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章 第 3 章

作者:戈壁鸿雁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1922年冬至。


    日子在饥饿与张家的赈济中艰难滑过,丰源塬的冬天来得格外凛冽。


    寒风卷着细碎的黄土粒,抽打在脸上生疼。就在这万木凋零、人心也如同冻土般沉寂的时节,一股微弱却异常滚烫的风,从千里之外的北平城,悄然吹进了这闭塞的黄土塬。


    张家堡那座神秘的四合院那对厚重的大门,在夜风的吹拂下,发出低沉的呜咽。一阵更猛烈的穿堂风呼地灌进来,吹得供桌上的长明灯焰一阵乱晃,几欲熄灭。


    守门的老张头裹着破棉袄,蜷在门房里烤着豆秸火昏昏睡去。


    三更天的堡寨静得能听见老鼠打闹声。张若菊迷糊地倚在床头,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的。她披衣开门,却见长工家的小子刘赤(刘志同)带着几个人,未经允可,一闪而入。


    “这是太原学生联合会派来的苏老师苏先生”若菊抬头望了望,说是老先生,实则不过三十多岁壮年,满脸的络腮胡须加上岁月风情尤显苍老。


    苏老师从袍子里拿出几本平时看不到的小册子,《救国旬刊》、《新青年》、《每周评论》,同时打开掏出的一个油纸包,里面一些传单。


    苏老师、刘赤、张若菊眼里闪着异样的光。


    “二小姐,你看这个。”刘赤把油纸包塞给她,声音压得极低,“县城学堂的先生偷偷印刷的。”


    “小心隔墙有耳”若菊低声说道。


    “没事,杜山虎在外面守着”,张若菊想到跟他们年龄相仿河对岸杜猎户的儿子。


    张若菊进屋点上油灯,展开那张粗糙的麻纸。油印的字迹歪歪扭扭,却像惊雷在她耳边炸响——“废除苛捐、平均地权、兴办女学、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这些字她在省城寄来的书刊上见过,此刻印在这黄土塬的麻纸上,竟有了千斤重。


    “这要是被官府发现……”她手指发颤,却舍不得放下。


    “北京城里的学生都在游行,要让天下人都过上好日子。”苏老师眼放异光。


    “二小姐,你说咱们塬上啥时候好日子才能开始?”刘赤的胸膛剧烈起伏着。


    张若菊抬头看着窗外,月光把堡墙的影子投在地上,像道无形的枷锁。她把传单折成小块塞进枕套:“别声张,我们一起努力,想办法。”


    “现在最要紧的把这些传单贴出去”苏老师急切说道。


    几个人约定好第二天夜里行动。苏老师将带回的油印传单贴在祠堂门神脸上,墨迹未干。


    十七岁的张若菊披着月光把第二张贴到石狮子上,然后她把第三张传单塞进刘赤手里:“识字才能救自己。”


    杜家破败的窑洞里,几个人第一次见到“冒烟的铁盒子”、深深浅浅在马纸上印着《告丰源塬同胞书》——“废除苛捐、平均地权、兴办女学”。苏老师眼光闪闪发亮,继续给他们宣传着外面的世界。


    “第一个**小组在上海成立了”


    “中国**成立了,**在浙江南湖红船上召开了**一大”


    “五四运动、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香港工人大罢工、□□策动“中山舰事件......”


    几个年轻人望着黑洞洞的窗外,紧握拳头,张若菊更加憧憬外面的世界。


    ...张家祠堂后花园,若菊正在给长工子女读报;


    ...张家祠堂后花园,若菊给他们讲“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故事;


    ...张家小姐院绣塌上,若菊仔细读着新青年...


    一天夜里,杜山虎家门外的狗叫一声连着一声,几个人麻利地吹灭油灯,散开来到院墙根,镇公所警察吆喝着、骂着...来到杜家土小院。


    黑暗中苏老师从枯井跃出,一溜烟跑开了。


    杜山虎跳墙引开追兵,黑暗中被流弹击中肩膀,嘴唇紧咬,不敢言语,腋窝下被鲜血浸的湿湿的直黏糊,山虎的眼直犯困,咬着牙不敢出声。


    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星星之火很难在看似沉寂的乡村点燃,许多先驱们付出了的鲜血与勇气。


    夜里,稀缺的冬季亮月透过树杈把亮蝴蝶投射到若菊床上,若菊翻来覆去实在难以入睡;姐姐若兰手温情地抚摸着若菊额头,“病了,怎么还不肯睡”;


    “没事,姐快睡吧,我失眠了”若菊咬着背角喃喃道。


    若兰转了个身,轻鼾微起。若菊又陷入沉思......


    第二天早饭时,她状似无意地提起:“听说省城的女子都剪了短发,剪发齐耳,还能进学堂念书。”


    张鹤年放下碗筷,眼神锐利地扫过她:“女子无才便是德,学好针线活,将来嫁个体面人家才是正途。”他顿了顿,“过几日送你去外面读书,你要规矩些。”


    张若菊心里一沉。规矩、规矩,女孩子咋那么多规矩,破规矩让她浑身不自在。


    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