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狱的日子,是用血和痛来计量的。日升月落,在那不见天日的牢笼里失去了意义,唯有狱卒定时送来的、猪食不如的饭馊和例行提审的鞭挞,提醒着时间的流逝。
一个月。
整整三十个日夜,顾柏舟与祝无酒在皇城司诏狱的酷刑折磨下,硬生生捱过了一个月。
这一个月,对于外界而言,或许只是弹指一挥。但对于诏狱中的两人,每一刻都漫长得如同一个世纪。
顾柏舟的身上几乎没有一块完好的皮肤。旧伤叠着新伤,鞭痕、杖痕、烙铁的印记纵横交错,有些伤口因为得不到妥善处理而溃烂化脓,引发的高烧反反复复,将他折磨得形销骨立。他曾是那个在手术台上站十几个小时都面不改色的顶尖外科医生,也曾是那个在千军万马前指挥若定的安王,如今却被困在这方寸之地,承受着最原始、最野蛮的摧残。
但他始终没有松口。无论审讯者如何威逼利诱,如何变着花样地用刑,他始终咬紧牙关,不承认那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不攀咬靖王,更不曾透露半分关于磐石城的核心机密。他的意志,如同他那座以“磐石”为名的城池,在狂风暴雨中岿然不动。昏迷时,他偶尔会喃喃念着“无酒”、“磐石城”;清醒时,他那双深陷的眼窝里,燃烧的依旧是桀骜不屈的火焰。
祝无酒的情况同样糟糕。他本就肩伤未愈,身体底子比顾柏舟更差。除了□□上的刑罚——鞭打、针刺、甚至还有针对手指的夹刑——他承受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凌迟。审讯者似乎执着于摧毁他这份与生俱来的清冷与傲骨,用尽世间最污秽的言语羞辱他南风馆的出身,讥讽他“男妃”的身份,试图将他踩入泥泞,让他自我厌弃。
然而,祝无酒的反应,却让那些审讯者感到挫败和……一丝莫名的寒意。他始终闭着眼,或者望着虚空中的某一点,仿佛那些施加在他身上的痛苦和污言秽语,都与他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屏障。他从不求饶,也不辩解,只有在刑罚实在难以忍受时,才会从喉咙深处溢出几声压抑到极致的闷哼。他的沉默,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极致的轻蔑与坚守。
他的脑海中,反复回响着顾柏舟的话语,回忆着两人从相厌到相知,从逃难到并肩的点点滴滴。那些温暖的、坚定的片段,成了他对抗这无边黑暗与痛苦的精神支柱。他甚至开始用一种近乎医学研究的冷静,来分析这些刑罚带来的痛感等级和生理反应,以此分散注意力,保持神智的清明。这具他曾无比厌弃的身体,在此刻,却成了他与顾柏舟共同坚守的堡垒,他绝不能让它先于意志垮掉。
他们被分开关押,无法交谈,甚至无法确切知道对方是生是死。只有在被拖去刑房或扔回牢房的短暂间隙,偶尔能在阴暗潮湿的通道里,瞥见对方一眼。
那一眼,往往惊心动魄。
顾柏舟看到的是祝无酒更加苍白瘦削的脸,看到他身上新增的伤痕,看到他行走时因伤痛而微跛的脚步,但那双眼睛,依旧清澈,依旧冰冷,在与他对视的瞬间,会传递过来一种无声的、令人心安的力量。
祝无酒看到的是顾柏舟几乎不成人形的模样,看到他身上触目惊心的伤口和污秽,看到他因高烧而泛着不正常红晕的脸颊,但那双总是带着戏谑或威严的眸子,在看到他时,总会努力地亮起一丝微光,仿佛在说:“我还好,你也要撑住。”
无需言语,目光交汇的刹那,便是彼此最大的慰藉和支撑。他们都知道,对方还活着,还在坚持。这就够了。
就在顾柏舟与祝无酒在诏狱中饱受折磨的同时,外界也并非一片沉寂。
磐石城的军民,在苏晏和林逸的组织下,写就了万言血书,按满了密密麻麻的手印,由死士冒死送入京城,呈递御前。血书中详细陈述了安王率领军民抗击北狄的惨烈与功绩,力证其清白与忠勇,恳请皇帝明察秋毫,释放安王。
然而,这份承载着数万军民赤诚与期盼的血书,被送到顾柏明的案头时,这位新皇只是随意地翻看了两页,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讥笑,随即便将其掷于一旁的炭盆之中。跳跃的火苗瞬间吞噬了那些血泪文字,化为灰烬。
“刁民聚众,胁迫朝廷,其心可诛。”顾柏明轻描淡写地定了性。
与此同时,林逸动用了沈烁生前留下的所有江湖关系网,不惜重金,试图撬动朝中一些尚有良知或与靖王、安王有旧的大臣,为顾柏舟二人说话。然而,回应他的,大多是沉默,或是委婉的拒绝。
“林医师,非是下官不愿相助,实在是……陛下心意已决,此刻上书,无异于以卵击石啊!”
