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8章:医者仁心育栋梁

作者:西西鹿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北境的硝烟散去,京城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与平静。


    但所有人都知道,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


    摄政王府,不再仅仅是一个权力的中心,更像是一个,推动整个国家,向前滚动的,巨大引擎。


    而这个引擎的动力来源,便是那对,被百姓们津津乐道的,神仙眷侣。


    萧辞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培养下一代君主的事业中。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在朝堂上,替小皇帝做决定。而是开始,手把手地,教他,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决断。


    皇宫,御书房。


    “王叔,这是户部刚呈上来的,关于南方几省,春耕的奏报。”小皇帝赵恒,将一份奏折,递给萧辞,小脸上,带着一丝困惑,“上面说,今年南方的雨水,比往年要少三成,有几处州府,已经出现了旱灾的迹象。户部的意思是,开仓放粮,减免赋税。您觉得,这样可行吗?”


    若是放在以前,他只会问“该怎么办”。


    而现在,他已经学会了,问“这样可行吗”。


    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萧辞赞许地点了点头,却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


    他拿起另一份,由书锦艺的仁心堂,整理出来的,南方各州府的详细民情报告,放到了赵恒的面前。


    “陛下,您再看看这个。”


    赵恒疑惑地接了过来。


    这份报告,与户部那份,笼统的奏报,截然不同。


    上面,没有那些华丽的辞藻,只有最详实,最具体的数据。


    哪个州,有多少水田,多少旱地。哪个县,有多少口水井,多少条河流。甚至,连每个村子,有多少人口,多少劳动力,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在报告的最后,还附上了一份,由仁心堂的医疗队,在当地收集上来的,关于百姓健康状况的分析。


    “……因去岁水患,今春又逢干旱,百姓多以树皮、草根为食,体虚力弱,已有疫病,在部分村落,悄然蔓延……”


    赵恒越看,眉头皱得越紧。


    “王叔,这……这跟户部说的,完全不一样啊!”


    “所以,陛下觉得,仅仅是开仓放粮,减免赋税,能解决问题吗?”萧辞反问道。


    赵恒沉默了。


    他看着两份截然不同的报告,小小的脑袋里,第一次,对“为君之道”,有了如此清晰而深刻的认知。


    原来,坐在着龙椅之上,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世界。


    原来,那些官员们嘴里,粉饰太平的奏章背后,隐藏着,如此触目惊心的,民生疾苦。


    “那……那我们该怎么办?”这一次,他问得,无比真诚。


    “陛下,您是天子。您要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萧辞看着他,语重心长地说道,“百姓,才是这江山的根基。让他们吃饱饭,穿暖衣,有病能医,这比任何宏图伟业,都更重要。”


    “赈灾,不仅要救急,更要救穷,救病,救心。”


    “传朕的旨意。”萧辞站起身,替他做出了决定,但这一次,他详细地,解释了每一条旨意背后的原因。


    “第一,命工部立刻派遣水利官员,南下勘察,协助地方,兴修水利,开凿水井。告诉他们,钱,从国库出,朕要的,是结果。”


    “第二,命户部开仓放粮,但,不是无偿发放。而是以工代赈。所有领到粮食的灾民,都必须,参与到水利建设中来。如此,既能解他们燃眉之急,又能让他们,有活干,有尊严。”


    “第三,命摄政王妃,护国夫人书氏,全权负责南方的防疫之事。所有药材、大夫,皆由仁心堂统一调度,所需费用,由王府私库和国库,共同承担。”


    “第四,派出钦差,巡视南方。凡是,有在此期间,不作为,乱作为,甚至贪腐的官员,一律,先斩后奏,绝不姑息!”


    小皇帝赵恒,听着这一条条,清晰果决,又环环相扣的旨意,眼睛,越来越亮。


    他好像,有些明白了。


    明白了他的王叔,和他的王婶,是如何,赢得这天下人心的。


    ……


    仁心堂,医学讲堂。


    宽敞明亮的讲堂里,坐满了前来听课的学徒。


    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他们之中,有家境贫寒,希望学得一门手艺,养家糊口的少年。也有出身富贵,只因兴趣使然,前来旁听的千金小姐。


    但此刻,他们都一样,只是一个,虔诚的,求学者。


    讲台之上,书锦艺一身素衣,未施粉黛,正侃侃而谈。


    “……所谓医者,何为医?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我们学医,不仅仅是,为了治好某一个人的病。更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不生病。”


    “我今日,要与各位探讨的,便是我书家医术的核心,四个字——预防为先。”


    她的声音,清亮而温和,带着一种,让人信服的力量。


    “《黄帝内经》有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什么意思?就是说,最高明的医生,不是等病发生了,再去治疗。而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就将它,扼杀在摇篮里。”


    “比如,南方的瘴气,北方的风寒。我们不能等所有人都病倒了,再去挨个开方子。我们应该,提前研制出,能预防这些疾病的药茶、药包,分发给百姓。教他们,如何根据时节的变化,来调理饮食,增强体魄。”


    “再比如,干净的水源,通风的居所,勤洗手,食熟食。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却能,预防绝大多数的,瘟疫和腹泻。”


    “我希望,从我们仁心堂,走出去的每一位大夫。你们不仅要会开方子,更要会,将这些‘治未病’的道理,传播出去。让医术,不再是,少数人掌握的,神秘技艺。而是能惠及,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常识。”


    “医者仁心,仁心,不仅是,救死扶伤的慈悲。更是,天下为公的,胸怀。”


    她的话,让在场的所有学徒,都深受震动。


    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学医,还可以有这样,宏大的意义。


    讲台之下,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兵部尚书书振,正坐在一张小板凳上,默默地,听着女儿的讲课。


    他的脸上,满是骄傲和欣慰。


    他知道,他的女儿,正在做的,是一件,比他这个兵部尚书,更有意义,也更伟大的事情。


    她正在,为这个国家,培养未来的,栋梁。


    讲课结束,学徒们纷纷散去。


    书振走到女儿身边,将一个保温的食盒,递了过去。


    “看你,又忙了一上午,连口水都没喝。这是你最爱喝的,银耳莲子羹,我让厨房给你炖的。”


    “谢谢爹。”书锦艺笑着接了过来,心里,一片温暖。


    父女二人,并肩走出讲堂。


    午后的阳光,透过庭院里,那棵老槐树的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


    “锦艺,”书振突然开口,“你还记得,谢清珵吗?”


    书锦艺的脚步,顿了一下。


    “怎么突然,提起他?”


    “他,因为在北境屡立战功,被兵部,调回京城了。”书振说道,“昨日,他来兵部述职,我见了他一面。”


    “他……变了很多。不再是以前那个,样子了。”


    书锦艺沉默了片刻,才淡淡地说道:“人,总是会变的。那,是他的造化。”


    她的语气,平静得,听不出任何波澜。


    书振,看着女儿的侧脸,在心里,轻轻地,叹了口气。


    他知道,有些事,有些人,过去了,就真的,过去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