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2章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作者:司马拆迁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自从上次陈林直白拉拢,杨坊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


    这些天,他总魂不守舍。


    晚上回了家,女儿樟梅凑过来请教学问。


    樟梅是杨坊的骄傲,年纪轻轻就饱读诗书,尤其擅长术数,七岁就能看账本。


    可这次,女儿连喊两声,他都没反应。


    这两年在洋行做事,杨家的日子好了不少。


    昔日赌钱闹出来的家庭危机,渐渐被淡忘,妻子也原谅了他。


    “相公,你这是咋了?”妻子陈氏看出他不对劲,语气里带着担忧。


    杨坊抬眼看向妻子,轻声说:“阿芬,我想辞了洋行的活。”


    “啥?”陈氏眉头一皱,语气顿时不悦,“杨坊,你想干啥?又要折腾是不是?咱家日子刚有起色!”


    陈氏太了解杨坊了,他从来不是安分的人。


    “不是折腾,阿芬。”杨坊急忙解释,语气急切,“有人想让我跟着他干。你也知道,我跟着洋人,只能帮他们赚钱,他们永远不会真信任咱。”


    “谁邀请你?人家看上你啥了?”陈氏追问,眼里满是疑惑。


    “一个买办,最近在租界很出名,跟你本家,叫陈林。”杨坊答道。


    “陈林?”陈氏皱眉回想,“是不是颠地洋行那个年纪很小的买办?”


    “对对对,就是他!”杨坊赶紧点头。


    陈氏一脸不解:“那陈林不过也是个洋行买办,你在仁记再做几年,说不定也能当上买办,何必折腾?”


    “阿芬,你不知道。”杨坊叹了口气,语气里满是笃定,“这个陈林发展太快了,我觉得再过几年,再想去跟他,人家都未必要我。”


    他把陈林这段时间做的事,一五一十说给妻子听。


    在杨家,女人地位不低,杨坊早年家道中落,全靠妻舅支持,才慢慢缓过来。


    “这么说,你很看好这个陈林?”陈氏皱着眉,语气带着顾虑,“可他年纪太小了,也就比樟梅大一岁。老话都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你现在离开仁记,想再回去可就难了。”


    “我知道。”杨坊额头拧出川字纹,语气却很坚定,“陈林的事业刚起步,但看他铺开的摊子,野心大得很。我现在过去,是雪中送炭,将来他的事业里,总能有我一席之地。”


    他顿了顿,又说:“阿芬,这世道变了,从商也跟以前不一样了。过去几千年,哪有洋人来开租界、做生意的?那些洋商开着船、架着炮,满世界占地盘、做生意,从商未必不能做大事。陈林显然也看清这一点了。”


    陈氏是定海人,不是普通愚妇。


    她明白杨坊的心思,自己丈夫本就是有野心的人。


    杨坊没直接找陈林投靠,而是先去了陈林和合信创办的书局听课。


    书局办起来后,凭着不错的待遇,还有宣传西学知识的吸引力,很快聚了几十名读书人。


    这些人大多和利宾差不多大,都是年轻人。


    他们在书局里开讲堂、学洋文、交流知识,时不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杨坊有空就去听,他会点洋泾浜英语,发音不标准,在这里正好能提高。


    更难得的是,还能听到从没接触过的新鲜知识。


    书局的校舍还没建好,连正式名字都没有。


    新校舍旁边搭了三间临时瓦房,就是他们学习讨论的地方。


    住的地方更是十几人的大通铺,挤得很。


    可这些人没一句怨言,反倒对这样的日子乐在其中。


    这天,利宾站在瓦房中间,开口道:“今天咱们讨论电磁理论。”


    他顿了顿,接着说:“磁铁,大家都知道。可它跟电有啥关系?民间说雷公电母,那电到底是咋产生的?”


