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54章老朱的急信,朱标的应对

作者:南国的红豆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翌日清晨,朱元璋、马皇后及毛骧等人,准时迁居至陈安豪宅的客房楼。


    巧合的是,他们入住的仍是先前那栋楼,连房号都一样。


    心思缜密的汪江清点人数时,发现少了两人,当即开口询问。


    马皇后反应迅速,不动声色地找了个借口应付。


    这场短暂的迁居落定后,朱元璋的身份也随之转变,昔日的大明开国皇帝,摇身变成了江浦防守战的参将。


    自此,他暂别朝堂威仪,正式踏上了这段临时打工的旅程。


    至于这参将具体要履行哪些职责,汪江心里有自己的规划,陈安心中也有自己的盘算。


    只不过,他们俩心里的念头,压根就不是一回事!


    四天后的下午,陈安上奏的八百里加急军报,终于送到了中书省。


    正如朱元璋所预料,李善长等人虽然极其痛恨陈安,但在关乎国家军事的大事上,却不敢有丝毫拖延。


    这份军报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太子朱标手中。


    东宫书房内,朱标坐在椅子上,逐字逐句仔细地看着军报,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


    李善长则恭恭敬敬地站在下方,等候太子下达命令。


    “北元三十万大军正在集结?乃儿不花还带着五万先锋已经出发了?”


    朱标皱起眉头,缓缓开口道。


    “父皇总跟我说王保保,让我记着这位天下奇男子。”


    “以前我疑惑,他总被徐叔、常叔打败,还得了个王跑跑的外号,哪配称奇?”


    “如今才懂,他的奇像草原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管败多少次,都能重整兵马,让手下信服,还会总结教训、不断进步。”


    “到洪武五年,他竟打赢徐叔一次,也正因这胜绩,在北元彻底扬眉吐气,真召集起三十万大军!”


    李善长听完后,连忙拱手说道。


    “殿下,魏国公这段时间潜心钻研军事,只为一雪前耻,敌人尚且知耻后勇,我大明将帅只会更胜一筹!”


    “臣坚信,魏国公此番不仅能洗刷旧辱,更能大胜而归!”


    朱标点了点头,对于这一点,他深信不疑。


    随后,他直接下达了旨意。


    “速传旨意至兵部,令边境各卫所先行抽调精锐兵力驰援江浦,仍以魏国公徐达为统帅,另从玄武湖大营京军中遴选精锐,即刻北上!”


    李善长领旨后,当即跪下叩拜。


    “臣遵旨。”


    可他站起身,却没有立刻前往兵部,反而带着关切的语气问道。


    “殿下,江浦战事将近,圣上身份尊崇,万不能置身险地,理当即刻返回京城,不知此刻是否已有圣上的消息传回?”


    朱标心里其实也满是担忧,但这份担忧一丝一毫都不能表现出来。


    甚至连“没有父皇消息”这句话,都不能跟李善长说。


    谁知道这些人心里打着什么主意呢?


    就在朱标思索着怎么应付过去的时候,门外等候的太监突然跑了进来,当着李善长的面,凑到朱标耳边说了句悄悄话,李善长一个字都没听清楚。


    朱标听完后,只是淡淡地笑了笑,然后对李善长严肃地说。


    “李卿,你先别急着去兵部传旨,这件事明天早朝再商议,孤还有重要的事情要处理,你先回去吧!”


    李善长听得一头雾水,心里却对那句悄悄话好奇到了极点。


    究竟是什么消息,能让太子殿下收回成命,把十万火急的事情拖到明天?甚至直接对自己下了逐客令?


    可即便再好奇,他也只能遵旨离开。


    李善长走后,朱标立刻召见了风尘仆仆的锦衣卫信使。


    东宫书房里,这位信使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就赶了过来,只为能亲手把信交到太子手中。


    刚才太监跟朱标说的悄悄话,正是他让传达的。


    “圣上亲笔写的急信,必须亲手交给殿下,不能有第三人在场。”


    太监识趣地从外面关上房门后,信使才从怀里掏出信,双手递了上去。


    “殿下,这是圣上的亲笔信。”


    朱标接过信,却没有立刻打开,反而急忙问道。


    “圣上什么时候能回来?”


    “圣上和毛将军他们押运着十大车货物,至少得一个月才能回来。”


    朱标点了点头,让信使下去休息。


    等信使走后,他才拆开了朱元璋的亲笔信,信上写道。


    “标儿,陈安提议,让你徐叔率大军不从正面援江浦,改从旸谷卫出关绕至敌军后方包抄,将其全歼于江浦城下,爹觉得此计可行,若能成功,或许还能追至和林寻回传国玉玺。”


    “爹已给你徐叔写信,他明日早朝定会进言,不管朝臣如何说,你务必配合他,让这提议成为此次北伐的国策!”


    看到此处,朱标瞬间厘清了前因后果。


    显然,他爹以郭老爷的身份,在江浦和安儿相处得还算不错,都已经聊到北伐战略这种大事了。


    而传国玉玺的分量,无论在朱元璋心中,还是在他自己心里,都重若千钧。


    朱标走到烛台旁,看着信纸在火焰中化为灰烬,而后走出书房。


    他望向江浦县的方向,眼里满是期待,那份想早点再见到陈安的心情,也愈发浓烈。


    他满心好奇,不过一年多未见,那小子的胆子怎的竟越发大了?


    不仅敢制定歼灭三十万敌军的计划,甚至连传国玉玺的主意都敢打!


    就在这时,送完军情急奏的另一名信使,敲响了魏国公府的大门,亲手把郭峰的亲笔信交到了徐达手中。


    这位信使是陈安的人,这次送信让他意外发现,郭峰这个名字在魏国公府居然这么管用!


    他只是半信半疑地说了句“郭峰郭老爷有信,要亲手交给魏国公”,府里的人就直接把他领到了徐达面前。


    信使离开后,徐达拆开了信。


    信的开头写道。


    “魏国公在上,江浦知县陈安陈大人知道草民与国公相识,便托付草民写这封信,献上北伐的战策,下面这些话,都是陈大人口述,草民代为书写。”


    信的末尾还特意注明。


    “若国公觉得计策可行,就当是您自己想出来的,千万别提起陈安两个字!”


    这封由陈安口述、郭峰代笔的信,比朱元璋给朱标的信长得多。


    给朱标的信,是父亲对儿子下命令,说清事即可。


    但这封是七品知县陈安越级给魏国公徐达提的建议,若不把前因后果、利弊得失讲明白,怎能说服徐达?


    也正因这般缘由,陈安二字,又一次在徐达心中加深了印记。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