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走到门外,背着手望向江浦县的方向,眼里满是期待。
“陈安这小子,又让咱那皇帝老哥另眼相看了?”
“先前老哥对提拔陈安的考官和吏部官员先罚后赏,如今竟还帮他写信给咱,推荐他的战略?”
“啧!这战策确实好,胃口也是真的大!若真如他所言,能歼灭三十万敌军、找回传国玉玺,那他陈安可就是立了天大的奇功啊!”
想到这里,徐达倒是觉得陈安有点小瞧自己了,他可不是贪墨旁人功劳之人!
以他现在的地位,也根本没必要再争夺什么功劳。
他当即决定,明日早朝定要让陈安这两个字,传遍朝野!
徐达这么做,也有自己的考虑。
前不久破获的濠州大案,就是陈安的功劳,太子朱标还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表扬过他。
可也正因为这件事,陈安直接成了淮西勋贵的眼中钉。
此前他已和户部互生嫌隙,这般一来,局面更是雪上加霜,越发棘手!
所以,徐达想让这份非凡的奇功,成为保护陈安的免死铁卷。
翌日,奉天殿。
穹顶金龙蜿蜒,朱标身着四爪明黄蛟龙朝袍,端坐龙椅右侧。
这细微坐姿无声传递着关键信号:即便父皇赋予大权,他也谨记自己尚未是身披五爪龙袍的真天子。
也正因为这份分寸感,满朝文武对这位手握实权的太子是真心的信服。
朱标能稳坐太子之位,绝非仅靠朱元璋放权。
他既有仁慈宽厚之心,亦有果断强硬之手段,年纪轻轻却远超同龄人沉稳老练。
如处理濠州大案时,他下令斩杀淮西勋贵亲戚,面无半分犹豫,却也懂把握尺度、适可而止,给勋贵留了余地。
后来为了拉拢陈安入朱家阵营,又在朝堂上力赞陈安不畏权贵。
这番操作,既敲打了功臣集团,也让陈安明了自己的靠山唯有父皇与他。
经过这件事,满朝文武彻底认可了朱标的治国能力。
李善长第一个站出来,奏报了江浦县的军情急奏。
紧接着,徐达抱着玉笏,大步走出朝列,高声说道。
“臣徐达,有奏章要奏!”
此刻,朱标望着站在大殿中央的徐达,心里暗自思索。
徐叔这是要提那件事了吧!
他的目光扫过殿内整齐列队的文武百官,清楚这些人表面上恭敬严肃,心里却藏着无数算计,特别是淮西勋贵及其追随者。
朱标一边观察众人的神色,一边在心里推演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提前想好应对的办法。
“允奏!”
朱标话音刚落,殿内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集中到徐达身上。
徐达向前迈出一步,声音洪亮地说道。
“殿下,按常理,江浦关危急,应先调边境精锐驰援,臣领兵驻守并转守为攻,但此非最佳策略。”
“臣建议,调边境精锐聚于北平,臣领兵汇合后,从旸谷卫出关再折返江浦关,绕至北元大军后方,与江浦关守军前后夹击,围歼王保保三十万大军。”
“之后休整北上,直捣哈拉和林,若计划顺利,此战必能平定边疆!”
徐达的话刚说完,文武百官立刻小声议论起来。
有人称赞这计策大胆又精妙,也有人担忧会增加江浦关被攻破的风险。
但碍于徐达的威望,众人还是纷纷行礼说道。
“臣附议!”
朱标将这一切看在眼里,无论是淮西勋贵还是浙东派系,此刻都十分默契。
他很清楚,徐达虽是淮西人,却从不跟淮西勋贵结成小团体,心里只装着父皇。
这样一个不偏不倚、长期手握兵权的重臣,自然成了各方势力拉拢的对象。
别说徐达这计策本身不错,就算计策稍微逊色一些,他们也会争相附议,其中尤以淮西勋贵的声音最为响亮。
朱标坐在高位上,一眼就看穿了他们的心思。
除了因为徐达是同乡,更重要的原因是江浦知县是陈安。
他们虽然巴不得陈安早点出意外,但也绝不想让江浦这块肥肉落入北元手中。
于公,江浦关是边境的重要关卡。
于私,这可是他们早就盯上的地盘,哪能让王保保抢走?
可这计策确实会让江浦守军的压力急剧增加。
压力一大,身为战时军需官的陈安,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
而徐达治理军队向来严格,只要陈安犯了错,必遭重罚。
想到这里,朱标忍不住用余光望向殿外,朝着江浦县的方向看去。
他清楚,这个看似加大了江浦关防守难度的计策,根本不是徐达想出来的,而是陈安的主意。
陈安啊陈安!
你能想出这样的计策,想必是有把握的吧?
一定有!
至少父皇觉得你有!
朱标转头看向徐达,心里却产生了疑惑。
徐叔怎么不提陈安的名字呢?
看这情形,他是想把这功劳归到自己身上啊!
可徐达向来不是贪图功劳的人,这举动实在反常。
朱标转念一想,或许徐达此刻不提陈安,也不提及传国玉玺,自有他的道理。
就在朱标思索的时候,徐达突然提高音量,声音传遍了整个大殿。
“既然各位都附议,那就是都认为此计可行?”
李善长连忙拱手说道。
“魏国公的计策,必定能一战平定天下!”
翰林院大学士孔克表更是恭敬地行礼说道。
“魏国公这计策,精妙到了极点!”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只有中山侯汤和与吏部尚书吕本一言不发。
汤和之所以不表态,一是他现在本就懒得参与这些朝堂之事,二是他太了解徐达了。
以徐达的性格,如果没有后续安排,绝不会在奏报之后追问众人的意见。
很明显,徐达是想让所有人都亲口说出“计策好”这句话。
以他如今的地位,凡事只要得到朱元璋和朱标的认可就足够了,连宰相都不放在眼里,此刻多问这一句,必然另有打算。
而吕本虽然不像汤和那样了解徐达,但也知道徐达不该做这种多余的事。
在事情没弄明白之前,他觉得还是保持观望、等待时机为好。
听到这番对话,朱标瞬间明白了徐达的后续安排,立刻做好了配合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