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景逸不再理会他们难看的脸色,直接依据流程,综合考量报价、资质、暗访评价(墨香斋评价颇高)等因素。
初步选定了包括墨香斋在内的三家报价合理、风评较好的书坊作为候选。
“竞标初步结果已定,后续将进行最终核查与契约签订。
诸位,可有异议?”萧景逸沉声问道。
堂下一片寂静。赵文昌脸色铁青,想反对却找不到任何站得住脚的理由。
规则是萧景逸定的,流程是公开的。
他们串通高价的事实摆在眼前,再闹下去,只会自取其辱,甚至可能被扣上“扰乱新政”的帽子。
李侍郎袖中的拳头紧握,他知道,这一局,他输了。
输给了萧景逸缜密的规则设计和毫不妥协的执行力。
“既然无异议,今日竞标,到此结束!”萧景逸一锤定音。
消息很快传回宫中。
凉皇听完王德全详细的汇报,尤其是萧景逸如何驳斥李侍郎、坚持“性价比”和独立验收的经过后。
良久,抚掌大笑:
“好!好个萧景逸!有原则,有手段,有担当!
不仅想到了前头,还能在关键时刻顶住压力,坚持己见!朕果然没看错他!”
他之前因丽昭仪吹风而产生的一丝疑虑彻底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欣赏。
这个儿子,给他带来的惊喜太多了。
锦澜殿内,丽昭仪得知竞标结果和李侍郎吃瘪的消息后,气得又砸了一套茶具。
“废物!都是废物!连个毛头小子都对付不了!”
而紫宸殿中,萧景逸看着鲁副监丞送来的墨香斋等三家书坊的最终确认文书,轻轻吁了口气。
这第一仗,总算赢了。但他知道,李侍郎和丽昭仪绝不会善罢甘休,朝堂之上的明枪暗箭只会更多。
白芷替他斟上热茶,眼中满是崇拜:
“殿下,您今天真是太厉害了!几句话就把李侍郎说得哑口无言!”
萧景逸接过茶杯,笑了笑,眼中却无多少得意,反而带着一丝深邃:
“赢了这一局,不过是站稳了脚跟。真正的较量,还在后头。
不过……”他抿了口茶,语气坚定,“既然走上了这条路,我就一定会走下去。
而且,要走得比任何人都稳,任何人都远。”
竞标成功的喜悦在紫宸殿并未持续太久。
萧景逸很清楚,李侍郎和丽昭仪在明面上吃了瘪,绝不会善罢甘休,他们的反扑只会更加隐蔽和狠毒。
他一边督促鲁副监丞与墨香斋等中标书坊尽快签订契约,进入实质性的刊印阶段。
另一边,则更加警惕地关注着朝堂和内宫的动向。
果然,数日后的朝会上。
一场针对萧景逸和“印刷新政”的风波,悄然掀起。
起因是一份来自江南道的奏折。
奏折中提及,今春江南雨水偏多,部分地区用于造纸的竹材收成不佳,恐影响今岁纸张供应,价格或有波动。
这本是一份寻常的地方情况汇报,却被一位素与李侍郎交好的御史抓住了由头。
“陛下,”那位姓钱的御史出列,声音洪亮。
“江南纸材歉收,纸张价格恐将上扬。臣听闻,三殿下主持的雕版印刷,首批便要刊印《论语》万册,用纸量巨大。
在此纸张紧缺、价格浮动之时,大规模刊印是否妥当?
若因此推高纸价,波及民间用纸,引起士林学子非议,岂非与殿下惠及学子之初衷相悖?
臣以为,此事或可暂缓,待纸价平稳再行不迟。”
这话听起来冠冕堂皇,处处为朝廷、为学子着想,实则暗藏杀机。
一是质疑萧景逸新政的时机不当,可能劳民伤财;
二是将可能出现的纸张涨价问题,归咎于印刷新政,试图引发清流士大夫阶层对萧景逸的不满。
龙椅上的凉皇闻言,眉头微蹙。
看向站在皇子队列中的萧景逸:“景逸,钱御史所言,你如何看?”
朝堂之上,无数目光瞬间聚焦在萧景逸身上。
李侍郎垂着眼睑,嘴角有一丝若有若无的冷笑。
几位支持萧景逸的官员则面露担忧。
萧景逸深吸一口气,从容出列,躬身行礼:
“父皇,钱御史心系国计民生,其忧可鉴。
然而,儿臣以为,此事并非延缓刊印的理由,反而更显雕版印刷推行之必要与紧迫。”
“哦?”凉皇来了兴趣,“此言何解?”
“回父皇,”萧景逸侃侃而谈。
“其一,雕版印刷效率远胜手抄,同等数量的书籍,所需工时大幅缩短,对工匠、对朝廷而言,实则是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
其二,正因为雕版效率高,单本书籍的刊印成本得以降低。
即便纸张价格略有上扬,分摊到每本书上的成本增加也极为有限,完全在朝廷预算可控范围之内,绝无可能因此推高民间纸价。
民间纸价波动,主因在于供需,而非官府区区万册用纸所能撼动。”
他逻辑清晰,直接化解了“推高纸价”的指控。接着,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铿锵: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江南纸材或许歉收,但我大凉幅员辽阔,产纸之地岂止江南一处?
巴蜀、中原、乃至北方,皆有优质纸源!
以往书籍刊印多赖江南,乃因手抄效率低下,需求有限,集中于一处采购便于管理。
如今雕版印刷可大规模推广,正可借此机会,拓宽纸张来源,打破地域限制!
此举不仅能规避单一产地歉收之风险,平抑物价。
更能促进各地工坊竞争,提升纸张质量,惠及天下各行各业!
岂能因一地一时之困,便因噎废食,延缓文教推广之大计?”
他不仅化解了攻击,更是借力打力。
将“纸张危机”阐述成了“拓宽供应链、促进全国产业发展”的机遇!
这番见解,超出了在场绝大多数官员的思维定式,让人耳目一新。
凉皇听得眼中异彩连连,抚掌赞道:
“妙!妙啊!景逸此论,高屋建瓴!
不仅看到了问题,更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契机!
拓宽纸源,促进竞争,此乃长远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