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章 雨落兰亭忆旧年

作者:听鹤归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大靖十三年暮春,长信宫的雨下得缠绵。沉烬坐在廊下的紫檀棋案前,玄色龙纹常服的领口绣着暗银云纹,指节分明的手捏着枚墨玉棋子,悬在棋盘上方迟迟未落。阶下说书人刚拍醒木,沙哑嗓音便裹着雨丝飘进来:“三十一年前,先朝永安宫夜宴惊变,贵妃苏氏身怀六甲,却逢满门抄斩,三尺宫阶尽染血色……”


    他抬眼望檐外,雨珠顺着琉璃瓦檐滚落,在青石板上砸出细碎的坑。那场血灾,他比谁都记得真切,彼时他尚在苏氏腹中,被忠仆裹着浸油的锦缎,从宫墙狗洞爬出去时,耳中还响着族人的惨叫。十六年后他带旧部踏破皇城,刀斩先皇于金銮殿,将这万里江山踩在脚下。可如今听人把他的复仇说成活本戏,倒觉得像听了段与自己无关的往事。


    “陛下,该落子了。”侍棋太监小声提醒,指尖捏着白子微微发颤。沉烬收回目光,墨玉棋子落在棋盘“断眼”处,瞬间困死了一片白子。他忽然开口,声音淡得像雨:“十五年前,西郊兰亭那场诗会,你还有印象吗?”太监愣了愣,忙躬身:“奴才记着,那年春日多雨,京中才子都去了兰亭,太傅府的温公子还作了首《雨赋》,传遍了京城。”


    沉烬指尖摩挲着棋子的凉意,没再说话。他当然记得,那年他刚登基,微服去兰亭躲雨,撞见个穿紫衣的少年,站在雨里读诗,睫毛上沾着雨珠,像落了片碎星。后来才知,那是丞相府的温如玉,十九岁的年纪,已是京城人人称羡的才子。


    十五年前,暮春,西郊兰亭。


    雨已经下了三天,青石板路被泡得发乌,两旁的柳树垂着**的枝条,像极了美人垂泪的模样。温如玉站在兰亭主厅的雕花窗下,身上穿的淡紫色锦袍绣着暗纹兰草,领口袖口用银线锁了边,素银簪绾着的墨发上,还沾着从廊下飘进来的雨丝。他刚从父亲的书房过来,怀里揣着父亲亲笔誊抄的《兰亭集序》,指尖隔着锦缎,还能触到墨迹残留的温度。


    “温公子,您可算来了!”书童青砚提着食盒跑进来,雨珠从他的斗笠边缘滴落,在青砖上晕开小圈水渍,“这雨下得太急,好多才子都堵在路上了,诗会怕是要晚半个时辰开场。”


    温如玉点点头,走到廊下,伸手接住一片飘落的柳叶。柳叶上的雨水沾在指尖,凉得让人心尖发颤。他望着远处被雨雾笼罩的山峦,忽然想起昨日父亲说的话“如玉,你已十九岁,该多结识些同道中人,将来在朝堂上也好有个照应。”可他性子本就喜静,比起与人周旋,倒更愿意在雨里读几卷书,写几句诗。


    “公子,您看这是什么?”青砚打开食盒,里面是两碟精致的点心,还有一壶温热的桂花酒,“夫人特意让厨房做的,说让您在诗会上垫垫肚子,别空腹喝酒伤了胃。”


    温如玉笑着拿起一块桂花糕,入口甜而不腻,带着淡淡的桂花香。他抬头望向雨幕,忽然觉得这雨倒也不是那么讨厌,雨打芭蕉的声音,混着远处传来的鸟鸣,倒像一首天然的曲子。他想起前日读的诗句,忍不住轻声念道:“山渊雨里寄相思,不知归期是何时。”念完又觉得不妥,自己本就无相思可寄,不过是随口念来罢了。


    “温公子!温公子!”远处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个穿着青色长衫的书生跑过来,斗笠歪在一边,头发湿了大半,“可算找到您了,方才在路口遇到李公子,他说您早就到了,我还以为您没来呢!”


    温如玉认出他是吏部侍郎家的公子李修文,忙侧身让他进廊下避雨:“李兄怎么淋成这样?怎么不找个地方躲躲雨?”


    李修文抹了把脸上的雨水,苦笑道:“别提了,出门时还没下雨,走到半路突然下起大雨,连个躲雨的地方都没有。若不是想着今日诗会能见到温公子,我早就打道回府了。”他说着,目光落在温如玉身上,眼中满是赞叹,“温公子今日穿这身紫衣,倒比上次在酒楼见时更显清雅了。”


    温如玉微微颔首,没接话。他素来不喜欢旁人过度夸赞自己的容貌,倒更愿意听人评说自己的诗文。


    两人正说着,又有几位才子陆续赶来,廊下渐渐热闹起来。有人讨论近日新出的诗集,有人争论哪家的点心最好吃,还有人说起昨日在酒楼听的戏文,声音混着雨声,倒也热闹。温如玉站在一旁,偶尔插几句话,大多时候只是静静听着,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的兰草纹。


