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2章 更广阔的天地

作者:小小珍珠米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陆渊又看向王大山。


    “爹,您也别再下地了,把家里的田租出去,好好歇着。”


    王大山抽着旱烟,烟锅里的火光一明一暗,他半晌才闷闷地吐出一句。


    “闲不住。”


    陆渊笑了笑,他知道老人的脾性。


    一家人沉默了一会,享受着这份从未有过的安宁。


    陆渊给母亲的碗里夹了一块肉,状似无意地开口。


    “爹,娘,有件事,我一直想问。”


    “啥事,你说。”


    “我……我是不是你们亲生的?”


    话一出口,棚子里的空气瞬间凝固了。


    王大山夹烟的手停在半空,赵翠花的脸上血色尽褪。


    看到他们这个反应,陆渊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他没有追问,只是放缓了语调。


    “爹,娘,你们别怕。不管我是不是亲生的,你们都是我的爹娘,这一点,永远不会变。”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


    “我只是觉得,如果我的亲生父母另有其人,我将来也该去弄清楚。这不为别的,只为求一个心安,解一个疑惑。”


    “我向你们保证,将来无论我身在何处,成就如何,王家村,永远是我的根。你们,永远是我陆渊的至亲。”


    听完这番话,赵翠花再也忍不住,捂着脸低声啜泣起来。


    王大山长长叹了口气,将烟锅在地上磕了磕。


    “渊儿,你……是我们从河边捡回来的。”


    又过了两天。


    新房的地基已经打好,村里的路也修葺一新。


    清晨,陆渊背上了一个简单的行囊。


    里面只有几件换洗衣物,和徐文远送来的府城地图。


    他拒绝了父母的相送,独自一人走到了村口。


    他回头,看了一眼这个他生活了十六年的地方,看了一眼那正在拔地而起的新房。


    然后,他转过身,再没有回头。


    前方的路,通往郡府。


    通往更广阔的天地。


    检测到宿主完成‘衣锦还乡’事件,心境圆满,孝道加身,与尘世因果联系加深。


    【恭喜宿主获得才气值300点。】


    【当前总才气值:1110点。】


    兰亭雅集,设于沧州府城外的曲水河畔。


    此处风景清幽,沿岸皆是青石翠竹,文人雅士效仿古人,设流觞曲水之宴,谈诗论文,蔚然成风。


    今日,此地更是人头攒动,几乎汇集了沧州府内所有叫得上名号的士子。


    只因三日前听风阁那场石破天惊的争斗。


    钱文柏一早便到了,他身着月白色长衫,手持一把湘妃竹扇,身边簇拥着大批支持者,谈笑风生,尽显主场之利。


    他胸有成竹。


    为了今日,他将自己关在书房三日,遍览典籍,终成一篇自认足以惊艳四座的策论。


    陆渊则安静地坐在另一侧的石凳上,独自品茶,对周遭的议论充耳不闻。


    吉时已到,一位德高望重的宿儒起身,宣布雅集论题。


    “今日策论,不设题目,诸君可自抒胸臆,以经世致用为要。”


    话音刚落,钱文柏的友人便高声道。


    “便请钱兄先为我等抛砖引玉!”


    “请钱兄赐教!”


    呼声四起。


    钱文柏也不推辞,他走到场中,对着众人拱了拱手,脸上带着自信的弧度。


    他展开一篇稿纸,朗声念道。


    “学生所论,乃《工商兴邦》。”


    开篇四个字,便引来一阵低低的惊呼。


    重农抑商乃是大夏国策,公然提出以工商兴邦,可谓离经叛道。


    “国之税赋,本于农桑,然田亩产出有其极限,遇灾年则颗粒无收,国库空虚。反观商贾,南货北运,一进一出,其利百倍。若能易抑为举,广开商路,以商税补农税之不足,则国库可丰,百姓可安……”


    钱文柏洋洋洒洒,引经据典,辞藻华丽。


    他描绘了一幅商贸繁荣,国家富足的壮丽图景,在场多是商贾出身的士子,闻言无不心潮澎湃,大声叫好。


    他的论述无懈可击,观点新颖大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场对决已经分出了胜负。


    钱文柏念罢,得意地看向陆渊。


    宿儒捻着胡须,也开口问道。


    “陆案首,该你了。”


    陆渊站起身,手中空无一物。


    他没有稿纸。


    “学生所论,《论农桑为国之根本,兼论水利与新作物之要》。”


    众人闻言,大多露出不屑。


    又是老生常谈的农桑之事,如何能与钱文柏那篇石破天惊的《工商兴邦》相比。


    陆渊没有理会众人的反应,他只是平静地开口。


    “工商之繁荣,如空中楼阁。而农桑,便是这楼阁的地基。地基不稳,楼阁越高,则摔得越重。”


    “钱兄所言,以商税补农税,听来甚是美妙。但学生敢问一句,若天下饥荒,百姓易子而食,商贾纵有万贯家财,又能去何处换来粮食?”


    这一问,让场中的喧嚣顿时一静。


    钱文柏的脸色也微微变化。


    陆渊没有停顿,他弯下腰,从地上捡起一根树枝,在泥地上画了起来。


    众人不解,纷纷围拢上前。


    只见陆渊画出的,是一个造型奇特的犁。


    “此物,我称之为曲辕犁。”


    陆渊指着地上的图样,缓缓解释。


    “传统直辕犁,沉重笨拙,需二牛抬杠,耗费人力畜力极大,且耕深不足。而此犁,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大大减轻了重量,调转也更为灵活,只需一牛便可牵引。”


    “最关键处,在于犁壁。它能将翻起的土垡推向一侧,减少前进阻力,同时做到深耕、碎土、覆盖。经我推算,此犁可省力一半,提升耕作效率三成以上!”


    全场死寂。


    所有人都被这番话震得头脑发懵。


    省力一半,增效三成!


    这几个字代表着什么,在场只要对农事稍有了解的人,都心知肚明。


    这已经不是策论,这是足以改变一国农业格局的神器!


    钱文柏呆立当场,他策论中那些华丽的辞藻,在这具象化的、拥有恐怖效率的农具面前,显得无比空洞苍白。


    陆渊没有看他,而是抹去了地上的图样,继续说道。


    “此为节流之法,尚有开源之道。”


    “据古籍残篇记载,海外有高产作物,其一为玉蜀黍,其秆如竹,其籽如金,一亩可得粮千斤。”


    “其二为土豆,根茎可食,耐寒耐旱,不择地力,一亩之产,亦可活数口之家。”


    “若能寻得此二物,并加以推广,何愁天下百姓有饥馑之患?”


    陆渊的话,一句比一句惊人。


    在场士子已经彻底失语,他们感觉自己的认知正在被彻底颠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