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半年前,是开学的相聚。半年后,就是离别,大家甚至有些人名字都还不认识,就离别了。
一个月前,公租房还很热闹。
下了班,参加什么活动的都有。
现在。
没人打球了,也没人健身了。
篮球场依旧热闹,只是人换了。
风吹得沙沙作响,球架上的篮网破了口,随风摇曳,新人也不笑,旧人也在哭。
健身室的门上贴着“暂停使用”的纸条,因为跑步机坏了,也没人维修,纸已经泛黄卷边。
因为海边,潮湿,霉得快。
公司活动室里没了气氛,就像被抽走了灵魂,只剩下空壳子在运转。
乒乓球还有人打,但是不用排队了,一是人少,二是大家心思都不在这上面。
“老张,今天回市区?”
“对啊。”
张念西是忙着房子挂牌,因为着急出手换成现金,但是运气不错,房价在稳步上涨,卖掉了没有亏钱。
有些人干脆请了长假,直接回家,属于直接年休假,探亲假都用掉了。
因为大概率年底没有奖金,就算有奖金,也一点点,跟休假相比,不值得。
但并不代表,没有趣事。
今日爆料。
每日八卦。
刘娟娟结婚了。
“这么快?”余磊轻摇头。
“不是才跟你分手?”莫清零坏笑,故意的,男人之间调侃就是这么简单,很熟才会这么干。
余磊确实没想到,才半年就结婚了,从相识,相恋,相知到结婚,这简直太迅速了,还是跟李玩酷,你要说“一见钟情”,谁信呢?
恋爱低调,结婚高调。
半年,就半年。
刘娟娟跟李玩酷,天南地北的,怎么就结婚了?
呵呵?
一件Ems,余磊拆开是婚礼请帖,快递送到了余磊的手上。请帖很朴素,没有奢华的烫金字体,也没有复杂的花纹。
只有一行字:“余先生,诚邀您参加我们的婚礼,时间:2015年10月3日,地点:京城市某希尔顿酒店。”落款是刘娟娟和李玩酷。
“去吗?”莫清零看着他。
余磊傻眼了,心里十万个草泥马。去吧,显得自己还放不下;不去吧,又好像显得自己格局太小。
他脑海里全是刘娟娟。
一起加班做报表,一起在食堂打饭,一起在黄昏中看海。
那时候,她笑得很甜。
“别怪我说话难听。”莫清零油腻的脸庞凑过来,“想听吗?”
“说。”
“很难听,话糙理不糙。”
“说,别废话。”
“很痛哦。”
“说,废话说三遍了。”
不讲感情不讲鸡汤,完全是站在一个利益角度在解释这个问题。
莫清零装逼大了。
当然,可能会戳到一些人的痛处,或者揭露一些人阴暗的想法,但是我觉得这么做很有必要,不把这个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讲,将来一定还会有更多的人受害。
“说我喽?”
“嘿嘿,”莫清零抹嘴笑,就是说他的,“我不是特指刘娟娟哦。”
“都是光棍,直说。”
首先,如果一个人在一段关系当中拖了你特别久也没有和你谈结婚的事情,那么你需要考虑一件特别悲哀的事情“这个人”可能一开始就没有想着和你结婚。
“春节”,“五一”看父母,余磊当时大概就猜出来了,“这事”八九不离十。
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择偶的策略是分的特别清楚的:有的人是适合长期相处,哪怕可能自己对这个人的感情一般,也可以考虑结婚;而有的人,压根就不适合结婚,自己和这个人在一起就是单纯为了谈恋爱的。
“所以。”
“谈恋爱,那个就是备胎,“提款机”。”
“呵呵。”余磊轻摇头,撅撅嘴,他觉得没错,因为他长大了,这事就是这样的。
最恐怖的是:“算计”。
刘娟娟很“纯”,“很可爱”,一切都藏在他背后“心里”。
“马蓉?”
余磊想到一个名词,“恶女”。
“所以,就是装喽。”
等到了他们到了年龄之后,需要认真考虑结婚生子的时候,她们就开始摊牌了,不装了。
你根本不适合结婚,我想找一个和我更加门当户对的人,我想找一个父母都是体制内的,我想找一个本地的人,家里别墅的,我想…
“我被套路了?”
“因为你很“有用”。”莫清零说。
“行,很有用。”
“很好把控。”
“直男。”
为什么之前不行动,非要等到这个时候再行动?
核心在于:“低成本持有”。
而且你愿意“付费”,“买单”。
这个人和你在一起,也就是聊聊天,偶尔吃个饭,考虑到你们相处的时间已经很长甚至都已经没必要天天见面了。
所以在这个时候对方维持这段关系的成本其实是很低的,更何况现在的对象只是不适合结婚,又不是不适合恋爱,所以自己在这个时候依旧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拖着你。
骑驴找马。
几年不结婚。
说明,你不过是碗里的“菜”,人家真正需要的是“锅里的”,因为碗小,锅大,谁需要你那么点,施舍谁啊?
很多人会觉得相处了很久,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基础无可替代,所以这是你的错觉。
“分手”很诧异?
余磊感情小白,最适合被耍了,当“猴子耍”,现在电厂“停建”,他便没了价值。
过河拆桥,你就是那个“桥”,河已经过,留着“桥”就没有用了。
张斌去了咸阳,忽悠余磊那边有新项目,属于“善意的谎言”,因为同事关系,因为说话留三分,因为不给别人留下把柄。
余磊晓得国华陕西只有“锦界”一个厂子,周边还有一个“宁东”,河南一个老厂“孟津”。
难度最大的是“锦界”,因为号称国华电力的印钞机,这个张斌未必能进去,否则当初也不至于来北海了。
第二选择就是“宁东”,但是距离咸阳六百公里,可能性最大,“孟津”老厂,待遇不高,在河南。
以张斌的性格,未必会去。
张斌是余磊相处最久,“同房”的朋友,关系还行,他拍着余磊的肩膀说:“你小子也别总在这儿耗着,该走就走,趁着年轻。”
“别后悔。”
可余磊没动。
他不是不想动,而是动不了。他的心,像是被钉在了八桂大地,这片荒芜的沙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