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75集:夏季中暑,急救普及

作者:竹晴园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暑日仁风


    邯郸的暑气是被风卷着热浪砸下来的。入伏才三日,太阳便像熔了的金箔,把街巷烤得滋滋冒白烟。青石板路烫得能烙熟鸡蛋,墙根下的狗吐着舌头直喘,连平日里最热闹的西市,此刻也只剩寥寥几个商贩,蔫头耷脑地守着摊位,草帽檐都垂到了眉骨。


    素问刚巡完城南药田,锦袍后背已被汗水浸透,紧贴着肌肤。她掀开车帘,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夹杂着尘土与隐约的喧嚣。街角突然传来一阵骚动,有人高喊“晕倒了!”,话音未落,便有学徒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先生,西市口有个卖瓜的商贩倒了,脸憋得通红,怎么喊都没反应!”


    素问心头一紧,立刻跳下车。人群已围成一圈,窃窃私语里满是焦灼。她挤进去,见那商贩趴在瓜摊旁,双目紧闭,嘴角挂着白沫,额头滚烫得吓人。“是热射病,耽搁不得。”她当即跪下身,指尖在商贩鼻下探了探,尚有微弱气息。


    “取银针来!”素问声音清亮,瞬间稳住了慌乱的人群。学徒递过针囊,她捏起一根银针,快速刺入商贩人中穴,轻轻捻转。片刻后,商贩喉间发出一声轻响,眼珠动了动。素问又摸出随身携带的瓷瓶,倒出几滴深褐色药液——这是她按古方改良的藿香正气露,比汤剂更易吸收——撬开商贩牙关喂了进去。


    “谁带了井水?”有人立刻递过葫芦,素问让学徒用湿布蘸了水,反复冷敷商贩额头与腋下。约莫一炷香的功夫,商贩终于睁开眼,虚弱地喘着气:“水……水……”


    人群中响起松气的赞叹,有老者捋着胡须道:“素问姑娘真是神了!去年这时候,东市也倒了个卖布的,没等郎中到就没了气。”这话像根针,扎得素问心头一沉。她望着街头蔫蔫的行人,又想起传习所里堆积的药材,一个念头骤然清晰。


    回到医署时,李伯正在清点新到的藿香与佩兰。见素问满头大汗闯进来,他忙递过凉茶:“姑娘这是去哪儿了?脸都晒红了。”


    “李伯,”素问接过茶一饮而尽,“咱们得在街头设急救点。”她把西市的事说了,“这暑天还长,若是人人都等送医,不知要耽搁多少性命。”


    李伯一愣,随即点头:“姑娘说得是。只是街头设点,需得人手、药材、器具,还要防着日头晒。”


    “人手从传习所挑,选手脚麻利、学过急救的学徒。”素问语速极快,“药材就用藿香、佩兰、薄荷这些解暑的,我再配些清凉解暑茶,煮好了装在大瓮里带去。器具……让王二柱打几个简易的木架,搭个遮阳棚,再备些干净的布巾、瓷碗。”


    话音刚落,门外传来脚步声,跛脚少年阿石领着几个学徒站在门口,眼神亮得惊人:“先生,我们听说要设急救点,特来请命!我娘当年就是中暑没人救,我懂怎么帮人!”


    素问看着这群半大的孩子,眼眶微热。她点点头:“好。阿石带三个人去西市,那里商贩多;其他人分守东市、军营门口和城门口,这几处人最杂。”


    次日天刚蒙蒙亮,医署门口已热闹起来。学徒们抬着大瓮,扛着木架,提着装满药材与器具的箱子,脚步轻快得听不见疲惫。素问亲自检查每个急救点的布置,见遮阳棚搭得牢固,解暑茶冒着清冽的香气,才放下心来。她特意叮嘱:“遇着轻症的,教他们掐人中、敷额头;重症的立刻送医署,千万别耽搁。这茶是免费的,渴了的都能喝。”


    二


    西市的急救点刚支起来,就有个挑着担子的货郎凑过来,犹豫着问:“姑娘,这茶真能喝?不要钱?”


    阿石连忙递过一碗,笑道:“大叔,您放心喝,这是我们先生配的解暑茶,喝了解渴又防中暑。”


    货郎接过茶,一口灌下去,顿时眉开眼笑:“好家伙,这茶里有薄荷吧?凉丝丝的,从喉咙爽到肚子里!”他喝完又要了一碗,临走时还不忘喊:“这急救点的茶真管用,大伙儿快来喝啊!”


