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章 杏林春暖识岐黄

作者:荀霂芷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时光在药王谷中仿佛被拉长,又仿佛被凝滞。自那日问心阶的屈辱与惊心动魄之后,顾柏舟与祝无酒意外地获得了一段前所未有的宁静时光。谷中与世隔绝,除了每日固定的治疗和偶尔前来巡查、面色依旧冷淡的执律堂弟子外,几乎无人打扰。外界王朝更迭、兵荒马乱的喧嚣,都被那重重山峦与缭绕云雾隔绝在外,这里俨然成了一方真正的世外桃源。


    顾柏舟的腿伤恢复神速。在林逸医师精湛的金针渡穴和秘制药膏的双重作用下,原本郁结的经脉逐渐疏通,萎缩的肌肉在祝无酒每日坚持不懈的按摩和辅助下也开始恢复活力。从靠着墙壁站立,到扶着回廊挪步,再到能够拄着林逸特制的、带有药王谷徽记的竹拐独立行走一小段距离,每一步都凝聚着希望。


    这种身体机能逐渐回归的感觉,让顾柏舟重拾了信心,连带着眉宇间那属于“安王”的桀骜与锋芒也似乎被这谷中的平和之气磨平了些许,多了几分沉淀后的温润。


    而祝无酒,在确认顾柏舟伤势稳定并稳步向好之后,紧绷了数月的心弦终于稍稍放松。他本就是顶尖的医者,对知识有着本能的渴求。药王谷这迥异于现代西医的医学体系,如同一个巨大的宝库,深深吸引了他。


    林逸似乎也看出了祝无酒在医道上的天赋与纯粹,加上对他当日问心阶上表现出的坚韧与“诚心”的一丝赞赏,便默许了他跟随在身边学习。于是,祝无酒的生活变得规律而充实:上午照顾顾柏舟进行康复训练,下午便跟着林逸辨识草药、学习脉象、观摩针灸。


    这对顾柏舟和祝无酒来说,都是一种极其新奇的体验。


    “祝医生,你看这株‘七月一枝花’,其性苦寒,有小毒,却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痈肿疔疮、咽喉肿痛,效果奇佳。但用量需极为谨慎,过量则易引吐泻乃至中毒。”林逸指着药圃中一株开着淡紫色小花的植物,耐心讲解。


    祝无酒认真听着,仔细观察着植物的形态特征,甚至凑近闻了闻其独特的气味,然后提出疑问:“林医师,此药清热解毒的原理为何?是针对何种病原……呃,是何邪气?”


    林逸捋须微笑:“中医不讲病原邪气细分,重在平衡阴阳。热毒炽盛,便是阴阳失衡,此药以其苦寒之性,折其火势,使阴阳重归调和。至于具体是何物作祟,乃‘疠气’‘瘟毒’之属,无形无质,却可感知其性。”


    祝无酒若有所思。这与现代医学追根溯源、精准打击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更像是一种宏观的系统调控哲学。他尝试用现代生理学和解剖学去理解,却发现很多地方难以对应,但这种“黑箱理论”般的整体观念,在某些方面却又展现出惊人的有效性。比如顾柏舟的腿,金针并非直接刺激神经,而是通过调节经络气血,间接促进了神经功能的恢复,这让他深感震撼。


    顾柏舟拄着拐杖,慢悠悠地晃到药圃边,看着祝无酒那副求知若渴的认真模样,觉得十分有趣。他拿起一株晒干的草药,装模作样地嗅了嗅,点评道:“嗯,此物气味独特,想必有提神醒脑之效。”


    林逸的弟子在一旁忍俊不禁。祝无酒头也没抬,冷冷道:“那是晒干的马粪,用来肥田的。”


    顾柏舟:“……” 他悻悻地丢掉“草药”,摸了摸鼻子。


    众人哄笑。连一向严肃的林逸,眼中也带了笑意。顾柏舟这人,虽然有时不着调,但性子爽朗,没什么架子(在他们看来),倒是给这清静的药王谷添了几分生气。


    除了辨识草药,祝无酒对针灸也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亲眼目睹林逸用细长的金针,刺入顾柏舟腿部的“足三里”“阳陵泉”“悬钟”等穴位,便能引动他腿部肌肉微微跳动,气血随之流动,远比现代电刺激疗法更为精妙和……玄乎。


    “林医师,这取穴的依据是什么?为何刺此处能影响到远处的腿部?”祝无酒虚心地问。


    林逸一边运针,一边解释:“人体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通行气血,沟通表里。足阳明胃经循行过膝,取足三里可健脾和胃,亦能疏通下肢气血。穴位乃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之处,如同枢纽,刺激穴位,便可调节整条经络乃至相连脏腑的功能。”


    祝无酒听得入神,手指不由自主地在自己的腿上比划着,试图找到那些抽象的“经络”和“穴位”。顾柏舟看着他专注的侧脸,觉得此刻的祝无酒,比任何时候都更像一个纯粹的学者,散发着一种迷人的光彩。


    “祝医生,学得这么认真,是想出师以后,也开个针灸馆?”顾柏舟忍不住调侃。


    祝无酒收回手指,瞥了他一眼:“学以致用。总比某些人,只会纸上谈兵,连马粪和草药都分不清强。”


    顾柏舟被噎,也不恼,反而笑道:“我虽分不清草药,但我可以给你当模特啊!来,往这儿扎,让我也体验一下祝氏针灸的厉害!”他指了指自己的胳膊,一副英勇就义的模样。


    祝无酒眼神微动,似乎真的在考虑。林逸连忙阻止:“顾公子不可胡闹!针灸非同儿戏,需精准认穴,把握深浅补泻,无酒尚未入门,不可轻易在人身上尝试。”


