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51章 党建

作者:我是黑猩猩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如果说离开是命运的安排,那么坚守,就是一种选择。


    有人走,有人留,有人归来。


    小欧就是那个“归来”的人。


    他是湖北项目过来的,是“老人”,也是“新人“,他是地地道道的北海人,满二十五岁的他,带着“归根”的情怀回家,“离家近”是他的初衷。


    可是不到半年,“停建”的消息,就如同一记“暴击”,砸在他心上。


    “分流“,他从未想过。


    “老厂回不去。”


    “新厂进不来。”


    这是小欧第一次来公租房,他来顶替以前的两个姑娘干“党建”,毕竟,现场人不多了,余磊恰好在,便跟他聊了会。


    以前的山庐村。


    那时候,公司刚筹建,公租房还未建好,大家住在农民房里,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像冰窖。食堂是临时搭建的帐篷,饭菜有时凉得比天气还快。


    但那时的人,是热的。


    因为有“不断前进动力”。


    “你怎么想的?”小欧问余磊,“走一步算一步”,这就是余磊的答案,因为没法回答。


    “你呢?”余磊反问。


    “码头不是在吗?”小欧说的很坚决,“随便干啥都行,留北海。”


    什么让他意志如此坚定,应该是家的执念。


    余磊记得,每次组织党建活动,哪怕是简单的党课,大家也都坐得笔直,听得认真。


    党员们在工地上扛水泥、搬设备,没人喊苦,没人叫累。


    因为那时候,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那是一种叫做“使命感”的东西。


    后来,项目“停建”,人心散了。有人调岗,有人辞职,有人干脆躺平。


    党建活动也慢慢停了下来,像是被遗忘在角落的一本书,封面落灰,无人翻阅。


    “党建工作还得干。”


    “嗯。”


    “人心不能散,哪怕就剩一个人,工作也要搞下去。”


    小欧不放弃,还有人在坚持,家是本地的兄弟们都没有离开,因为“离不开”,所以第一次分流,大多数是关系户,非广西籍贯的。


    小欧不离开,如果这次,他离开了这片“热血沸腾”的沙岛,那么,以后他,这个“家”,他怕是再也不会回来了。


    小欧本来不是干党建的。


    因为缺人,需要他顶上。


    来北海不到一个月,某天,他接到了一通电话。


    “小欧,你来干党建。”


    “我?从来没干过哇。”


    “看你以前在湖北文字功底不赖,就你了,而且你的专业“汉语言中文”对口。”


    这事情,就这么糊里糊涂的定下来了。


    人事张经理拍板的,因为赵总工,全盛总,都确定调走,书记岗位空缺。


    主要领导怕是都要离开,包括大Boss。


    电话那头的声音很轻,却像是敲在他心上的鼓。他沉默了一会儿,问:“为什么是我?”


    对方顿了顿,说:“你是北海人,你了解这里,你了解公司,最重要的是,你是一名党员。”


    党员干部走在前面。


    那一刻,小欧心里五味杂陈。


    从不会,到会,甚至还要给前任擦屁股,小欧加班到深夜还在整理材料,谈话间,一旁莫清零笑嘻嘻地说“党建就是走形式”,小欧认真反驳的模样。


    弄得两个人都不愉快。


    小欧点了点头,说:“做事就要做好,为家长干好事情。”


    归来,不只是地理上的回归,是心的回归。


    余磊有时候在想,人为什么会思故乡,明明一家人都没了,四海为家,不是更加合理吗?


    没了亲戚,为什么还会思念?


    小欧点醒了他。


    不是对家乡念念不忘,是对童年和记忆念念不忘。


    人是特别奇怪的。


    小时候熟悉的景色,觉得美味的东西在某一个瞬间总能勾起自己灵魂深处最柔软,也最绵长的怀念。


    所以家乡就是那一抹记忆,那记忆回味悠长,随着时间历久弥香,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焦急着想回去看看,一想再想。


    这一天,商务车除了司机小吴,就是小欧,他要熟悉一下现场,否则文字工作,行政工作都没法干。


    人员情况是他最关心的。


    现场干到了哪一步,都要了解。


    这一天,岛上的天空很蓝,海风依旧咸湿。他站在基建办公室门口,看着斑驳的牌子,心里竟有些恍惚。


    公司变了。


    人少了。


    但是,还有人,这,就够了。


    余磊约小欧来公租房吃晚饭,这一次分流,人走了十来个,还剩十来个,也比山庐村时候多。


    龚经理,成经理都很热情的欢迎“新兵”,因为下一个谁会离开,大家都不晓得。


    “离开”变成了不能说的秘密。


    “张斌?”余磊看见熟悉的身影,他没走。


    “还办理手续呢。”


    调动手续一般要两周,加上这个领导,那个领导不在,有的时候还要长一些,再把该休的假期都休掉。


    个把月没见人,正常。


    篮球场依旧热闹,但打球的人换了,毕竟,比山庐村时候要多,凑五六个没啥问题;健身室依旧空荡,跑步机依旧坏着;因为爱好健身的人都有了。


    两位大姐都没走,因为她们还有两三年就退休了,女工人一般四十五岁可以申请退休。


    不是领导干部,也不是男的,不用等到六十岁。


    活动室里,少了欢笑,多了冷清。党组织活动室的门,几个月没开过了。


    小欧进入,“吧嗒”打开灯。


    尘埃在光柱中起舞。


    他拿着抹布,脸盆去厕所接水,打扫屋子,人没了,他就自己干。


    擦擦、擦。


    很快。


    墙上挂着的党旗鲜红了,像一颗未熄灭的心。


    他开始整理资料,翻看过去的活动记录,重新联系党员,“开党课”,解读政策,统一大家的思想,凝聚大家的心。


    他不厌其烦地解释党建的意义,不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是为了唤醒那份初心。


    “党建不是形式主义,党建是我们党员的根。”


    他这样说,也这样做。


    没有人讲,他自己上。


    主题是“信仰的力量”。


    现场没有掌声,但有了故事,大家逐渐有了“归属感”。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