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永和九年,冬。
清晨的京城尚在沉睡,薄雾如纱,笼罩着寂静的街道。
几辆朴素的青篷马车悄然驶出江府侧门,车轮碾过青石板,发出单调的辘辘声,在空旷的巷弄里显得格外清晰,也格外寂寥。
没有喧天的锣鼓,没有送别的百官,甚至没有相熟故交的身影,内阁大学士江枫辞官归乡,竟如此冷清,如同秋叶飘零,无声无息。
车队中间一辆不起眼的马车里,江婉清端坐着,脊背挺直。
她穿着一身素净的藕荷色棉裙,未施粉黛,墨玉般的青丝简单绾起,簪着一支素银簪子,年仅十四的她,容颜已初绽惊世之美,肌肤莹白胜雪,透着初冬寒梅般的清冷光泽;眉如远山含黛,疏朗清逸;一双眸子尤其摄人心魄,似两泓深不见底的寒潭,沉静中蕴藏着超越年龄的睿智与通透,偶尔流转间,锐利如电,仿佛能洞穿人心,窥破世事。
婉清微微撩开车帘一角,清冷的目光投向窗外,巍峨的城门楼在晨曦与薄雾中渐渐模糊、缩小,最终彻底消失在地平线下。
那座象征着权力与繁华的城池,却已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再归来时,定当不同。”婉清轻声自语,声音不大,却如玉石相击,清晰、坚定,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
对面闭目养神的江枫倏然睁开眼,深邃的目光落在孙女沉静的侧脸上。
冬日的微光透过车窗,在她完美的轮廓上镀上一层浅金色的光晕,那眼神中的冷静与笃定,让他这个历经两朝风云的老臣都感到一丝心惊。这绝非一个寻常闺阁少女该有的眼神,更不像是一时感怀的呓语,那更像是一个...誓言,一个预言,他若有所思地看了婉清片刻,最终只是捋了捋花白的胡须,重新阖上眼,将万千思绪压在心底,未曾多问一句。
半月跋涉,车队终于抵达了位于清河郡的江氏祖宅。
老宅白墙黛瓦,庭院深深,虽不及京城府邸的轩昂气派,却处处透着百年书香门第的清雅古朴,尤其那座三层高的藏书楼,飞檐斗拱,默默矗立,仿佛一位饱学鸿儒,沉淀着江氏数代人的智慧与心血。
安顿下来后,婉清并未如寻常归乡的闺秀般,安居后宅,赏花刺绣,或是忙于结交当地闺秀,等待命运下一次的安排。
归家第三日,她便径直去了祖父的书房。
书房内,檀香袅袅,江枫正在临帖,见孙女进来,便搁下了笔。
“祖父。”婉清敛衽行礼,姿态优雅,声音清越,“家中藏书楼浩瀚,许多珍本孤本,京中亦未曾得见,婉清想潜心研读,恳请祖父允我自由出入书房与藏书阁之权。”她微微抬眸,那双清澈如寒星的眼眸直视着祖父,带着不容错辨的坚定,“学问之道,闭门造车终觉浅陋,若有疑难,或还需外出向郡中贤士请教,参与些清谈辩会,以期进益,望祖父成全。”
江枫闻言,心中诧异更甚,他知道孙女聪慧过人,在京时便已显露不凡,却不想她对学问执着至此,甚至欲打破闺阁束缚,与外界学士交流。
这在当时看来,实属惊世骇俗。
但离京那日她的话语犹在耳边,再看她眼中那纯粹而炽烈的求知光芒,江枫沉吟片刻,终究点了点头,他对这个孙女的宠爱与期望,早已超越常理。
“既是你有心向学,祖父岂有阻拦之理,家中藏书,你皆可翻阅,只是...”他语气转为严肃,“外出之时,务必谨慎,需得李嬷嬷和可靠家丁跟随,且需遮掩形容,不可暴露身份,以免招惹非议,徒增烦恼。”
“婉清明白,谢祖父成全!”婉清再次行礼,唇角扬起一抹极淡却惊心动魄的笑意。
自此,江婉清的身影便时常出现在藏书楼那高耸的书架之间。
她如同久旱逢甘霖的禾苗,疯狂地汲取着知识。
经史子集,她反复精读,探寻治乱兴衰之道;兵法政要,她仔细揣摩,分析纵横捭阖之策;医卜星象,地方志异,乃至农桑水利之书,她亦广泛涉猎,不放过任何可能有用的知识。
婉清的阅读速度与理解深度令人震惊。过目不忘的天赋与前世带来的高效信息处理能力完美结合,让她往往只需翻阅一遍,便能掌握精髓,甚至举一反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她不仅读,更勤于抄录、笔记,将所思所想、将那些可能于未来有用的知识分门别类,整理成册。
夜深人静时,藏书楼顶层的灯火常常亮至天明,窗纸上映照出她伏案疾书的清瘦剪影。
同时每逢郡中有知名的清谈诗会、辩法论坛,她便提前数日钻研议题,翻阅典籍,做好准备。届时,她便换上早已备好的青色儒衫,以轻纱帷帽遮面,遮掩住那过于惊人的容貌,在李嬷嬷和两名精干家丁的护卫下,悄然前往聚会之所。
起初,婉清只是安静地坐在角落聆听,如同一块海绵,吸收着清河文坛的信息,观察着在场每个人的风格、才学与立场。
婉清很快便发现,此地文风虽不及京城鼎盛,却也不乏真有才学、心怀理想的之士,当然,更多的仍是夸夸其谈、追逐名声、或思想僵化之辈。
几次之后,当婉清对现场氛围、主要人物的风格有了精准把握,她便开始选择在最恰当的时机,用那经过刻意压低、显得略显低沉模糊的嗓音,轻声发言,提出质疑,或补充观点。婉清言辞精炼,引据经典信手拈来,角度往往新颖奇特,直指要害,却又保持着谦逊的“学生”姿态。
起初并未引人怀疑,只当她是某家不愿透露姓名的年轻学子,或是江大学士新收的门生,但渐渐地,婉清总能切中肯綮的见解、渊博的学识和冷静清晰逻辑,开始引起一些有心人的注意。
“那位青衣帷帽的公子是何人?每次发言皆在点子上,见识不凡。”
“听声音颇为年轻,却不知是哪家才俊?”
“观其气度,似非寻常人家...”
“公子清”这个名号,开始在小范围内悄然流传。人们猜测着他的来历,欣赏着他的才思,对他帷帽下的真容也愈发好奇。
时机渐渐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