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0章 工坊升级

作者:子惟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萧山叫来李大军和石头阿木,商量阻断蛮兵的办法。


    “必须毁掉这条路。”萧山指着沙盘上标注的红线,“否则黑山屯永无宁日。”


    李大军忧心忡忡:“可那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若是蛮族在那设伏...”


    “所以不能强攻,要智取。”萧山的手指在沙盘上划出一条迂回路线,“我带石头、阿木从西侧峭壁绕过去。大军,你留守屯子,加固工事,尤其注意防火。”


    沈青端来新制的干粮:“这些饼子加了盐和草药,能保存半月。你们路上小心。”


    黎明前的黑暗中,三人小队悄无声息地出发了。


    石头力大无穷,背着沉重的工具。阿木身手敏捷,在前探路。萧山则如猎豹般警惕,每一步都踏得沉稳。晨雾如薄纱般笼罩着黑山屯,沈青站在工坊扩建的地基前,深吸了一口带着泥土芬芳的空气。


    她展开连夜绘制的工坊布局图,粗麻布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种符号,心里忍不住吐槽:"这要是有台电脑,哪用得着在粗麻布上画得这么辛苦。现代人穿越到古代,第一件事就该发明打印机。"


    "阿姐,萧大哥他们走远了吗?"八岁的沈枫揉着惺忪睡眼跑来,小手还紧紧攥着那把自制的小木弓。这孩子最近个头窜得飞快,旧衣裳的袖口已经短了一截。


    沈青蹲下身替他整理衣领,注意到他鞋面上沾着特制的防蛇草药汁:"天没亮就出发了。你这草药...是自己配的?"


    沈枫点点头,小脸上带着几分得意:"我看萧大哥配过,就记住了比例。三七草两份,蛇莓一份,再加点苦艾。"他流利地报出配方,眼神清澈得让人心惊。


    沈青暗自吃惊,这配方连她都花了三天才记熟。她想起现代社会的超常儿童教育案例,但沈枫的天赋显然远超寻常。压下心中疑虑,她将注意力转回工坊建设。


    她召集能用的老工匠,开始布置。


    "张叔,麻烦您组织人手,按这个分区施工。"沈青指着图纸上的流水线布局,"原料区、清洗区、加工区、烘烤区、包装区要严格分开,中间用防腐木廊道连接。"


    老工匠张大锤看着图纸直挠头:"沈姑娘,这分得太细了吧?以前咱们不都是一个棚子里做完所有工序?"


    "这叫专业化分工。"沈青耐心解释,"就像酒楼里切菜、炒菜、摆盘各司其职,效率能提高三倍。"她心里补充:"这要是放在现代工厂,连动线设计都要用数学建模优化呢。可惜这里连个计算器都没有。"


    最让屯民们惊叹的是新式水车的改造。沈青根据以前学的物理知识,将传统直板水轮改成曲面叶片,效仿涡轮机设计提升效能。安装那天,张大锤盯着飞转的水轮喃喃:"这转速...能顶二十头壮骡!"


    "不过是基础流体力学应用。"沈青小声嘀咕,顺手调整齿轮比,"要是有不锈钢轴承,效率还能再提三成。这木头齿轮磨损太快,得想办法弄点金属配件。"


    工坊内部更是处处体现现代智慧。沈青设计了可升降的多层晾架,充分利用垂直空间;设置了通风系统,用帆布管道将新鲜空气输送到每个角落;还利用杠杆原理改进了石磨传动装置,让女工们省力不少。每处改良都让屯民们大开眼界。


    "沈姑娘,这晾架为啥要做成可升降的?"张秀姑好奇地问。


    "上层通风好,适合初晾;下层湿度大,适合后期发酵。"沈青一边调节晾架高度一边解释,"就像...就像蒸馒头要分大火猛蒸和小火慢炖一样。"