    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西市。商贩们纷纷放下生意,过来讨碗茶喝,孩子们也围着瓮边打转,叽叽喳喳要水喝。阿石和学徒们忙得脚不沾地,一边递茶,一边教大家辨认中暑的征兆:“要是觉得头晕、心慌、出冷汗,就得赶紧找阴凉地儿,喝碗茶歇着,再不行就来这儿找我们。”


    正午时分,日头最毒。一个卖花的老妪突然扶住花筐,身子晃了晃。旁边的商贩见状,立刻喊:“阿石小哥,这儿有人要中暑了!”


    阿石几步冲过去,扶住老妪坐到凉棚下,先递过一碗解暑茶。老妪喝了两口,气息平顺了些,但还是脸色发白。“婆婆,您是不是觉得恶心?”阿石记得素问教的问诊要点,“来,我给您按按内关穴。”他用拇指按住老妪手腕处的穴位,轻轻按揉。


    老妪闭着眼点点头,片刻后睁开眼,叹道:“好多了,多谢你啊孩子。刚才就觉得天旋地转,腿都软了。”


    “您这是轻症中暑,歇会儿就好。”阿石递过一块湿布,“您敷着额头,再喝碗茶。以后正午别出来卖花了,天太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老妪接过布,眼眶有些湿:“家里孙子等着吃饭,不出来不行啊。多亏了你们设这个点,不然我这老婆子还不知道要倒在哪儿。”


    正说着,远处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个汉子背着人狂奔过来,嗓子都喊哑了:“救人!快救人!”


    阿石抬头一看,汉子背上的人双目紧闭,嘴唇干裂,浑身滚烫。他立刻喊道:“快放下来!取藿香正气露!”学徒递过瓷瓶,阿石撬开那人牙关,小心翼翼地喂了进去,又让人用井水浸湿布巾,冷敷额头与脖颈。


    “他是我伙计,”汉子喘着粗气,急得直跺脚,“我俩在码头扛货,他突然就倒了,脸都紫了!”


    “别慌,”阿石稳住心神,按素问教的方法检查脉搏,“脉搏还稳,先救醒再说。”他又取出银针,刺入人中与十宣穴。几分钟后,那人喉咙动了动,咳出一口浊气,缓缓睁开了眼。


    汉子激动得直作揖:“多谢小哥!多谢素问姑娘!你们真是活菩萨!”


    阿石擦了擦额头的汗,笑道:“不用谢,这是我们该做的。等他缓过来,你们就送他回家歇着,千万别再干活了。”


    这一日,西市急救点就救治了七个中暑的人,分发的解暑茶装了满满三大瓮。傍晚收工时,阿石看着空瓮,心里满是成就感。他想起素问先生说的“医者仁心”,以前总觉得是句空话,如今才明白,能在街头拉住一条即将逝去的性命,便是最实在的仁心。


    三


    急救点设立的第三日,出了点小波折。


    城门口的急救点来了个倔老头,中暑后头晕眼花,学徒要给他喂藿香正气露,他却一把推开:“什么破药?我才不喝!当年我爹就是喝了郎中的药没的!”


    学徒急得没办法,只好让人去请素问。素问赶到时,老头正坐在地上,捂着脑袋哼哼。她蹲下身,没提吃药的事,反而问:“大爷,您是不是觉得胸口发闷,手脚发沉?”


    老头一愣,点头道:“是,你怎么知道?”


    “这是暑气入体的征兆,”素问笑道,“您要是不喝药,我教您个法子,自己就能缓解。”她指着老头的虎口处,“您用拇指按这个合谷穴,用力按,酸胀了就换另一边。再试试掐人中,轻轻掐,别太用力。”


    老头将信将疑地按了起来,片刻后皱着眉说:“好像是不那么闷了。”


    “这是经络的道理,”素问递过一碗解暑茶,“这茶不是药,就是薄荷、菊花这些花草煮的,您尝尝,跟您平时喝的凉茶一样。”


    老头接过茶,抿了一口,眼睛亮了:“哎,这茶好喝,比我家的凉茶还凉。”他一口气喝了两碗,又按了按合谷穴,站起身活动了一下,笑道:“还真不晕了,多谢姑娘。”


    “您要是再觉得不舒服,就来这儿找我们,”素问递过一小包藿香正气露,“这药是我按古方配的,没毒副作用,您要是信得过,就拿着备用。”


    老头接过药包,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刚才是我不对,姑娘别往心里去。你们设这个点,真是为我们老百姓好。”


