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4章 失望而去

作者:火柴人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长公主一番掷地有声的质问与谏言,在宣政殿内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不少原本慑于大皇子威势而保持沉默的官员,此刻也忍不住交头接耳,看向镇南将军和大皇子的目光中带上了质疑与不满。


    南境百姓正在遭受屠戮,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追击失利、贻误战机的责任,总需有人来承担。


    大皇子李琮的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紧握着玉圭的手指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长公主此举,不仅是在打镇南将军的脸,更是在挑战他的权威!


    他正欲再次开口,设法将责任推脱,或是转移话题。


    然而,端坐于龙椅之上的老皇帝,此刻心中却是另一番计较。


    他浑浊却依旧锐利的目光,缓缓扫过下方争锋相对的一双儿女。


    长公主李明月的刚毅果决、在北疆立下的赫赫战功,以及此刻在朝堂上展现出的魄力与民心所向,他都看在眼里。


    而大皇子李琮,虽有些急功近利,用人失察,但终究是嫡长子,是他属意的储君人选。


    如今北疆大捷,长公主声望正隆,若再让她主导南下剿灭赫连兀朮之事,功成之后,其风头必将彻底盖过大皇子,这是老皇帝绝不愿看到的。


    天家无亲事,平衡之术才是帝王心术的根本。


    他不能让任何一个皇子,尤其是拥有军功的公主,权势过度膨胀,威胁到最终的传承。


    就在大皇子将要开口,长公主目光灼灼等待最终裁决之际,老皇帝缓缓开口了,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瞬间压下了所有的嘈杂:


    “好了。”


    仅仅两个字,让整个大殿重新归于寂静。


    老皇帝的目光先落在长公主身上,语气略显缓和:


    “明月,你北疆之功,朕心甚慰。你一路劳顿,且先回府好生休养,南境之事,朕自有决断。”


    这话看似关怀,实则是不让她再插手南下军事。


    随即,他看向大皇子李琮,语气转为严肃:“琮儿,镇南将军此次追击不力,损兵折将,确有失职之过!”


    镇南将军闻言,腿一软,差点跪倒在地。


    但老皇帝话锋随即一转:“然,皇儿所言亦不无道理,战场之事,确无常势。赫连兀朮凶顽,非寻常将领可制。”


    他沉吟片刻,沉声道:“朕,便再给镇南将军一次戴罪立功的机会!”


    “陛下!”


    长公主猛地抬头,眼中满是难以置信。


    一些耿直的忠臣也忍不住出声:“陛下三思啊!”


    老皇帝抬手,制止了所有人的劝谏,他的目光带着帝王的决断,凝视着大皇子:


    “李琮!”


    “儿臣在!”


    大皇子精神一振,立刻出列躬身。


    “朕命你,亲自督师,协调各方!镇南将军及其所部,暂归你节制!朕再与你调拨两万禁军精锐,汇合南境各部兵马,务必将那赫连兀朮,给朕彻底剿灭于国门之内!若再失利……尔等,便提头来见!”


    老皇帝的声音带着最后的通牒,目光如炬,盯得大皇子心头一凛。


    “儿臣……领旨!必不负父皇重托!”


    大皇子压下心中的狂喜,郑重应下。


    他知道,这是父皇在给他机会,也是在平衡朝局。


    “父皇!”


    长公主还想再争。


    “此事已决,毋庸再议!”


    老皇帝斩钉截铁,彻底堵死了所有人的嘴。


    朝会在一片微妙而压抑的气氛中结束。


    大皇子一系的官员面露得色,而长公主和那些忧心国事的忠臣,则心中沉重。


    她看着大皇子领旨谢恩的背影,又望向龙椅上那威严却已显老态的父皇,袖中的玉手悄然握紧。


    但局势的发展,果如长公主与一众忠臣所料,甚至更为糟糕。


    大皇子李琮亲赴南境督师,与镇南将军合兵一处,麾下兵力远超赫连兀朮的残部。


    然而,这位长于深宫、精于权术的皇子,在真正的战场上显得格格不入。


    他急于挽回颜面,建功立业,不顾麾下将领的劝阻,冒然分兵,试图对赫连兀朮形成合围。


    结果,再次堕入赫连兀朮精心布置的陷阱之中。


    赫连兀朮佯装溃败,将大皇子麾下一支最为精锐的先锋部队诱入沼泽密布、易守难攻的“落鹰涧”,而后利用地形,切断了其与主力的联系,围而不攻,不断以小股精锐袭扰。


    大皇子主力试图救援,却被赫连兀朮亲率骑兵凭借超卓的机动性,反复冲击侧翼,疲于奔命。


    最终,那支陷入绝境的先锋部队几乎全军覆没,主将战死。


    大皇子主力亦伤亡惨重,士气彻底崩溃,再也无力组织有效进攻。


    赫连兀朮则趁着大夏军队混乱后撤之际,再次从容遁走,继续在南境如入无人之境般烧杀抢掠,气焰愈发嚣张。


    消息传回帝京,举朝哗然!


    这一次,损失的可是实实在在的禁军精锐!


    大皇子和镇南将军的无能,已然暴露无遗。


    宣政殿上。


    大皇子李琮跪在御前,脸色灰败,再无往日威严。


    镇南将军更是匍匐在地,瑟瑟发抖。


    长公主李明月再次出列,她甚至没有去看跪在地上的兄长,目光直接迎向龙椅上的皇帝,声音清晰而坚定,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痛心与决绝:


    “父皇!南境局势已糜烂至此!赫连兀朮凶焰滔天,我大夏子民每日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皇兄……已尽力,然兵凶战危,非其所长。”


    “儿臣恳请父皇,允准儿臣亲自挂帅,南下征讨赫连兀朮!儿臣必提其首级,平定南境,以慰枉死军民在天之灵!”


