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学道,掌管一省的学政署、学政司。
有需要的时候,还要巡检各州府的官学和生员。
院试还没开始,鲁同盛就收到了无数拜帖,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
不用看也知道,这些递拜帖的人,都是为了院试名额来的,希望鲁同盛能大开方便之门。
其中,送来重礼的当数盐帮以及在京城的同僚,他们都希望自家的子侄能通过府试获得秀才功名。
距离考试还有几天的时间,鲁同盛便将保定府各州县的县试案首、府试案首的试卷全都收集起来。
当看到满城县县试案首曹雪望的试卷之后,鲁同盛当即脸色一沉,这样的文章也能夺得案首?确定不是盐帮花钱买的名额?
这样的人就算是勉强通过了府试,恐怕也很难通过院试吧。
易州范进?
定兴县施耐文?
看到两个人的文章,鲁同盛的心情终于好了很多,就觉得此二人将来必成大器。
奇怪的是,鲁同盛的案头上只有沈道正的试卷,却没有陈长青三人的试卷,这让鲁同盛十分恼火,立刻训斥了小吏一番,让小吏把陈长青三人的试卷也送过来。
把四份试卷展开,放在桌子上,鲁同盛看得十分认真,是逐字逐句地反复阅读。
“传言是真的,果然是一个师父教出来的,但更像是流水线作业,针对八股文喂养出来的。院试结束,老夫一定要见见此人,和他好好聊一聊批量教育。”
“嗯,县试的文章还很稚嫩,府试的文章隐隐有了苏先生的文风,看来教他们的不止一人。”
“诗词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情感奔放洒脱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更像是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流派。”
“不愧是保定四大才子,才配其位啊。只可惜,便宜了孔冲闻那老东西,老夫读完《西游释厄传》就该下手的……唉……痛失四个爱徒……”
收起四人的试卷,鲁同盛顺手拿起小人书看了起来,一遍翻阅还一遍用笔批注。
他也曾去过西游博物馆,小人书最近卖得火爆,一书难求有价无市,要不是好友送他一套,恐怕他现在都抢不到。
不知道为何,鲁同盛突然想到了启蒙教育,如果用小人书的形式把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展示出来,那岂不是教育神器?
嗯,等院试结束,一定要好好请教一下保定四大才子,为武朝的教育发展尽一份力。
………………
随着时间的推移,保定四大才的学习成绩也在稳步提升,写起八股来也是一气呵成。
五柳先生苏渊明看着四人的进步,虚荣心也得到了大大满足:苏某只要略微出手,就已经是寻常大儒的极限了!
在给四人详细说了关于院试的细节,四大才子这才书箱收拾好,再次出发保定城。
保定府属于大府,每年秀才的录取名额为二十人。
古代读书人不少,再加上经年积累下来的复读生,每年参加县试的就有两三千人,录取率仅有1%。
城门天没亮就打开了,和住在城内的士子不同,很多住在城外的士子或者贫寒的士子,半夜就要起来赶路,以至于城门外出现了很多提着灯笼赶路的士子。
人流从城门开始,一直向贡院汇集。
四大才子下了马车,背好书箱,轻车熟路地进入贡院,在安检的时候,主动把自己脱了一个精光。
负责安检的衙役们也被他们的举动给笑得不轻,详细检查之后,发放号牌并由差人带进考棚。
保定巡抚吴受之、提学御史蔡成功,省提学道鲁同盛三人端坐在贡院的最中心,笑吟吟地看着进入的考生。
在看到吴超群的时候,吴受之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吴超群也急忙拉着沈道正三人对吴受之行了礼。
吴受之摆摆手,差人才带着四大才子离开,随即他便给蔡成功和鲁同盛三人介绍,“那四位,就是咱们保定府四大才子。或许你们没听说过,但应该看过他们所撰写的《西游释厄传》,以及安宿县的西游博物馆。”
“吴大人,和他们很熟吗?”蔡成功、鲁同盛近乎异口同声地问道。
“吴超群的曾祖父和本官的父亲一奶同胞。”吴受之捋了捋胡须,“前面两场他们考得都很好,本官很期待他们接下来的表现。当然了,为朝廷择取人才不能有任何马虎,我等一定要公事公办。”
蔡成功和鲁同盛相互对望,说了几句客套话之后,便看向了其他考生,并给吴受之推荐了易州范进和定兴县施耐文,这两人也是中秀才的热门人选。
院试连续考两天,两天的时间,吃喝邋遢都要在考棚中度过。
看到衙役送过来的题目,四大才子信心满满,因为他们刷过很多类似的题目。
其余的考生看到题目立马就傻眼了,题目上只画了一个圆圈。
用一个圆圈要写出来四百字,这尼玛不是难为人呢吗?
