮安码头多了些陌生的面孔,个个行踪隐秘,像是在等什么人。


    沈狱心里一沉,这些人,恐怕就是冲着他们来的。


    官船驶入淮安府地界时,远处已能望见淮安码头的轮廓,那里漕船密集,盐商的运盐船排成了长队,岸边的货栈、盐行鳞次栉比,比临清、东昌府热闹了数倍。


    可沈狱的心跳却越来越快,握着绣春刀的指尖微微泛白。


    十多天的平静,终于要结束了,真正的凶险,或许就在这淮安城里,等着他们踏入。


    “快到淮安了。”


    海正站在船头,声音平静却带着几分凝重,


    “沈狱,备好刀,接下来的路,怕是不好走了。”


    沈狱躬身应道:


    “属下明白。”


    他抬头望向淮安码头的方向,阳光洒在水面上,泛着刺眼的光,可那繁华的景象背后,却像是藏着无数双眼睛,正紧紧盯着他们这艘官船。


    十多天的安静,不是结束,而是暴风雨前的酝酿,而他们,即将踏入这场风暴的中心。


    官船刚驶入淮安码头,沈狱就扶着船舷打量四周。


    岸边货栈林立,盐商的运盐船正排队卸货,脚夫们扛着盐袋穿梭,喧闹中却藏着几分紧绷的气息。


    他目光扫过人群,忽然顿住。


    码头入口处站着一队锦衣卫,为首的人穿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面容刚毅,正是锦衣卫千户江彬。


    竟是他来接船。


    沈狱心里咯噔一下,按他之前听到的消息,江彬与海正在两淮查盐案时素来不和,甚至闹到海正回京弹劾的地步,怎么会亲自来接?


    没等他细想,江彬已快步走上跳板,目光掠过沈狱时没有半分停留,径直走向海正,躬身行礼,声音洪亮却带着刻意的恭顺:


    “下官江彬,恭迎海大人,大人奉旨查案,两淮所有锦衣卫皆听大人调遣,末将也不例外,凡事皆以查案为先。”


    这番话让沈狱微微一怔。


    江彬竟如此痛快地服软?


    之前传闻里,他明明是与海正对着干,甚至阻碍查案,怎么如今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弯?


    海正站在甲板上,神色平静,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锐利:


    “江千户有这份心最好,只是本官宣你配合,不是让你用旧法子办案。”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江彬身后的锦衣卫,


    “没有证据不许胡乱抓人,更不许欺压百姓、严刑逼供,查盐案要的是实据,不是屈打成招的供词,这些,你做得到吗?”


    江彬头埋得更低,连声应道:


    “下官谨记大人教诲!日后办案定以证据为准,绝不用旁门左道,若有差池,任凭大人处置!”


    那姿态放得极低,连一丝往日传闻里的强势都没有。


    沈狱站在一旁,看着江彬恭敬的模样,心里的疑云却渐渐散开。


    原来之前的传闻掺了太多水分。江彬并非阻碍查案,而是急功近利想抢功,为了快速破案,用了严刑逼供的手段,甚至抓了盐商的家眷逼供,这才惹得海正不满。


    两人的争执,不是“不让查”与“要查”的对立,而是“怎么查”的分歧。


    海正要的是合规合法、证据确凿的查案,江彬却想走捷径,用暴力手段获取供词。


    难怪江彬今日态度如此顺从。


    海正是圣上亲点的钦差,全权负责盐案,如今到了淮安,所有调度皆由海正说了算,江彬若是再用往日那套手段,便是公然违抗钦差命令,别说抢功,怕是连职位都保不住。


    他此刻服软,不过是权衡利弊后的选择。


    顺着海正查案,既能保住官职,若最后破了案,还能分一份功劳,远比硬顶着对抗划算。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