    她的请求合情合理,以其在北疆展现出的军事才能和威望,确实是目前剿灭赫连兀朮的最佳人选。


    不少大臣纷纷附议,认为唯有长公主出马,方能扭转危局。


    “陛下,老奴有本奏。”


    只见袁全不知何时已悄然回到朝堂,躬身出列。


    “袁公公,你有何事要奏?”


    老皇帝目光微转。


    “陛下!”


    袁全声音不高,却足以让满殿文武听清,“长公主殿下在北疆之功,确实彪炳,老奴亦深感敬佩。然……老奴身为监军,有些事,关乎朝廷法度,关乎殿下清誉,不得不报。”


    他刻意顿了顿,吊足了众人胃口,才继续道:


    “殿下在剑门卫所时,为救援赤门,曾……曾未经陛下明令,便擅自软禁老奴,剥夺监军之权!”


    “此乃僭越之举啊!虽说是为了战事,但祖宗法度岂可轻废?此例一开,若边将纷纷效仿,视朝廷天使如无物,这……这纲纪何存?”


    他这话极其阴毒,避重就轻,将长公主为争取战机、避免内部掣肘的果断行为,扭曲成了无视皇权、破坏法度的僭越。


    同时,他绝口不提王戬救援成功之事,只强调其“违规”过程。


    大皇子闻言,眼中精光一闪,立刻抓住机会,沉声道:“竟有此事?皇妹,监军乃父皇耳目,代表的是朝廷威严,你岂可如此肆意妄为?!”


    袁全趁热打铁,又抛出一剂猛药:


    “还有……老奴听闻,殿下与那军侯王戬,往来甚密,军中颇有……风言风语。殿下身份尊贵,乃国之干城,若因些许……私谊,而损及皇家清誉,动摇军心,实在令人痛心啊!”


    这含糊其辞的“风言风语”和“私谊”,更是杀人不见血。


    直接将长公主与王戬正常的上下级关系及战场情谊,引导向暧昧不清的方向,意图玷污其名节,削弱其话语的分量。


    长公主凤眸含煞,冷冷地盯着袁全,这阉狗果然贼心不死,竟敢在朝堂之上如此污蔑构陷!


    她正欲厉声反驳,老皇帝的脸色却已经沉了下来。


    “明月,袁全所言,可是实情?”


    老皇帝的声音带着不悦。


    他本就对长公主在军中威望过高心存忌惮,袁全这番话,正好戳中了他的痛点。


    权柄僭越与名誉瑕疵。


    “父皇!”


    长公主强压怒火,解释道,“当日事急从权,袁公公一味阻挠救援,儿臣为免贻误战机,不得已而为之!至于王戬,乃国之良将,儿臣与其只有上下之分,绝无……”


    “好了!”老


    皇帝不耐烦地打断,他不想在朝堂上深究这些“丑闻”,但袁全的话已然在他心中种下了怀疑的种子。


    他原本就因为平衡之策倾向于大皇子,此刻更觉得长公主在边关似乎有些“尾大不掉”,行事过于“张扬”。


    袁全又阴恻恻地补了一句:


    “陛下,长公主殿下虽勇略过人,然毕竟连番征战,身心劳顿。且北疆初定,仍需殿下坐镇安抚。若殿下此刻南下,万一北疆有失,岂非得不偿失?况……殿下与北疆将士关系匪浅,骤然离开,恐军心不稳啊。”


    他再次隐晦地提醒皇帝,长公主在北疆的根基和影响力,暗示若让其再掌南境兵权,恐成隐患。


    这番话,彻底坚定了老皇帝拒绝长公主挂帅的决心。


    他绝不能允许一个可能威胁到储君地位、且行为不谨、权柄过重的公主,同时掌控北疆和南境的兵权!


    老皇帝猛地一拍龙椅扶手,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疲惫与威严,“琮儿失利,朕心甚痛。然,朝廷并非无人!朕已决议,另遣良将前往南境,统筹战事。明月,你北疆之功已著,不必再亲身犯险。”


    “父皇!”


    长公主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失望与悲凉,“南境万民……”


    “朕意已决!”老皇帝粗暴地打断了她,语气带着最后的通牒,“此事,不必再议!”


    长公主怔怔地看着龙椅上那为了所谓的“平衡”而罔顾现实的父皇,看着跪在地上、无能却依旧被维护的兄长,一股彻骨的寒意从心底蔓延至全身。


    她明白了,在这位帝王心中,权力的稳固,远胜于边境的安宁和百姓的生死。


    她缓缓低下头,掩去眸中所有的情绪,再抬起时,已是一片平静的冰封。


    她不再争取,只是用一种疏离而淡漠的语气,躬身道:


    “既然父皇已有决断,儿臣……谨遵圣意。”


    她顿了顿,继续道:“北疆初定,戎夏虽退,狼子野心未泯。剑门卫所乃国之门户,不可一日无主。儿臣请旨,返回剑门卫所,镇守边关,以防不测。望父皇恩准。”


    老皇帝看着女儿那平静无波的脸,心中微微一动,也松了口气。


    让她远离帝京权力中心,返回边关,确实是目前维持平衡的最好方式。


    他点了点头,语气缓和了些许:


    “准奏!北疆重任,便交托于你了。望你善加经营,勿负朕望。”


    “儿臣,领旨谢恩。”


    长公主深深一礼,不再多看这令人窒息的朝堂一眼。


    然后转身迈着坚定的步伐,离开了宣政殿。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