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阿太的年纪大了,九十多岁的干瘪小老太太,可是手脚非常麻利,叶子卷一卷把米放进去,再把肉放进去,很快就能包起来。
阿太的嘴上也没闲着,轻声说道:“我们包这样四角的粽子,就是我们对鱼类的一种认知。”
“鱼类的消化系统比较弱,如果吞下四角粽,就会因为没有办法消化,并且粽子的四个角还会把鱼肠戳破,如果鱼死了,屈原就不会被吃掉。”阿太娓娓道来。
江小年忍不住扑哧一笑,觉得这样的解释非常的牵强,但也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文化,倒也是能说得过去。
九叔公早就把大锅的水烧开了,阿婶看着江小年包粽子的模样,包出来歪歪扭扭,不是松垮就是漏米,只好拆开重新包。
熟能生巧,后面江小年才慢慢的包得像模像样。
“你说你们这些孩子啊,你们八零后九零后的这辈人,根本不会包粽子,不管说什么都是出去买,以后我们要是走了,你们可怎么办?”阿婶在一旁絮叨。
阿太也说:“到时候屈原别说吃粽子了,估计连个叶子也吃不到。”
阿福在一旁答话:“只剩塑料袋了。”
其实江小年也在思考,他们在城里生活的这么多年,的确是什么都不会,完全被城里的便捷式生活养废了,的确是需要复兴传统文化。
阿牛和小伙伴们中午放学回来,第一时间就进门,急匆匆的问道:“好了没,粽子好了没?”
“哪有这么快,这不是刚包了五六十个。”阿太气鼓鼓的回答。
阿牛的脸蛋通红:“那你们一上午在家里磨洋工啊,我读书那么辛苦。”
“滚滚滚,别在这里啰嗦,一人拿着五块钱钱去街上买油堆吃米粉。”九叔公从口袋里拿出来二十块钱给孩子们。
阿牛这才带着阿福和雷蒙往外面跑,小嘴里还嘟囔:“我爸一天也不知道干嘛,早知道我就不帮他读书了。”
……
孩童们嬉笑打闹的声音越来越远,老堂屋也逐渐的变得冷清,只有狗爷瘫软的坐在一旁等候,鸡鸭也出了后山,留下了包粽子的声音。
这时候,九叔公已经在催促了:“我的水都烧开三遍了,我也加了好几次水,怎么还没下锅啊。”
“这就下来了,这是七十个,我们留二十个,剩下五十个就寄出去给孩子们。”阿婶急匆匆的把粽子下锅。
粽子们排着队,五个一串,在锅里咕嘟咕嘟的响。
火苗剧烈的燃烧,柴火在燃烧的时候散发出了香味,带着竹叶和糯米的香味,将整个老堂屋都熏得香气四溢。
煮粽子需要慢火煮,至少要煮五六个小时,阿婶还算着时间,现在是十二点,等孩子们放学回来就刚好可以吃。
期间江小年也没有闲着,不断的收拾残局,那些锅碗瓢盆,还有一些叶子,都要到水池边洗干净。
李明煦也急匆匆的进门:“阿太,阿福说今天有粽子,好了吗?”
“你也是个馋鬼,等着吧,还能少了你的。”阿太点了水烟,坐在堂屋的石台阶上吞云吐雾。
江小年和阿太都围在炉灶前,适当的加柴,阿太说道:“煮粽子的火不能断,要不然粽子就香得不透彻。”
江小年笑了起来:“交给我你就放心吧。”
看着这个老堂屋,已经有好几十年历史了,从里头村出来,就建了这个老堂屋,时间长会有霉味,并且到处看起来都是黑乎乎的,人的心情也不会太好。
“九叔公,你说,我想重修老堂屋,我自己动手,自己买材料,需要多少钱?多少时间?”江小年突然冒出来这么一个念头。
九叔公半眯眸子,缓缓的从嘴里吐出了烟圈:“这个嘛,时间精力是要消耗一点的,木材嘛,咱们也有杉树,都是自己的,钱也花不了多少。”
“九叔公,那就教我木工吧,两年时间够了吗?”江小年激动不已。
她真的不是心血来潮才想这件事,从回来的时候,就已经动了念头,过了梅雨天气,这个念头就更深了。
九叔公回到家里,也不知道从哪里翻出来两本书,又丢了一些木材给江小年。
“哼,你一个女孩子家家的,还学什么木工,简直就是做梦,什么时候学会这上面的再说。”九叔公白了一眼:“粽子都不会做,还要学木工。”
江小年拿着书仔细的看,第一本就是《鲁班经》,相当深奥并且实在。
到了傍晚五六点钟,阿太终于开了锅,用剪刀把粽子从滚水里剪出来一个。
“你们先别忙,我来尝尝味道。”阿太义正言辞。
竹叶已经从清脆变成了深绿,湿漉漉,热腾腾,香喷喷,看见都要流口水。
可是阿太说她才是鉴定粽子熟不熟的标准,其他人也只能咽口水。
阿太把稻草解开,剥开竹叶,糯米变得黄橙橙的,油光可鉴,还带着清香的味道。
江小年不由自主的问道:“怎么样?熟了没有?”
阿太一口咬下去,软糯的米,咸咸的肉,清香的竹叶,都在嘴里融化。
阿太还是蹙眉:“再煮两个小时,里面的糯米还是一粒一粒的,没有彻底的煮在一起,还有里面的肥肉,还没有煮成入口即化。”
对于粽子,阿太是相当挑剔的,每一步都要按照她的心意来,丝毫不能乱。
江小年只好重新把柴禾拿进来,谁料,阿太不知道什么时候又拿出来了一个粽子放在桌子上。
“小年妹,你也尝尝咸淡吧。”阿太轻飘飘的一句话,眼睛却瞥见江小年心中的窃喜,又取笑:“都多大的人了,还这么嘴馋。”
“不管多大,在阿太这里还是个孩子,想吃什么阿太都给。”江小年赖皮,坐在阿太的身边蛄蛹。
阿太一脸慈爱的笑,心里暖暖的,有小年在身边陪伴真好,日子也有了盼头。
外面的几个小馋猫不知道啥时候回来:“阿太,祖祖,我也想尝尝,你不能偏心,只给你小年妹。”
阿太佯装生气:“滚开,滚开,都给我一边去。”
江小年笑了,阿太的偏爱一直都在,哪怕她都当妈了,阿太还是最疼爱她,此时,江小年也觉得自己的归来,是对阿太最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