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真想一刀砍了这小官,可理智告诉他,杀了人,自己就得落下暴君的名声。
可让他以郭老爷的名义写欠条,他也不情愿。
毕竟郭老爷就是他朱元璋啊!
皇帝给国库写欠条,多丢人!
于是,朱元璋眯起眼睛,声音低沉地问。
“你叫什么名字?你儿子叫什么名字?”
他觉得,自己这眼神、这语气,只要不是傻子,都该明白这是威胁。
再不走,就满门抄斩!
可那小官竟直接掏出一张纸。
“臣的满门名单,来之前就写好了,上面有每个人的姓名、亲属关系和住址!”
朱元璋看着名单,彻底懵了,却也记住了这小官的名字,夏时敏。
还有他七岁的儿子夏原吉。
最后,他不情不愿地写下欠条。
【约定年利率两成,还款当日结算利息,借款人郭峰,担保人朱元璋】
还在担保人的名字上盖了自己的私章。
御书房里,马皇后听得直笑。
朱元璋见她笑自己,气得咬牙。
“那夏时敏比咱还狠!临走时把满门名单放咱龙案上,说咱要是气不过,随时能照着名单杀人!”
马皇后笑着向朱元璋行礼。
“恭喜圣上得到两位忠臣!”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夏时敏帮您管钱,您信得过;将来夏原吉帮标儿管钱,标儿也信得过!”
朱元璋听了,也转怒为笑。
“他那名单,咱当晚就烧了。”
马皇后一听这话,又想起了陈安。
多亏了安儿,朱元璋的忍耐力都强了不少!
就在马皇后思念陈安的时候,朱元璋也提起了他。
“咱决定了,今晚好好过中秋,明天就去江浦!”
“路上走一个月,到地方差不多是九月中旬,那时候插秧的稻田,也该是一片金黄了。”
“咱要去查验,那稻种是不是真能亩产六百斤以上,还要看他是怎么交税的!”
说到怎么交税时,朱元璋的声音明显沉了下去,还拖长了语调。
马皇后自然明白。
陈安是能升官入朝,还是会被押赴大牢,就看这次交税的结果了!
“圣上,这次我也跟你一起去。”
马皇后立刻说道。
“一起去?你这身子骨,能受得了旅途折腾吗?”
朱元璋本想劝她留下,可看着马皇后满是期待的眼神,还是把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他望向江浦县的方向,心里暗暗道。
臭小子,你可别对不起你娘!
要是让她失望,老子非活剐了你不可!
就在这时,云奇敲门禀报道。
“圣上,右相李善长求见。”
朱元璋本来就不喜欢李善长,平时见他也是碍于他旧日宰相的身份,可今天是中秋节,他实在不想见,便随口打发道。
“让他有事明日再说,先回家陪妻儿过节去。”
云奇转达了皇帝的话,李善长却又客气地说。
“烦劳公公再通报一声,江浦县知县陈安有八百里加急奏报!要是圣上还不愿见,臣便明日再奏!”
云奇一听是边关八百里加急,哪敢耽误。
别说过中秋,就算是马皇后生孩子,他也得把朱元璋从屋里拽出来处理军国大事!
“圣上,李相说这是边关八百里加急奏报!”
云奇回到御书房,脸色瞬间变得严肃起来。
朱元璋和马皇后一听这话,立刻从刚才随意的家常坐姿直起身,端端正正地坐好。
“让他进来!”
朱元璋沉声道。
云奇刚转身离开,马皇后就起身行礼。
“圣上,既然是国家大事,臣妾就先告退,去安排中秋晚宴的事宜了。”
朱元璋点了点头,目送马皇后转身离开,才调整好神情,等候李善长进来。
很快,李善长撩着衣袍跨过御书房门槛,跪地行礼。
“臣李善长,拜见陛下。”
“咱安好,起来说话。”
朱元璋语气严肃。
他早就知晓李善长的小动作,这不过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暗中较量。
只要李善长还能尽到本分,明面上的君臣和睦总得维持下去。
李善长站起身,立刻掏出奏折,故意把写着,臣江浦县知县陈安拜上的封面朝上,却一本正经地说。
“圣上,臣今日斗胆越职呈递一份文书,此乃边关八百里加急奏报。”
“原是信使投递有误,竟送到臣府,臣虑及此事恐涉边关要务,耽误不得,遂不敢假手他人,亲自前来面呈。”
朱元璋看见封面上的字,眼睛下意识亮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公事公办的模样。
陈安对他和李善长而言都不一般,可两人却默契地不显露半分特殊。
“这蜡封还没拆,你没看过?”
朱元璋盯着奏折上的蜡封问道。
李善长拱手回禀。
“此乃边关加急奏报,看这阵仗,十有八九是军务要事。”
“按例军务归魏国公徐达管辖,可如今魏公正在玄武湖大营督办防务,一时联系不上。”
“臣本就不懂军务,加之早已半退朝堂,实在不敢擅自处置耽误大事,只能赶紧将奏折呈给圣上定夺。”
这番话在明面上说得天衣无缝,可朱元璋早就知道李善长私下琢磨过如何对付陈安,自然明白李善长不看的真正原因。
他这是在演无视陈安给自个儿看呢!
朱元璋猜得没错。
李善长哪能不好奇这奏折里的内容?
其实收到奏报时,他的指尖都已经碰到奏折封口,就差一点便要拆开,最后还是强忍着这份冲动,急匆匆跑了过来。
他心里打着小算盘,等朱元璋看完奏折,肯定会让他提建议,这样既能知道奏折内容,又不会落下格外关注陈安的嫌疑。
怎料朱元璋偏要打乱他的盘算,反而带着笑意说道。
“善长,八百里加急固然紧急,却也犯不着急在这一时。”
“你赶紧回府,陪妻儿共度佳节,奏折的事,咱稍后亲自批阅便好。”
李善长愣了一下,虽然有些不甘心,但还是躬身退了出去。
确认李善长已经走远后,朱元璋才急急忙忙地拆开了奏折。
各地奏折的蜡封都有专属图案,拆开后很难复原;而且所有奏折都要经过中书省,李善长本就有先看的权利,他也没必要冒险造假。
所以,朱元璋可以确信,这封信李善长的确没有拆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