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2章 江南

作者:飞翔的33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琳帝二年的新春气息尚未完全散去,西都紫光阁内却已恢复了往日的沉静与忙碌。


    御案之上,除了堆积如山的奏章,还多了两件看似不起眼,却蕴藏着非凡奥秘的物品——流转笔与流转墨。


    林琳并未急于处理政务,而是指尖轻轻拂过那支笔杆温润、隐有流光的毛笔,以及那块触手生温、漆黑如夜的墨锭。


    她的目光深邃,仿佛要穿透这两件系统赐予之物的表象,洞悉其更深层的用途。


    “统一文字,度量,货币……此乃王霸之基,亦是亘古难题。”她轻声自语,思绪飘远。


    大西新拓疆土,虽强力推行大西官话与文字,但各地语言隔阂犹在,尤其是新附的炎国故地,旧有方言根深蒂固,绝非一朝一夕可改。


    更不消说,如今知识传播多赖竹简、木牍,笨重昂贵,效率低下,极大阻碍了政令畅通与教化普及。


    她的目光落在流转笔墨之上,心中一动:“系统称此物为‘流转’,或有深意。笔墨之功,在于书写,在于传播。若能有轻便耐用之‘纸’相辅……”一个念头如电光石火般闪过。


    造纸之术,她前世便有模糊记忆,此世虽未刻意追寻,但工部能工巧匠众多,若能点明方向,或许真能捣鼓出来。


    一旦廉价的纸张得以普及,配以规范的文字,知识传播的速度与广度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巩固统治、融合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此事,需提上日程了。”她提笔在玉版上记下一笔,准备稍后召见工部尚书赵衡细商。


    然而,她的思绪并未停留在此。


    流转笔尖仿佛勾连了时空,让她想起了另一件关乎未来格局,却发生于遥远南方的事件。


    那是她上一世还是身为“林答应”时,于深宫中听闻的、发生在仟帝十九年春的一桩震动江南乃至整个斗大陆文化界的惨案。


    “姜段……”这个名字在她唇齿间轻轻滚过,带着一丝复杂的意味。


    上一世,这位以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尤擅实务而闻名的大儒,本该在今年暮春,殒命于江南水乡一个名为安门镇的地方。


    起因,竟是为推行度量衡统一,与当地因循守旧的村民发生冲突。


    彼时各国度量千差万别,即便同一国内也常有差异,商贸田亩纠纷不断。


    姜段洞察其弊,游说各方,试图先从一乡一镇做起,树立典范。


    可惜,他低估了旧习的顽固与地方势力的盘根错节。


    安门镇豪强与村民勾结,表面应承,暗地里却视其改革为夺利之举。


    在一次看似寻常的宴饮中,姜段被下了软筋散,随后被囚于柴房,连同他携带的度量衡器、书稿,被一场“意外”的大火焚为灰烬。


    一位当世大儒,竟如此窝囊地死于非命。


    此事传出,天下哗然。


    姜段的门生故旧、敬仰其学识的文人墨客,纷纷撰文抨击,呼吁统一度量衡的声浪一度高涨。


    然而,当时列国纷争,语言不通,法令各异,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推动,这股浪潮最终如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几圈涟漪后,便无声无息地消散了。


    统一度量衡,成了无数有识之士心中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林琳放下笔,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她深知,度量衡的统一,是经济融合、政令统一、乃至未来军事调配的基础,是她志在天下的必然一步。


    然而,眼下大西根基未稳,主要精力在于消化新得疆土,触手远远伸不到黄河以南,更别提遥远的江南水乡。


    此时贸然介入南方事务,不仅力有不逮,更可能过早暴露野心,引来周边强国警惕。


    “救,还是不救?”她陷入沉思。


    救,意味着要动用潜伏在江南的、本就稀少且珍贵的暗线,去干预一件看似与当前大西利益并无直接关联的事情。


    风险不小,且成功与否难料。


    姜段彼时在江南虽有名望,却并无强权傍身,对手是地头蛇,可谓强龙难压地头蛇。


    不救,则坐视一位极具实务才能、在士林中声望颇高的人才陨落。


    而且,姜段之死引发的舆论风波,虽然上一世未能成事,但这一世若加以引导,或许能成为将来大西推行统一度量时,一个现成的、充满悲**彩的“由头”和道德高地。


    更重要的是,林琳回忆起前世读过的姜段文章。


    不同于那些空谈性理、皓首穷经的腐儒,姜段的论述扎根现实,对农事、水利、商贸、吏治皆有独到而可行的见解,文风朴实,却力透纸背。


    这是一个真正能做实事、懂民生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死于阴谋与愚昧之火,实在是巨大的浪费。


    “人才难得……”林琳轻叹一声。尤其是这种既有声望,又有实干能力,且其主张与自己长远目标暗合的人才,更是可遇不可求。


    她走到巨大的疆域图前,目光落在长江以南那片朦胧的区域,找到了那个小小的标注——“安门镇”。


    距离西都,何止千里之遥。大西的势力,如臂指使的范围内,尚不及此。


    “鞭长莫及啊……”她微微蹙眉。直接派兵干预是绝无可能的。唯一的希望,在于情报和隐秘行动。


    她唤来心腹暗卫统领,低声吩咐道:“动用江南‘竹’字号密探,密切关注一位名叫姜段的学者,尤其是其近期在安门镇一带的活动。若有异常,特别是涉及当地豪强或村民集会,速报!必要时……可相机行事,以保全其性命为第一要务,但需绝对隐秘,不得暴露身份。”


    暗卫统领领命,无声退下。


    林琳知道,这只是一步闲棋,成与不成,犹未可知。


    尽人事,听天命。


    若能救下,或可为大西未来储备一位栋梁之材,至少结个善缘;若不能,也只好顺势而为,借其身后之名做些文章。


    她重新坐回案前,目光再次落到流转笔墨之上。


    江南的烟雨,安门镇的危机,与眼前关乎文化传播的“纸”,以及更深远的统一大业,似乎被这两件小小的物品隐隐牵连起来。


    “路要一步一步走。”她收敛心神,开始批阅奏章。当务之急,仍是巩固内政,积蓄力量。至于南方的那缕烟雨,且看它如何飘散吧。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