    《博物新编》正在编纂,里面讲了不少新知识。


    他们都参与翻译,遇到有趣的问题,就一起讨论。


    杨坊坐在底下,很少说话,却听得格外认真,眼睛都不眨一下。


    这时,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站起来,声音洪亮:“利宾先生,不若由在下来演示一下吧,昨天我已经成功造出电了。”


    众人都转头看他。


    这人身材瘦高,长脸,下巴留着胡须,细长的眼睛里透着坚毅。


    “好啊,生元先生!”利宾顿时来了兴致,语气里满是期待。


    这位徐寿,字生元,今年二十八岁,也是屡试不第后,改研究实学的。


    看到《博物新编》第一期,就按着书后的地址找了过来。


    他学习能力极强,物理化学一看就懂,尤其是动手能力,更是一绝——用陶罐、金属就能做出试管、烧杯,已经完成好几场化学实验了。


    只见徐寿小心翼翼拿出一根玻璃棒——这可是稀罕物,又用毛皮仔细打磨,然后慢慢靠近一根铜丝。


    众人都屏住呼吸,紧盯着手。


    突然,玻璃棒和铜丝之间,闪过一道细小的“闪电”!


    “呼!”现场顿时响起一阵惊呼,有人忍不住凑上前,想看得更清楚。


    杨坊也看得入了神,连身边啥时候多了个人都没察觉。


    等他回过神,吓了一跳,赶紧起身。


    “小陈先生!”杨坊语气里满是惊讶,连忙打招呼。


    “杨先生,您也在啊?”陈林也很意外,杨坊一个洋行通译,怎么会对这些学问感兴趣?


    利宾也看到了陈林,赶紧起身走过来,一边走一边跟周围人介绍:“诸位,这就是咱们的山长,小陈先生!”


    陈林这个“山长”,其实是利宾封的。


    书局是合信和陈林合办,真正出钱的是陈林,合信不过提供了些书籍和租界的一块地。


    这么说来,陈林确实是最大的金主。


    “利宾,我算哪门子山长?”陈林笑着摆手,又说道,“你们刚才在讨论电磁感应?下次我给你们带个真正的发电机来。”


    手搓一个简易发电机,对陈林来说不算难。


    他接着说:“我也发表点看法。”


    “磁场这东西,无处不在,却又看不见、摸不着,但这不是绝对的。”陈林走上前,从放器材的架子上拿起一块磁铁、一片玻璃,又用刀子从铁架上刮了些铁锈。


    他把磁铁放在玻璃下,再把铁锈撒在玻璃上。众人睁大眼睛,第一次看到了磁场的形状——铁锈在磁场作用下,排成了规则的纹路。


    “太神奇了!”有人忍不住感叹。


    “真没想到,小陈先生是格物大家!”另一个人附和道。


    众人之前跟陈林不熟,只知道书局是他创办的,原本以为他不过是个会赚钱的买办,没想到他是真懂格物。


    这下,大家总算明白,陈林为啥要办这家书局了。


    “我们生活的世界,其实是个球体,这点大家应该已经清楚了。”陈林继续说道,语气从容,“整个地球分南北两极,存在一个巨大的磁场,这也是咱们能用指南针分出南北的原因……”


    陈林侃侃而谈。


    这些在后世不过是义务教育的基础知识,此刻却让清朝的这些年轻人听得目瞪口呆,眼里满是震惊和好奇。


    今儿个,陈林算是彻底露了回脸。


    “刚才有人提到格物之说。”陈林话锋一转,语气认真,“我没读过理学,但对这个词有自己的理解。格物致知,就是探究万物,从而明白真理。这里的‘格’,不该只靠观察和思考,还得有实实在在的实验和实践来验证。”


    “说得好!”利宾第一个站起来鼓掌,语气激动。


    其他人也纷纷跟着鼓掌,他们不是拍陈林这个“金主”的马屁,是真觉得他说得有道理。


    利宾眼睛一亮,提议道:“书局还没名字,我看不如就叫‘格致书局’吧!”


    看着这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聚在一起,热烈讨论,杨坊心里不知为啥,竟生出一丝自卑。


    可他看向陈林的眼神,却变得异常坚定——这样的人,值得自己追随。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