    她差点说漏嘴,想起这些屯民可能听不懂现代食品工程的术语。这些天她越来越觉得,自己来自现代的知识体系与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三天后,工坊主体竣工。沈青开始着手更精细的改造。她借鉴现代食品车间标准,要求所有工坊地面铺设青砖,墙壁粉刷石灰,还设置了更衣区和洗手池。


    "做吃食的,干净是第一位的。"沈青监督着女工们用热水清洗工具,心里却在想:"这要是有紫外线消毒设备该多好。现在只能用沸水煮,效率太低了。"


    最令人称奇的是制冷系统的设计。沈青在工坊地下开挖了深窖,利用井水循环和双层隔热墙体,造出了简易的冷藏库。当第一批军粮入库时,李大军摸着冰凉的墙壁直咂舌:"这大夏天的,里面竟像开了春!"


    "只是利用了井水恒温和隔热原理。"沈青轻描淡写地带过,心里却想着现代冷库的制冷机组。她盘算着将来有机会要弄到硝石,试试制作真正的冰块。


    工坊运转后,沈青引入了现代质量管理理念。她让每个女工在制作的饼坯上刻下标记,实行质量追溯。"谁做的饼,什么时候做的,用了什么料,都要清清楚楚。"z


    她还制定了标准作业流程,将原本依赖个人经验的制作过程分解成可量化的步骤。这种科学管理方法让工坊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显著提升。


    然而最大的挑战来自人员培训。沈青发现,要让这些习惯传统方式的屯民接受新理念并不容易。


    "沈姑娘,我做了二十年饼,从来都是这么和的面..."王婶看着沈青拿出的量杯和秤,满脸不解。


    "王婶,您做的饼最好吃,但每次味道都有些许差别。"沈青耐心解释,"如果我们把最好的那次配方记下来,以后每次都按这个标准做,是不是就能一直做出最好吃的饼?"


    她悄悄运用了现代质量管理中的"标准化"概念,但用屯民能理解的方式表达。渐渐地,工坊的生产变得规范有序。


    扩建后的工坊很快展现出惊人效益。原本需要十人忙碌一整天的产量,现在五人半天就能完成。品质也更加稳定,军粮的硬度、湿度都控制在更小波动范围内。


    更让沈青欣慰的是,工坊的成功带动了屯子其他产业的发展。钱老板的百味楼开始用工坊产的面粉,林主簿组织屯民学习新的记账方法,连赵百户都来请教如何优化军营的后勤管理。


    这天傍晚,沈青正在调试新改进的水力筛粉机,沈枫突然急匆匆跑来。


    "阿姐!你看我找到了什么!"八岁的沈枫像只小鹿般蹦跳着跑来,沾满泥巴的小手里捧着几块暗红色的石头,"后山山洞里好多这种石头,特别沉!"


    沈青接过石块,掌心猛地一沉。石块表面布满蜂窝状孔洞,在晨光中泛着奇异的光泽。她取来切饼的铁刀试探,刀尖竟被牢牢吸住。"这是...吸铁石?"她想起高中地理课上的知识,"磁铁矿?可这里怎么会有..."


    "阿姐好厉害!"沈枫眼睛亮晶晶的,"就知道你什么都懂!"


    沈青哭笑不得。她哪懂什么矿产,不过是读书时学过些基础知识。但看着孩子期待的眼神,她只好努力回忆:"这种矿石含铁,需要高温才能炼化..."


    她带着沈枫来到后山洞穴,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岩壁上嵌着大片蓝黑色矿层,在火把照耀下闪烁着星星点点的光芒。"这要是铁矿,倒是能解决工具短缺的问题。"她暗自思忖,想起工坊里那些快要报废的农具。


    回到工坊,沈青对着矿石发愁。她只是个厨子,最多知道铁要高温冶炼,具体怎么操作全然不知。"要是能上网查资料就好了..."她叹口气,翻出父亲留下的医书,试图找到些灵感。


    "阿姐,咱们试试用烧窑的法子?"沈枫歪着头,"就像你烧制陶罐那样?"


    沈青摸着矿石思索,突然想到:"对了,屯里的铁匠应该懂怎么炼化。"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