    这事传到素问耳朵里时,她正在医署配制新的解暑药。李伯叹道:“还是姑娘有办法,那老头出了名的倔,谁的话都不听。”


    素问笑了笑:“百姓怕药,是怕治不好反伤身。咱们不仅要治病,更要让他们信得过。”她指着桌上的药粉,“我加了些甘草,让藿香正气露的味道不那么冲,再装在好看的瓷瓶里,他们看着也放心。”


    傍晚时分,王二柱兴冲冲地跑进来:“姑娘,军营那边传来消息,说咱们的解暑茶太管用了!昨日有十几个士兵差点中暑,喝了茶歇会儿就好了,将军让我再送些过去!”


    素问点点头:“让药田那边多采些薄荷和菊花,解暑茶不能断。对了,再给军营送些藿香正气露,让他们随身携带。”


    王二柱刚走,阿石就带着一个人进来了。那人穿着短褂,手里提着一筐新鲜的西瓜,正是三日前西市晕倒的商贩。


    “素问姑娘,”商贩放下西瓜,对着素问深深一揖,“多亏了您和阿石小哥,不然我这条命就没了。这是我自家种的西瓜,甜得很,给您和学徒们解暑。”


    素问连忙扶起他:“举手之劳,不用这么客气。你的心意我们领了,西瓜你还是拿去卖吧。”


    “不行不行,”商贩急了,“这西瓜必须留下!我这几日看着你们在街头忙前忙后,中午连口热饭都吃不上,就靠几个干饼子充饥。这点西瓜算什么?要是你们累坏了,谁来救我们这些老百姓啊?”


    阿石也帮腔:“先生,您就收下吧,这是李大叔的心意。”


    素问看着商贩真诚的眼神,又看了看一旁咽口水的学徒,笑了:“好,那我们就收下了。不过这西瓜不是白要的,你以后要是觉得不舒服,随时来医署,我们给你免费看诊。”


    商贩喜出望外:“多谢姑娘!多谢姑娘!”


    当晚,医署的院子里摆满了西瓜。学徒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吃西瓜,一边讲着白天急救点的趣事。阿石说他教一个小孩掐人中,小孩学得有模有样,还帮着给别人递茶;另一个学徒说有个老太太送来了自家做的绿豆糕,说给他们补身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素问坐在廊下,看着孩子们热闹的身影,手里捧着一碗解暑茶。月光洒在院子里,茶气袅袅,带着薄荷的清香。她想起刚设急救点时的担忧,如今看来,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四


    暑气越来越盛,急救点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不仅邯郸城里的百姓常来讨茶喝,连周边村落的人进城,都会特意绕到急救点,问两句防暑的法子。传习所的学徒们也越来越熟练,从一开始的紧张慌乱,到如今能独当一面,甚至能给百姓讲清楚“暑邪”“经络”的道理。


    这日正午,素问正在医署整理药材,突然听到外面一阵喧哗。她走出屋,见一个学徒背着人跑进来,后面跟着一群百姓。


    “先生,这人在东市晕倒了,是重症中暑!”学徒喘着气说。


    素问上前一看,那人面色潮红,呼吸急促,浑身滚烫得吓人。“快抬到诊室!”她喊道,“取冰来!准备放血!”


    学徒们立刻行动起来,有人抬着患者往诊室跑,有人去取冰,有人准备银针。素问紧随其后,一边吩咐:“解开他的衣物,用冰袋敷腋下、腹股沟!取三棱针,刺十宣穴放血!”


    银针刺入,黑色的血液缓缓流出。患者的呼吸似乎平顺了些,但依旧没有苏醒。素问又取出藿香正气露,喂了进去,然后用银针刺入百会、涌泉等穴位。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诊室里静得能听到呼吸声。百姓们扒在门口,焦急地往里望。突然,患者咳嗽了一声,缓缓睁开了眼。


    “醒了!醒了!”人群中爆发出欢呼。


    患者虚弱地看着素问,声音沙哑:“多谢……多谢姑娘……”


    “你别急着说话,”素问递过一碗温水,“你是重症热射病,再晚来一步就危险了。好好歇着,我再给你开副药。”


    送走患者,李伯走过来,叹道:“这几日重症中暑的人越来越多,还好咱们有急救点,能及时发现。要是等送医署,怕是不少人都救不回来了。”


    素问点点头,眉头却皱了起来:“我总觉得还少了点什么。光靠急救点救治,还是被动了些。”她走到窗边,望着街头的烈日,突然眼前一亮,“有了!我们要教百姓自己预防中暑,让他们从‘等着救’变成‘自己防’。”


