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80集:寒冬防疫,煤炉改良

作者:竹晴园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寒炉改灶记


    邯郸的寒冬来得猝不及防。一夜北风卷着碎雪,将城郭内外裹成白茫茫一片,屋檐下的冰棱挂得有半尺长,踩在积雪上的脚步声都带着冻裂的脆响。黎明时分,医署的门板被拍得咚咚作响,李伯披着棉袄开门,见是两个面色慌张的汉子,怀里抬着个昏迷的妇人,嘴里急喊:“素问姑娘呢?快救救俺媳妇!”


    素问刚熬完治疗风寒的汤药,听闻动静立刻迎出来。妇人被放在长凳上,面色潮红却四肢冰凉,嘴唇泛着异样的樱桃红,呼吸微弱得几乎察觉不到。“这是第三个了。”李伯蹲下身号脉,眉头拧成疙瘩,“昨日城西张家的小子,前天城南的老嬷嬷,都是这般模样,醒来的没一个。”


    素问指尖搭上妇人腕脉,又翻开她的眼睑查看,心头猛地一沉。系统光屏在眼前弹出:“一氧化碳中毒,需立即移至通风处,辅以吸氧急救。”可大秦哪来的氧气?她当机立断:“快抬到院子里,解开她领口的扣子,撬开嘴喂点温水!”又对身后的医官喊,“取银针来,扎人中、涌泉两穴!”


    银针落下,妇人喉咙动了动,咳出一口浊气,却依旧没睁眼。素问望着院外漫天飞雪,忽然想起这几日接诊的病例,发病者都有个共同点——家中烧煤取暖,且门窗关得严实。她转头问那两个汉子:“你家煤炉是不是放在卧室里?夜里是不是把窗户都糊死了?”


    汉子们愣了愣,连连点头:“是啊姑娘,天太冷了,不糊严实点冻得睡不着。可这跟俺媳妇生病有啥关系?”


    “是煤烟里的毒气害的。”素问沉声道,“煤烧不透会生出毒气,积在屋里散不出去,人吸多了就会昏迷,严重的要出人命。”


    这话传开,候诊的百姓都慌了神。一个老汉搓着冻红的手道:“那可咋办?不烧煤要冻死人,烧煤又要中毒,这冬天没法过了!”众人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满院都是焦虑的叹息声。


    素问回到诊室,铺开竹简沉思。系统提示“改善通风可解决核心问题”,可寒冬里谁愿敞着门窗?她想起现代的烟囱原理,或许能给煤炉加个“通道”,把毒气引到屋外去。她拿起炭笔,在竹简上画起来:底座是寻常煤炉的样子,炉身加高半尺,炉顶接一根弯曲的铁管,铁管一端伸出窗外,接口处用黏土封严。


    “姑娘,这是啥?”李伯凑过来,盯着竹简上的图形纳闷。


    “改良煤炉。”素问指着铁管道,“在炉顶加这根通风管,毒气顺着管子排到屋外,屋里就安全了。”她又补画了细节,“管子要稍微倾斜,防止雨雪灌进去,接口处必须封紧,不能让毒气漏出来。”


    李伯摩挲着竹简,越看越觉得有道理:“这法子好!可谁能打造这玩意儿?城里的铁匠铺怕是没做过这种炉具。”


    “去找王铁匠。”素问想起之前打造医用剪刀的铁匠,“他手艺好,又肯琢磨新东西。”


    吃过早饭,素问揣着竹简赶往城西的铁匠铺。王铁匠正蹲在炉边敲打着马蹄铁,火星溅在积雪上,瞬间化出小坑。听闻来意,他接过竹简端详片刻,皱起眉头:“炉身好打,可这通风管要跟炉顶接牢,还不能漏烟,得用熟铁锻打,费时费力啊。”


    “王师傅,这关系到百姓的性命。”素问恳切道,“你算算打造一个的成本,我去跟郡守申请款项,尽量让百姓能低价买到。”


    王铁匠沉默半晌,突然把铁锤往铁砧上一放:“姑娘为了百姓冒险试药都不怕,我打几个炉子算啥!成本我减半,就当为邯郸积德了!”


    素问大喜,当即定下细节:炉身用厚铁皮,通风管长三尺,接口处预留凹槽,方便填黏土密封。王铁匠立刻招呼徒弟们生火,选了几块熟铁扔进炉膛,通红的火光映亮了他黝黑的脸庞。


    消息传到郡守府,郡守本就为“冬瘟”头疼,听闻有解决之法,当即拨下五十贯钱,又下令征用两间空置的民房堆放煤炉。素问则带着医官们写了告示,贴在城门口和集市上:“医署改良煤炉,可防煤烟中毒,每具仅收工本费五文钱,限每户一具。”


    告示刚贴出,就围满了百姓。有人半信半疑:“这新炉子真能管用?别是骗钱的吧?”也有人动了心:“五文钱不贵,要是真能防中毒,值了!”周虎挤在人群里,想起上次素问救了他妻儿,立刻喊道:“俺信素问姑娘!俺先买一个!”


