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北京。
十一当天的机票特价,不算贵,良心价,散散心也不赖,因为听说还有二次分流,“党建”刚统一思想,这下又凌乱了。
秋天,微凉。
他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窗外逐渐清晰的山峦、田野和城市轮廓。
他晓得北京到了。
这个城市陌生,又熟悉,毕竟来的次数不算少,但是,参加婚礼总觉得怪怪的,因为是熟悉的两个人,还因为“爱”,不是“爱情”。
婚礼的主角是刘娟娟和李玩酷,一个是自己的兄弟,一个是自己的“…”,学妹。
他们是“电力二代”,父母高管,都在神华系统工作,从小在系统家属院里长大,衣食无忧,教育资源丰富,人脉广阔。
但是都学的不怎么好,过的却很好,这就是世界的可爱之处,“穷人”,你以为的,跟你想的永远不一样。
认知差吗?
算是吧。
但是人不能悲观,悲观就会抑郁,要有理想,要有未来。
余磊觉得“理想”,“蔚来”就是这么来的,至少单身汉应该买一台不错的车子。
请帖上婚礼的地址,位于王府井大街269号,懂的都懂,这地结婚,就是低调的奢华,场地费起码三十万。
四合院,古建筑,雕梁画栋,红砖绿瓦,庭院深深,让你“步步惊心”穿越到了“朕的大清”。
酒店是统一安排好的“希尔顿”,余磊感觉不赖的。
“好久不见。”李玩酷特地等余磊。
“是啊,时间过得很快。”两人拥抱,李玩酷帮余磊拿行李。
“房间888。”
“够义气,专属定制。”
李玩酷笑了笑。
“不过,兄弟“挖墙脚”,挖的不赖。”
“这话说的,咱土木的就是互相挖。”
“对,女人互相挖。”余磊觉得自己头上的绿帽子飞得老高了。
“哥,说实话,家里介绍,我还真不晓得,她谈过的是你…”
“时过境迁,不必多说,而且也不算谈过,就是朋友罢了。”
“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大喜的日子,还放心不放心的。”余磊漏齿笑,“你这老婆,为人不错,很聪明,家境跟你很搭配。”
两人房间里含蓄一翻,李玩酷明天婚礼,事情特别多,先走了。
余磊吃了水饺,就自己瞎逛逛,这里距离婚礼场地不算远,王府井也算是逛街的地方,富人,美女很多,如云算不上,因为很多是游客,十一嘛。
北京二环,胡同。
这里破破烂烂的,街道窄的不得了,就这,一边还停着车,一辆辆的。
但是,余磊佩服,这帮人车技真的可以,每辆车的后视镜都紧紧的贴着墙壁,差多五公分的样子。
不过,后视镜上都是划痕。
都是交学费练的。
空调一看就是用了十来年了,都绣了,这里不是南方,空气干燥,绣了也能用,如果是江浙沪,怕是空调外壳烂光了。
前门文华东方。
这四合院看起来挺新的。
傍晚,场地正在布置婚礼,看起来很常规。
门口是红毯铺地,两侧摆放着高大的迎宾花篮,宾客签到区用的是纯白大理石台面,背景是一幅鎏金的“囍”字浮雕。
这一看就是“中式婚礼”,还挺传统的,但是再看到艺术照上的Dior婚纱,看来是“中西合璧”的婚礼。
艺术照上。
刘娟娟右手上戴着一枚鸽子蛋大小的戒指,钻石挺大个的,一看就是精制而成,闪耀夺目,价值不菲。
“兄弟,这戒指多少钱?”
余磊看见两个婚礼布置人员在打赌,“五万?”,“起码二十万”,“你可别瞎猜。”
“瞎猜?”
“谁跟你瞎猜,上一对,我看过价目表。”
“De beers”。
余磊压根没听过,因为对于这些品牌,他更关心超市水果,米面,零食的价格。
手办礼就是曲奇,巧克力。
爱心盒子里装有6颗Godiva巧克力,巧克力中的爱马仕!
还有5香薰蜡烛,永生花,香氛香皂,还有一些喜饼和小蛋糕。
余磊估计这些东西,没个十几万下不来,结果他还猜错了,“少了”。
婚礼上,还有抽大奖活动,Iphone,Ipad新款主打。
整个四合院内,灯火通明,灯笼高挂,处处可见“龙凤呈祥”“百年好合”的字样。
现场还有定制的婚礼LOGO、专属的婚礼手册、甚至还有专业摄影团队进行多机位直播和后期剪辑制作。
余磊看了看一旁的场地费价目表“打底二十万”,他轻摇头,阶级就是贫富差距,“没错”。
改革开放真的是让一批人富起来了,这差距太大了。余磊看过明星结婚,那都是千万,过亿的,没想到这些老北京也都不一样。
“先富”,“后富”。
他不是没见过婚礼。
在北海,最隆重的也不过是请个婚庆公司,租个五星级酒店的宴会厅,村里搭个帐篷,摆个几十桌,亲朋好友吃顿饭,热闹一下。
而这场婚礼,不只是“热闹”,就像“演出”,上车的人把门焊死了。
余磊坐在大堂,“喝茶”,“发呆”,可能投胎就是一门技术活。
人们常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六择业七择偶,八交贵人九养生。
他信也,不信。
毕竟,年轻还能再博一把,然后,当你亲身经历过,痛过,你就懂了。
在他家,大村村。
他属于小镇做题家。
过年回去,隔壁,大爷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是两头猪。
房子是政府帮忙盖的砖瓦房,但里面空荡荡的,连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就一张木板床,上面铺着旧棉絮。
每次回去,大爷总是冲着他笑,牙齿都掉落,断了几颗“漏风”。
大爷总是说:“现在比以前好多了,以前住的是茅草屋,下雨就漏,冬天灌风。”
为啥不修呢?
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是江浙沪,还有很多山里的人,“没钱修”。
以前路都不通,属于偏远山区。
你可以说他们懒,不努力,可是当年那个条件真的没机会,年轻才有机会,五六十没读过书,怎么找机会呢?
除了卖苦力,还能干啥?
种地一年挣不了几个钱,出去打工又没文化,只能干最累的活,拿最少的工资。
父母不行,对没错,余磊认。
确实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