    “诸位公子,雨小些了,诗会可以开场了!”兰亭的管事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把油纸伞,“主厅已经备好笔墨纸砚,诸位公子请随我来。”


    众人跟着管事走进主厅,厅内早已摆好十几张案几,每张案几上都放着一方砚台、一支毛笔和一叠宣纸。温如玉选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窗外的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柳树枝条随风摇曳,偶尔有几滴雨水落在窗台上,发出“滴答”的轻响。


    “今日诗会,以‘雨’为题,诸位公子可随意赋诗,佳作将收录入《暮春雨集》。”管事说完,便退到一旁。


    众人纷纷拿起毛笔,有的低头沉思,有的望着窗外的雨景寻找灵感,有的则已经开始动笔,笔尖在宣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温如玉看着窗外的雨,指尖悬在宣纸上,却迟迟没有落下。他想起方才在廊下念的那句“山渊雨里寄相思”,忽然觉得可以以此为引,写一首完整的诗。


    他蘸了蘸墨,笔尖在宣纸上落下第一笔。墨色在宣纸上晕开,渐渐勾勒出诗句的轮廓:“雨打芭蕉湿翠衣,风摇柳叶落清池。山渊雨里寄相思,不知归期是何时。”写完这四句,他又觉得意犹未尽,便接着往下写:“兰亭雅聚逢春雨,墨客挥毫赋新词。莫叹流年容易逝,且惜今朝少年时。”


    写完后,他放下毛笔,轻轻吹了吹宣纸上的墨迹,看着自己写的诗,眼中露出一丝笑意。他觉得这首诗虽不算惊艳,却也写出了今日的心境,倒也算是不负这春雨一场。


    “温公子,写完了?可否让我一观?”旁边的李修文凑过来,眼中满是期待。


    温如玉点点头,将宣纸推过去。李修文拿起宣纸,轻声念了起来,念到“山渊雨里寄相思,不知归期是何时”时,忍不住赞道:“好一句‘山渊雨里寄相思’!温公子这首诗,既写出了春雨的景致,又抒发了惜时之情,真是佳作!”


    周围的才子听到李修文的赞叹,纷纷围过来,传阅着温如玉的诗,赞声不绝。有人说这首诗意境清雅,有人说词句优美,还有人说温公子不愧是京城第一才子,随手一写便是佳作。


    温如玉被众人夸得有些不好意思,忙道:“诸位谬赞了,不过是随手写的几句,算不得什么佳作。”


    “温公子太过谦虚了!”一个穿着白色长衫的书生说道,“我等绞尽脑汁也写不出这般好的诗句,温公子却能随手写出,这便是才情啊!”


    众人纷纷附和,温如玉只好笑着岔开话题:“诸位还是赶紧写诗吧,不然等会儿诗会结束,可就来不及收录了。”


    众人这才散去,各自回到自己的案几前,继续创作。温如玉看着窗外的雨,忽然觉得这诗会也不是那么无聊,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赋诗,听着雨声,聊着诗文,倒也是件惬意的事。


    不知不觉,日头渐渐西斜,雨也停了。管事开始收集众人的诗作,一一整理好,交给旁边的书吏登记。温如玉站起身,走到廊下,看着雨后的天空。天边挂着一道淡淡的彩虹,空气里满是泥土和青草的清香,让人心情舒畅。


    “温公子,今日多谢你让我见识到这般好的诗句。”李修文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卷纸,“这是我今日写的诗,还请温公子指点一二。”


    温如玉接过纸卷,认真地读了起来。李修文的诗写得中规中矩,虽没有特别惊艳的词句,却也还算工整。他指着其中几句,轻声说道:“李兄这几句写得不错,意境尚可,只是词句稍显平淡,若能再打磨一下,定是佳作。”


    李修文连连点头:“多谢温公子指点,我回去一定好好修改。”


    两人正说着,青砚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件披风:“公子,天快黑了,风也凉了,您披上披风吧,别冻着了。”


    温如玉接过披风,披在身上,对李修文道:“李兄,时候不早了,我该回府了,改日有机会再与你探讨诗文。”


    李修文点点头:“好,温公子慢走,路上小心。”


    温如玉辞别众人,带着青砚往府里走。雨后的路有些泥泞,青石板上还残留着水洼,倒映着天边的彩虹。他走得很慢,偶尔低头看看水洼里的倒影,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他想起今日诗会上的情景,想起众人对自己诗作的夸赞,想起那句“山渊雨里寄相思”,忽然觉得,这样的日子,倒也算是圆满。


    回到丞相府时,天已经黑了。温如玉走进书房,将今日写的诗铺在案上,仔细地收进锦盒里。他坐在案前,看着窗外的月色,忽然想起父亲说的话,“如玉,你要记住,无论何时,都要保持初心,不被外物所扰。”他想,自己定不会忘记初心,会一直喜欢读书,喜欢写诗,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他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晚风带着淡淡的花香吹进来,让人神清气爽。他望着远处的夜空,星星点点的星光闪烁,像极了那日在兰亭檐下看到的雨珠。他轻声念道:“山渊雨里寄相思,不知归期是何时。”念完,又忍不住笑了,或许,总有一天,自己会遇到那个能让自己寄去相思的人。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