    次日,传习所的学徒们除了在急救点值守,手里还多了些图文并茂的木牌。木牌上画着“正午不外出”“常喝解暑茶”“掐人中急救法”等内容,旁边配着简单的文字说明。学徒们拿着木牌,在街头巷尾讲解,教百姓认图识字。


    阿石拿着木牌,给卖花的老妪讲解:“婆婆,您看这上面画的,正午太阳最毒的时候,您就别出来了。要是实在要出来,就戴个宽边草帽,多喝我们的解暑茶。”


    老妪点点头,指着木牌上的“掐人中”图:“这个我知道,上次你就是这么救我的。我已经教给我家孙子了,他说要当小郎中。”


    城门口的学徒则对着码头的劳工们讲解:“大哥们扛货的时候,要是觉得头晕,就赶紧找阴凉地儿歇着,千万别硬扛。我们的急救点就在这儿,随时能找我们。”


    劳工们纷纷点头,有个汉子笑道:“你们这木牌画得好,我们不认字的也能看明白。以后我们肯定注意,不给你们添麻烦。”


    除了讲解木牌,素问还让学徒们教百姓做“防暑操”——其实就是简单的拉伸与穴位按摩,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每日清晨,街头总能看到学徒带着百姓做操的身影,伸胳膊踢腿的动作虽不标准,却透着满满的活力。


    五


    入伏后的第十天,邯郸下了一场透雨。雨水浇灭了连日的酷暑,空气里终于有了些凉意。


    急救点的生意清闲了些,学徒们却没闲着。阿石带着人给急救点的木架刷漆,防止淋雨腐烂;另一些学徒则在医署里整理药材,把藿香、佩兰等药材烘干,收进储备库。


    素问站在药田边,看着雨后青翠的薄荷,心里满是欣慰。这场雨来得及时,不仅解了暑,也给药田浇了水。李伯走过来,递给她一本册子:“姑娘,这是急救点设立以来的记录。一共救治了一百二十三个中暑的人,分发解暑茶两千多碗,藿香正气露三百多瓶。”


    素问接过册子,一页页翻看着。上面记着患者的姓名、症状、救治方法,还有学徒们的签名。翻到最后一页,是阿石写的一段话:“今日救治张大叔,他说要是没有急救点,他就见不到孙子了。原来救人是这么开心的事,我一定要学好医术,救更多人。”


    素问笑了,眼眶却有些湿润。她想起刚设立急救点时的初衷,不过是想少些因中暑逝去的生命,如今却不仅救了人,还让这些年轻的学徒们明白了医者的意义。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空气清新得能闻到泥土的味道。百姓们又走出家门,街头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西市的商贩们见到阿石,纷纷打招呼:“阿石小哥,今天还送茶吗?喝惯了你们的茶,别的茶都觉得没味道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阿石笑道:“茶还送,不过天气凉了,先生说要给茶里加些生姜,驱驱寒。”


    正说着,远处传来马蹄声,一个信使翻身落马,直奔医署而去。没过多久,王二柱跑了出来,兴奋地喊道:“阿石!先生让你立刻回医署!朝廷听说咱们设急救点救了不少人,要嘉奖咱们呢!”


    阿石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拔腿就往医署跑。他穿过热闹的街巷,路过熟悉的急救点,看着百姓们脸上的笑容,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


    医署里,素问正拿着朝廷的嘉奖令,笑着对李伯说:“这嘉奖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所有学徒,给所有急救点的。”


    李伯点点头:“是啊,多亏了这些孩子,多亏了咱们设的急救点。”


    这时,阿石跑了进来,喘着气问:“先生,嘉奖令是真的吗?”


    素问笑着把嘉奖令递给他:“是真的。不过这只是开始,以后不管是酷暑还是寒冬,咱们的急救点都要设下去,要让邯郸的百姓,走到哪儿都能有个救命的地方。”


    阿石接过嘉奖令,紧紧攥在手里。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脸上,也照在墙上挂着的《赵地药材全谱》上。书页上的“藿香”“薄荷”二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极了街头急救点那碗清凉的茶,透着沁人心脾的仁风。


    暑日还未过去,但邯郸的街头,已因这小小的急救点,多了几分安心与暖意。而这份暖意,正随着学徒们的脚步,随着那碗解暑茶,一点点蔓延开来,浸润着每一个百姓的心田。


    喜欢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请大家收藏:()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