“安王之事,牵扯甚大,还请林先生体谅……”
“京城水深,林先生还是明哲保身为好……”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在顾柏明借着“谋反”案大肆清洗朝堂、巩固权力的高压下,无人敢在这个时候,去触皇帝的逆鳞。求情?那意味着将自己也置于谋反同党的嫌疑之下,自身难保。
希望,如同狂风中的残烛,一次次被无情地掐灭。
苏晏和林逸在京城秘密据点里,相对无言,脸上写满了疲惫与绝望。他们能做的努力都已经做了,却仿佛石沉大海,激不起半点涟漪。难道真要眼睁睁看着王爷和祝司丞冤死狱中?
时间一天天过去,诏狱中传出的消息越来越不妙。顾柏舟因伤口严重感染,持续高烧不退,已多次昏迷,太医(被派去吊着命的)私下表示,恐怕熬不过几日了。祝无酒也因为长期的折磨和营养不良,生命体征极其微弱。
似乎,一切都已注定。
就在这山穷水尽、所有人都以为回天乏术之时,转机,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到来了。
这一日,天启城门外,尘土飞扬。一支风尘仆仆、约百余人的骑兵队伍,护着一辆马车,疾驰而至。队伍前方,高举着一面略显陈旧却依旧威仪的蟠龙王旗——靖王旗!
守城官兵见到王旗,不敢怠慢,连忙上报。
很快,消息传遍朝野:靖王顾柏铮,未经宣召,亲自入京了!
而且,他并非轻车简从,而是带着百余名精锐护卫,直接来到了宫门之外!
金銮殿上,顾柏明听到这个消息,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他这个皇叔,一向老谋深算,明哲保身,此刻突然如此高调地进京,意欲何为?
宫门外,靖王顾柏铮下了马车。他穿着一身正式的亲王常服,虽年过半百,鬓角染霜,但身姿依旧挺拔,面容威严。他没有要求立刻觐见,而是在那象征着至高皇权的、冰冷恢弘的宫门广场前,撩起衣袍,对着金銮殿的方向,缓缓地、郑重地,跪了下去!
这一跪,石破天惊!
一位手握重兵、镇守一方的实权藩王,未经传召,跪于宫门之外!这是极其罕见,甚至可被视为带有胁迫意味的举动!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京城。无数官员、百姓,暗中翘首,议论纷纷。
靖王就那样跪着,从午后一直到夜幕降临,再到繁星满天,最后至东方既白。他一动不动,如同亘古存在的磐石(巧合的是,与顾柏舟的城池同名)。秋夜的寒露打湿了他的袍角,冰冷的地面侵蚀着他的膝盖,但他依旧脊梁挺直,目光坚定。
他在赌。赌顾柏明不敢在此时,冒着逼反一位实力藩王的风险,对他如何。赌朝廷还需要他这支力量来稳定边境,制衡其他势力。更是在赌,赌他这番看似冲动、实则经过深思熟虑的“忠义”之举,能在道义上占据上风,逼顾柏明让步。
这一夜,对于很多人来说,注定无眠。
顾柏明在寝宫内踱步,脸色铁青。他没想到靖王会为了顾柏舟做到这一步!这老狐狸,分明是在以自身为质,逼他放人!杀?此刻杀了靖王,北境必乱,其他藩王也会兔死狐悲,局势将彻底失控。不放?靖王长跪宫门,天下人会如何看他这个皇帝?刻薄寡恩,残害忠良(至少表面上是)?
天光微亮时,顾柏明终于做出了决定。
他下了一道旨意:安王顾柏舟、祝无酒,涉嫌谋反,证据尚需详查。然,念及其抗击北狄有功,靖王又亲自入京陈情作保,特准其暂离诏狱,于安王府旧邸圈禁,听候后续审理。靖王顾柏铮,未经宣召,擅离职守,本应重处,念其年高有功,且此番乃为陈情,罚俸一年,以示惩戒,即刻返回封地,不得有误!
这是一道各打五十大板的旨意。既没有彻底放了顾柏舟二人,也没有继续关押,而是采取了软禁。对靖王,则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勒令其立刻离京。
当这道旨意传到诏狱时,顾柏舟和祝无酒都已处于弥留之际。
狱卒将他们像破布一样拖出牢房,扔上了前往安王府旧邸的马车。
马车颠簸中,顾柏舟勉强睁开沉重的眼皮,透过缝隙,看到了外面久违的、灰蒙蒙的天空。他感受到身边另一个微弱的呼吸,用尽最后力气,挪动了一下手指,触碰到了祝无酒冰凉的手。
祝无酒似乎也有所感应,指尖几不可查地动了一下。
他们还活着。
虽然前途依旧未卜,虽然身体已濒临崩溃,但至少,他们从那个地狱般的诏狱里出来了。是靖王,那位他们曾怨怼其犹豫不决的皇叔,在最关键的时刻,用这种近乎赌博的方式,为他们争取到了一线生机。
马车驶向那座早已荒废、布满尘埃的安王府旧邸。新的囚笼,或许同样冰冷,但至少,那里能看到天空。
而此刻,跪了一夜、脸色苍白的靖王,在接到旨意后,对着宫门叩首谢恩,然后在自己护卫的搀扶下,艰难地站起身,深深看了一眼那森严的宫阙,便头也不回地登上了返回靖安城的马车。
他知道,他能做的,只有这些了。剩下的路,要靠顾柏舟他们自己走了。这盘棋,还远未到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