这圆圈还不是什么英文字母,而是古代读书人用小圆圈来表示句读的符号。
O,作为一道以《四书》为准的题目,谁看见谁犯迷糊,无不在心里大骂考官。
大多数考生,都急得抓耳挠腮,找不到破题的关键。
反观四大才子,却好像轻车熟路一样,在草纸上书写腹稿了。
沈道正的破题简单粗暴:圣贤立言之先,得天象也。
陈长青的破题为:圣贤立言之先,无方体也。
再看吴超群和马彼德,他们的破题思路也差不多:圣人未言前浑然太极;夫子未言前空空如也。
四人的破题,都把O表示为天象,一语双关外,还意指四书五经上用o做的标记……
后面的内容也是简单明了,既说形状又变着法的歌颂圣人,提倡仁德大道。
虽然第一题只有四百字,但反复修改之后,也十分耗费脑力。
当四大才子把腹稿抄录在试卷之上时,已经是太阳高悬。
擦拭了一下额头上的汗水,四大才子喝口水,继续完成下一篇文章。
院试的时候,最怕的就是下雨。
当四书题目作答完毕,天空中立刻乌云密布,眨眼间便下起倾盆大雨。
大风吹来,雨水也飘进了考棚。
四大才子眼疾手快,把试卷和草纸全都塞进胸口,用衣服包好,转过身把后背对准了考棚外。
雨水飘进来,很快就打湿了他们的后背,但他们却没有任何躲避,依旧保护试卷和稿纸,但凡有上面出现任何水渍,本次考试都不会录取。
很快,周围就传来考生们惊恐的悲鸣,恐怕是试卷纸被雨水打湿了,错失这次院试了。
四大才子抬头看看头顶,也是感谢吴家的祖宗十八代,幸好他们分到的考棚比较结实,屋顶也是瓦片齐整,万一漏水今年的努力也就前功尽弃了。
大雨,足足下了半个时辰才停下来。
风吹进考棚,吓得考生们瑟瑟发抖。
唯一庆幸的是,四大才子怀里的纸张都完好无损。
衙役们带着毛巾穿梭在各大考棚,帮他们擦干桌子上的雨水。
四大才子没着急作答,而是等阳光把桌子差不多晒干了,这才把纸铺在桌子上。
第二题是试帖诗,题目为:楼兰。
这明显就是一道送分题了,让考生们写一首边塞诗。
但这题目里面还有一个坑,楼兰国是自然消亡的,要怎么写出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诗词呢?
四大才子咬着笔,开始回忆他们刷过的诗词题目,沈庆之似乎给他们也刷了很多边塞诗,还给他们举了很多例子,其中举例最多的就是楼兰了。
沈庆之为了扩大他们的想象力,还给他们说了很多经典例文:不破楼兰终不还;辞君一夜取楼兰;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直斩楼兰报国恩……
也就是这瞬间的回忆,让四大才子的眼睛一亮,瞬间就有了写作方向。
那就是完成出题人内心的遗憾,他们要用激烈的文字,写出百战之心。
为什么有遗憾?
因为楼兰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西域的军事重地,成为了中原与匈奴争夺最为激烈的地方。
无论哪一方控制了楼兰,或是获得了楼兰的支援,这对双方的战局都会造成深远的影响。
面对匈奴和中原的双重施压,楼兰国王进退维谷,便拿出墙头草的态度,谁胜利就支持谁。
后来更是残忍地杀害了中原的使节,袭击中原的军队,掠夺中原商人的财物。
这尼玛中原王朝是不能忍的,于是发兵楼兰……可偏偏,还没等出手呢,楼兰自己就灭国了。
我特么还没用力你就倒了?
这是中原王朝历代文臣武将心里面过不去的坎儿。
以至中原人把楼兰一直视作仇恨对象,被中原人深恶痛绝,但凡是有边塞诗出现,都会立誓破楼兰、斩楼兰!
从题目就不难看出来,出题人也是仇视楼兰的存在,恨不得自己能带兵灭了楼兰国,那就投其所好,写出你的遗憾,让我们一起挥剑斩楼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