    顾柏舟遗憾地咂咂嘴:“可惜了。”


    日子就在这般轻松而充满新知的氛围中一天天过去。他们跟着药王谷的弟子一起在固定的时辰用餐,饭菜依旧是清淡的药膳,但两人渐渐吃出了其中的门道,知晓了哪道菜是健脾,哪道汤是益气,倒也别有一番趣味。饭后,他们会在回廊下散步,顾柏舟拄着拐,祝无酒在一旁陪着,看着谷中弟子或捣药,或练功,或诵读医典,生活简单而充实。


    没有网络的干扰,没有现代都市的喧嚣,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他们有了大把的时间用来交谈,不再仅仅是斗嘴,也会分享彼此对医术的见解,对谷中一草一木的观察,甚至偶尔,会聊起一些穿越前无关痛痒的往事。


    “说起来,当年医学院那场解剖学考试,你比我高0.5分,是不是偷偷贿赂了教务老师?”顾柏舟旧事重提。


    祝无酒冷哼一声:“是你自己最后一道论述题画蛇添足,多写了个无关紧要的变异结构,被扣了分。”


    “我那叫严谨!”


    “叫画蛇添足。”


    “……”


    争论往往无果而终,但气氛却并不尴尬,反而有种老夫老妻般的熟稔。


    夜幕降临,竹舍内油灯昏黄。顾柏舟有时会借着灯光,看祝无酒整理白日里记录的草药笔记,或者对着人体经络图蹙眉思索。烛光在他长长的睫毛上投下阴影,认真的神情让人不忍打扰。


    “喂,无酒,”顾柏舟会突然开口,“你说,我们要是真回不去了,一直留在这里,好像……也不错?”


    祝无酒从书卷中抬起头,看了他一眼,昏黄的灯光柔和了他脸部的线条。他没有立刻回答,只是沉默了片刻,才复又低下头,轻声道:“这里再好,终非吾乡。”


    顾柏舟看着他低垂的眉眼,心中那点刚刚升起的、关于“乐不思蜀”的念头,悄然散去。是啊,这里再好,没有熟悉的亲人朋友,没有他们为之奋斗了十几年的事业,终究是异乡。


    但,如果异乡有他相伴呢?


    这个念头不受控制地冒出来,让顾柏舟的心跳漏了一拍。他看着祝无酒,灯光下的侧影安静而美好,一种难以言喻的安心感包裹着他。或许,有彼此的地方,就是故乡?


    这一日,林逸带着他们去了药王谷的藏书阁。那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三层竹楼,里面收藏了无数医药典籍,有些甚至是孤本、手抄本。空气中弥漫着陈年纸张和墨香混合的味道,庄严而肃穆。


    看着那浩如烟海的典籍,顾柏舟和祝无酒再次被震撼。与现代医学建立在不断更新的实验和数据之上不同,中医的传承更依赖于这些古老的典籍和经验。每一本书,都可能蕴含着前人千百年的智慧结晶。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祝无酒手指拂过书架上那些只闻其名、未见其面的经典,眼神灼热。这对于一个医者来说,无疑是致命的诱惑。


    林逸看着他的样子,欣慰地笑了笑:“医道无穷,学海无涯。你既有心,日后可常来此阅览。只是需谨记,谷中典籍,不得外传。”


    祝无酒郑重地点了点头。


    从藏书阁出来,夕阳西下,将整个山谷染成一片暖金色。顾柏舟拄着拐,和祝无酒并肩走在回竹舍的小路上。


    “没想到,中医竟然如此博大精深。”顾柏舟感慨道,“以前总觉得有些玄乎,现在亲眼所见,才知道是自己坐井观天了。”


    祝无酒“嗯”了一声,表示同意。他还在回味刚才在藏书阁看到的那些精妙理论。


    “等我们离开这里,可以把这些知识结合起来。”顾柏舟忽然道,“你的西医精准,加上中医的整体调理,说不定能开创一条新的医学路子。”


    祝无酒脚步微顿,侧头看了顾柏舟一眼。夕阳的余晖在他眼中跳跃,映出一丝罕见的、名为“憧憬”的光芒。他没有说话,但微微上扬的嘴角,泄露了他内心的认同。


    这一刻,两人仿佛找到了超越穿越、超越困境的新的共同目标和连接点。


    回到竹舍,药童已经准备好了晚饭和汤药。顾柏舟喝完那碗依旧苦涩的汤药,咂咂嘴,突然道:“其实仔细品品,这药里,好像有当归、川芎、赤芍……嗯,还有一点黄芪的味道?”


    正在整理笔记的祝无酒抬起头,有些惊讶地看了他一眼。


    顾柏舟得意地挑眉:“怎么样?耳濡目染,我也快成半个郎中了!”


    祝无酒低下头,继续写字,语气依旧平淡,却少了几分冰冷:“还差得远。先把马粪和草药分清楚再说。”


    顾柏舟:“……” 得,这茬是过不去了。


    两人相视一眼,却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笑声在小小的竹舍内回荡,冲散了药味的苦涩,也冲淡了异乡为客的孤寂。在这世外桃源般的药王谷中,他们不仅治愈着身体的创伤,更在不知不觉间,修补着彼此心中的裂痕,孕育着新的希望与可能。那悄然滋生的情愫,如同谷中悄然生长的药草,在春风细雨里,静待花开。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