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30章 乡试第二场

作者:弄潮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春秋房内,冯运将辰字十二号的所有文章整理在一起,交给了负责传递试卷的书吏。


    “速将此文呈送陈大人案前。”


    冯运的语气带着难得的郑重。


    书吏躬身接过,不敢怠慢,捧着文章快步走向副主考陈景昭的阅卷场所。


    此刻陈景昭的案头上已经堆积了不少从各经房送来的首批荐卷。


    他正埋首于一堆《诗经》房的朱卷中,眉头微蹙。


    从他的表情就可以看出,尚未遇到令他格外满意的文章。


    书吏将春秋房的荐卷轻轻放在案角一角,低声道:“陈大人,春秋房冯大人有荐卷呈上。”


    “嗯。”陈景昭头也没抬,只是随意地挥了挥手,示意知道了。


    在他的经验里,春秋房送来的卷子,往往沉闷有余,灵气不足。


    难以与《诗》、《书》两房的顶尖文章抗衡,故而并未放在心上。


    又批阅了几份试卷后,他略感疲惫,端起旁边的茶盏呷了一口。


    目光无意中扫过了那摞新来的春秋房荐卷,不由吃了一惊。


    便见那卷上有着一排的荐字。


    这是春秋房所有房官都推荐?


    这还真是稀奇事,一般来说送到他这里来的文章,有两个荐字的便已经是难得的佳作。


    从没出现卷子上出现一排荐字的。


    陈景昭不由来了精神,能得到这么多荐字,想来文章写得极好。


    他将文章拿了过来,读了一遍后,感觉浑身都通泰。


    好的文章果然可以让人身心愉悦。


    他又迫不及待看起其他三篇文章,越看越激动。


    没有想到其他经房的文章还没有出彩的,春秋房却出现了。


    如果后续两场这名士子只要没有什么大的差错。


    春秋房的魁首应该就是他了。


    所谓魁首就是第一名,五经每房都会有一个魁首,合称五魁首。


    而乡试的解元,一般都是在这五魁首中产生。


    他将四篇文章放在了案头一个特别的位置。


    那里存放的是他认为最有实力冲击前几名、甚至解元的试卷。


    ……


    李钰并不知道他的试卷让阅卷的考官们兴奋。


    此时的他正在准备第二场考试物品。


    第二场的考试在八月十二日,他初十考完的第一场,有一天的休息时间。


    这一天,李钰没有看书,而是放空脑袋。


    虽然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但对于李钰来说用不着,知识已经在脑海中,不用临时抱佛脚。


    倒不如好好休息,养足精神。


    又是子时刚过,众士子便陆陆续续从客栈出发。


    再次汇聚成人潮向着贡院而去。


    和之前一样的流程,搜检后入场,然后去了第一场考试的号舍,等待开考。


    乡试第二场考三道题。


    1、论一篇“论诚信为治国之本”


    2、判语五道。


    3、诏、诰、表、内科一道。


    与第一场考察对儒家经典的理解不同,第二场的考试题目更具实用性。


    论一道,是以儒家思想、历史典故或政务理念为主题。


    要求考生撰写议论文,考察其逻辑思辨与理论分析能力。


    判五道,就是判五件案子。


    题目多为模拟现实中的行政或司法场景,要求考生根据大景朝的法律写出裁决意见。


    考察考生的法律常识、政务判断与公文规范能力。


    这些案件包罗万象,千奇百怪,很多案件甚至超出想象。


    这也是第二场考试的重中之重。


    如果连案件都判不好,以后真要当官,也是个糊涂官。


    至于第3题,考生需从“诏”“诰”“表”“内”四类文体中任选一种作答。


    这是对官方应用文写作能力的考察。


    放在现代来说,就是考察你的公文写作能力。


    比如让你替领导写演讲稿,你说你不会,那要你何用。


    因此乡试第二场考察的是士子们全方位的能力。


    李钰看完题目后,第一题和第三题说白了也是写文章。


    无论是议论文还是应用文,对于他来说都不是什么难事。


    略微思考了一下,李钰便将第一题和第三题写了出来。


    然后誊抄到了答题纸上。


    稍作休息后,李钰开始看判五道。


    这道题一共要给五件案子写判语。


    这些案子中往往案中套案,如果只是单纯地看案子表面,就写判词。


    那么得分就不会高。


    需要将这些案子全都剖析清楚才行。


    前面四件案子,李钰逐句分析,将案件和脑中记忆的律法一一对应。


    大景朝的法律十分多,要想将这些律法全部背完,还不能忘记,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对于李钰来说却是最轻松的。


    四书五经他背诵后,需要融会贯通,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但律法就不用了,将案子和律法一对照就知道怎么判。


    此刻他脑海中记忆的律法,就像是书本一样翻开,他只需要根据索引寻找到对应的判罚条款,写下来就行。


    前面四道没有多久时间就完成了。


    轮到最后一道。


    案子说的是田产纠纷问题。


    赵阿氏状告乡绅陈员外。


    赵阿氏称:其夫赵大生前因急用,将家中十亩水田‘活卖’于陈员外,得银四十两。


    契上书写明‘五年内原价赎取’。


    然其夫次年病故。


    现赵阿氏辛苦攒足四十两,欲赎田。


    陈员外却称,赵大当年并非‘活卖’,而是将此田‘绝卖’于他,并出示一份有赵大画押、中人签字的‘绝卖契’。


    赵阿氏坚称从未听闻绝卖之事,指斥陈员外趁其夫病故,将‘活卖契’偷改为‘绝卖契’,欲图吞产。


    陈员外则反诉赵阿氏妄图赖账赎田。


    双方各执一词,均无其他旁证。


    问这个案件如何判。


    李钰看完这案子,揉了揉眉心。


    这案子看着不复杂,但其实不好判。


    双方都只有一份契据和说辞,没有其他证据。


    赵阿氏说是‘活卖’,陈员外说是‘绝卖’。


    谁真谁假?”


    若站在陈员外立场,他手握绝卖契,白纸黑字,画押,中人俱全。


    这是最强有力的证据。


    赵阿氏空口无凭,仅凭‘怀疑’难以推翻。


    按律,涉田土纠纷,以契约为准。


    若赵阿氏拿不出对方作伪的证据,则陈员外胜诉,田产归其所有,天经地义。


    但站在赵阿氏这边,她一寡妇,能辛苦攒足四十两原价来赎,可见其诚信。


    且赎田行为本身更符合活卖的逻辑。


    若真是绝卖,她何必再来?


    陈员外手握契约,处于绝对优势,确有作伪以吞并产业的动机和可能。


    中人往往是富户亲近之人,其证词效力存疑。


    这判词该怎么写,倒是让李钰有些为难。


    从情理上来说,他是同情赵阿氏的,但从证据上来说,显然陈员外更充分。


    想了想,李钰写下判词。


    1、鉴于绝卖情由不清,证据存疑,该绝卖契暂不予采纳。但赵阿氏所称活卖亦无契据证明,本案依存疑处理。


    2、田地暂归陈员外管业,但不得视为其绝对产业,仍需允许赵阿氏赎取。


    3、赵阿氏既备足四十两银,可交付陈员外。但念陈员外管业数年,未有功劳亦有苦劳,赵阿氏需另补其‘代管辛劳银’五两,共计四十五两,方可赎田。


    4、双方收银交田之后,原契据无论真伪,一并涂销,两不相欠。


    5、若赵阿氏无力支付额外五两,则此田归陈员外所有,视为绝卖,赵阿氏不得再争。


    自此,李钰乡试第二场全部考完。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