    首日就订出三百多个煤炉。王铁匠的铺子昼夜不停,炉火彻夜不熄,徒弟们轮着班敲打,铁砧声在寒冬的夜里传出老远。素问每日都去查看进度,时不时指点几句:“通风管的角度再调陡些,这样烟排得更顺。”“炉门加个小挡板,能控制火势,还能省煤。”


    三天后,第一批改良煤炉出炉了。周虎抱着煤炉回家,按照素问教的方法,在窗户上凿了个洞,把通风管伸出去,接口处用黏土封得严严实实。夜里烧起煤炉,屋里暖烘烘的,却闻不到一丝煤烟味。他特意把老母亲接来同住,老太太摸着火炉笑道:“这炉子比老炉子暖和,还不呛人,素问姑娘真是个能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可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尝试。城东的张老栓就摇着头说:“俺用老炉子几十年了,啥事儿没有,折腾这新玩意儿干啥?”他硬是不肯买,还把上门劝说的医官骂了回去。


    没过两日,医署又接到急报,张老栓家三口都中了煤毒,昏迷不醒。素问带着医官赶到时,张家门窗紧闭,煤炉就放在炕边,屋里弥漫着刺鼻的煤烟味。“快把人抬出去!”素问指挥着众人,一边给张老栓扎针,一边让医官用扇子往他脸上扇风。


    折腾了大半个时辰,张老栓才悠悠转醒,一睁眼就哭道:“俺悔啊!不该不听姑娘的话!”


    素问叹道:“现在改还不晚,我让人给你送个改良煤炉来,以后可千万别把门窗关死了。”


    张老栓连连点头,恨不得抽自己几个嘴巴。这事传开后,百姓们再也不敢犹豫,煤炉订单一下子多了起来。王铁匠又雇了十几个铁匠,铺子周围堆起的煤炉越来越高,像一座黑色的小山。


    素问还带着学徒们走街串巷,教百姓怎么使用改良煤炉:“每天要清理炉灰,通风管堵了要及时疏通,夜里睡觉留条窗缝更保险。”遇到家境贫寒的人家,她干脆免费送炉,叮嘱道:“取暖要紧,安全更要紧。”


    有个跛脚的少年,正是之前传习所收下的学徒,他跟着素问跑前跑后,手里拿着木炭在地上画示意图:“爷爷,您看,这管子要这么装,毒气就跑出去了。”老人眯着眼看了半天,笑道:“好孩子,多亏你们教得仔细。”


    寒冬渐深,邯郸城的积雪越来越厚,可医署接到的煤气中毒病例却越来越少。李伯翻着账本,乐呵呵地对素问说:“这半个月,就接了两例,还是没清理通风管导致的,治好了也没留后遗症。往年这时候,少说也有几十例,还有不少没救活的。”


    这天清晨,素问刚打开医署的门,就见门口堆着一堆东西,有白菜、萝卜、还有几个热乎乎的红薯。旁边贴着一张字条,是百姓们联名写的:“感谢素问姑娘改良煤炉,保我等过冬平安,些许蔬果,略表心意。”


    正看着,巷口传来喧哗声。只见十几个百姓抬着一块匾额,敲锣打鼓地走过来,匾额上写着“仁心护民”四个鎏金大字。为首的正是周虎,他高声道:“素问姑娘,这是俺们百姓凑钱做的匾额,您不仅能治病,还能保我们取暖安全,您就是邯郸的活菩萨!”


    素问连忙推辞,可百姓们不由分说,把匾额挂在了医署大堂。围观的人越来越多,纷纷称赞:“以前冬天最怕煤烟,现在有了新炉子,睡得踏实多了!”“姑娘真是为我们办了件大好事!”


    素问站在匾额下,望着百姓们淳朴的笑脸,心里暖暖的。她对众人道:“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要谢就谢王铁匠,还有愿意尝试新法子的大伙儿。”她顿了顿,又道,“以后我还会琢磨些实用的法子,只要能让百姓过得安稳,再辛苦也值得。”


    人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惊飞了檐下的麻雀。王铁匠挤进来,挠着头笑道:“姑娘太客气了,能为百姓做点事,是我的荣幸。明年我再琢磨琢磨,把炉子改得更省煤!”


    寒风依旧刮着,可医署里却暖意融融。李伯端来一碗热姜汤,递给素问:“喝口暖暖身子,你这些日子跑前跑后,都瘦了。”素问接过碗,看着窗外飘洒的雪花,想起系统提示的“一氧化碳中毒防治成功,民生安全指数提升”,嘴角露出了微笑。


    这个冬天,邯郸的煤烟不再是索命的恶鬼,改良煤炉的铁管里排出的,是毒气,留下的,是温暖与安心。百姓们围坐在新炉边,烤着红薯,聊着家常,都说:“有素问姑娘在,这冬天再也不怕冷,更不怕毒了。”


    而素问的竹简上,又多了一行记录:“冬月防煤毒,炉加通风管,通其气,护其命,此为民生之医也。”她知道,医者不仅要治已病,更要防未病,这改良煤炉,不过是仁心济世的开始。


    喜欢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请大家收藏:()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